荊涂巍巍,淮水湯湯。作為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蚌埠宛如鑲嵌在淮河這條美麗“項鏈”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擁有著山環水繞的地理風貌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如今,蚌埠正以全新的面貌與內涵重新“出圈”,“明珠之城”的幸福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人水和諧的城市亮麗風景線
漫步在蚌埠市龍子湖東岸的一片沙灘上,落日的余暉灑向大地,地平線將泛著金光的天幕與平靜的湖面分割開來。天色逐漸暗淡,晚霞卻愈加繽紛璀璨,讓人覺得仿佛置身海濱城市。
曾經的龍子湖可不是這樣的?!爸皷|南岸那邊全是爛河汊,很少會有人往那邊去的。”附近的居民回憶道。因為周邊雨污管網錯接混接,入湖澗溝污染嚴重,加上受無序養殖、亂搭亂建、偷倒垃圾等影響,龍子湖及周邊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2023年11月,蚌埠市啟動龍子湖國家級“幸福河湖”項目,開展岸線生態整治12.6公里,連通水系6.87公里,整治土地1131畝,新建、改建周邊道路9.2公里。歷時近一年,總面積約70公頃的“幸福河湖”項目完成了生態修復、濱岸清水暢流、底泥洗脫等工作,并建設了“金色沙灘”“龍鱗疊水”“花山疊瀑”等24處微景點,過去市民口中的“爛河汊”搖身一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你們知道這些沙灘的沙子是從哪兒來的嗎?”蚌埠市政協副主席、市水利局局長荀異然指了指湖面,笑著告訴大家,“答案就在淮河里?!?/span>
與龍子湖相連通的淮河,是蚌埠的“母親河”。穿城而過的淮河將中心城區與淮上區及三縣分割兩岸,幾年前,由于沒有全面系統治理,很多處岸邊堆滿了大大小小的砂場,是“臟亂差”集中地帶,百姓“臨河不見河、近水難親水”,系統治理迫在眉睫。
2022年初,蚌埠市正式啟動“靚淮河”工程,對淮河河道切灘、拓槽、疏浚、清淤,將淮河主河道由原來枯水季的不足200米拓寬至500米,河道蓄水能力新增480萬方;同時,350萬方切淮棄土也沒有浪費,用于加固堤壩背水面,有效提升城市防洪標準。龍子湖邊的沙灘和一部分道路鋪的石磚,原材料也正來自于淮河河底的沙石和淤泥。
不僅如此,更加廣闊立體的生態景觀正在被逐步打造。在沿河地帶栽上耐水的花草樹木,依據洪水位的不同標準布置不同的設施,相繼建成騎行道路、棧橋、親水平臺和15萬平方米的體育場地,著力將淮河兩岸打造成“城市客廳”“市民公園”。2023年,“靚淮河”工程入選全國“推進生態環境重大工程實施”典型案例以及2023年度安徽省十大改革案例。
從實施主城區淮河防洪交通生態綜合治理“靚淮河”工程,到建設龍子湖國家級“幸福河湖”,蚌埠市加快河湖系統治理保護,全面修復河道生態、提升城市品質,打造“水清岸綠、河暢景美、人水和諧”的亮麗名片。
領跑世界的柔性可折疊玻璃
30微米,也就是0.03毫米,這是目前工業化最薄的可折疊玻璃,其厚度僅為A4紙厚度的四分之一。做成折疊屏手機,即使每天折疊100次,使用20多年也不是問題。
在位于蚌埠市的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團,記者見到了這塊薄如蟬翼的“神奇玻璃”——3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202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總院院長彭壽率團隊歷時10年,自主開發出30微米超薄柔性玻璃,一舉打破國外多年技術壟斷,解決了我國關鍵原材料領域的“卡脖子”難題,并成功打造出中國第一、世界領先的首條全國產化超薄柔性玻璃產業鏈。
極薄、柔韌性強、耐用性高、折痕控制出色,這些特點讓超薄柔性玻璃成為雙折疊甚至多折疊屏手機的首選?!叭缃?,這款超薄柔性玻璃已廣泛應用到折疊屏手機,未來還有望在智能車載、智能穿戴、航空航天等領域大顯身手?!敝薪ú牟A虏牧涎芯吭嚎傇嚎偨浝碇怼⒏》úA录夹g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曹欣告訴記者。
小小一塊玻璃,卻是各國科技比拼的高地。成立于1953年的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堅守玻璃新材料主業,在玻璃這個“小領域”探索出高質量發展的“大文章”?!安Aа邪l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僅僅是配方,可能就需要上千次實驗,有了配方,再通過實驗來驗證是否可以量化生產,還需要根據材料的性能來設計生產線、研發專用設備,生產線建設好,還要實際進行調試,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現問題?!辈苄勒f。
如今,該集團打造了創新鏈、工程鏈、產業鏈“三鏈融合”的發展模式,相繼研發生產出包括柔性可折疊玻璃、發電玻璃、藥用玻璃等在內的一大批“中國首創、世界領先”的玻璃新材料成果,穩居全球高端玻璃工程和高端玻璃裝備市場65%和50%的份額,引領中國玻璃技術和品牌在全球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保障了我國電子信息、半導體、汽車、新能源、深海深空等領域產業鏈安全。
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新航向
在2024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焊接技術賽項目中榮獲銀獎、在第四屆全國電信和互聯網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中榮獲學生組特等獎,每年培養硅基智能制造技術人才200人左右……除了學生每年參賽獲得的種種獎項,安徽省蚌埠技師學院還取得了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國家級重點技工院校等8個“國字頭”榮譽稱號。
這所院校在培養高質量技術人才方面究竟有著怎樣的秘訣呢?來到該校實訓車間,兩條鮮明的紅色橫幅道出了其中的關鍵:“學校是工廠,教室是車間”“老師像師傅,學生像工人”。
“培養學生不能閉門造車,要多和企業接觸,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始終圍繞企業需求來,才能培養出優質生源?!卑霾杭紟煂W院副院長陳華坤介紹說,“拿我們的中德雙元制班來說吧,聘請德資企業專家任兼職教授到校授課,同時將學生安排到德資企業實習,待畢業后,大部分學生都能實現從學校到企業的無縫銜接。”
蚌埠技師學院辦學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設置了現代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電子商務、信息技術、醫療護理等5大優勢專業群,共開設37個專業,打造了數控技術、模具制造技術、焊接技術等4個國家級重點專業和7個省級重點建設專業。同時,在課程設置上,蚌埠技師學院采用工學交替、工學一體實訓教學,還專門為企業和學生量身定制了藍領班、小黃人班、中德雙元制班等特色班次,提升學生技能學習與企業所需的匹配度。
在新能源實訓車間,學校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二年級學生任光進和吳宇翔正打開汽車引擎蓋,拿著萬用表測量零部件的直流和交流電壓,查看汽車是否發生漏電等故障。任光進告訴記者,同學們平時還要學習貼膜、打蠟、鈑金、噴漆等技能,除了理論課,大部分時間都在實訓車間練習。
“傳統燃油車主要圍繞發動機進行維修保養,而新能源車特別是純電動車,主要是電氣電路的維護,幾乎是兩個專業領域?!卑霾杭紟煂W院機電工程系副主任方習貴介紹說,“我們學院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從2022年開始招生,目前在校17個班,學生還沒畢業就已經有不少企業準備來‘搶人’了。”
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隊伍的建設對構建技能型社會起著關鍵性作用。蚌埠技師學院對產教融合的探索示范是當前蚌埠市大力推進產教融合工作的一個縮影。2023年,蚌埠市入選首批省級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名單。據統計,全市高職、中職學校中與新興產業相關專業超120個,全市共有16家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近300個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涵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產業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