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等暖心工程,技術賦能守護城市生命線安全,借助科大硅谷等平臺筑巢引鳳、持續點亮創新之谷……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合肥高歌猛進、一路向前,既辦好事關城市安全、科技創新等大局大事,也抓好事關群眾生產生活的實事小事。合肥,以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擔當作為,奮力書寫著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精彩答卷。
自治征遷話和諧
“我們小區可以說是回遷安置小區中的天花板。”居民楊玉瑞頗為自豪地說。楊玉瑞口中的小區是位于合肥市包河區的中鐵·臻庭小區。
走進該小區,可以看到氣派的門樓、寬敞的步道、精心栽種的綠植和豐富多樣的休閑娛樂設施。中鐵·臻庭小區的前身是合肥儀表廠宿舍,始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房屋多為磚混、磚木結構,老化嚴重、安全隱患大,基礎設施不完善,嚴重影響群眾的正常生活。在此情形下,一場事關500多戶居民的住房改善計劃被擺上了議事日程。
知之非難,行之不易。房屋征遷工作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往往面臨資金來源、矛盾化解等現實問題。征遷改造資金從哪里來?經過充分調研論證,改造項目采取政府投入部分資金與中標企業外售部分樓盤的形式解決資金問題。規劃安置住宅4棟及可售住宅3棟,以可售住宅收入補償整體項目支出,這樣既能讓群眾少掏錢,也能減輕政府的支出負擔。
“之前老房子是55個平方,現在安置后的房子是80多個平方,住起來寬敞多了,而且只補交了三萬塊錢,太劃算了!”談起這個房子,回遷居民田宗金十分高興。
如何讓每戶居民都能夠自愿支持征遷工作?這里面也有大文章。在包河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蕪湖路街道探索出“黨建引領+政府引導+居民自治”的實施路徑。這也是合肥首個以“居民自治征遷”方式完成改造的城市老舊小區。
蕪湖路街道成立以街道黨工委書記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發揮小區內黨員骨干作用,帶頭入戶宣傳動員;選舉成立由11名居民組成的居民征遷自治小組,并推選樓棟長,以群眾發動群眾。征遷工作因此得以高效推進,僅用一個多月就完成了預簽協議,26天就完成了舊房的騰空交房。
2022年5月新房開建,2024年4月交付,提前3個月交房,節省過渡安置費用600余萬元。4棟安置樓設計了11種不同戶型,充分滿足居民的多樣化居住需求。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近年來,包河區始終將城中村、危舊房改造列為城市建設的“頭號工程”、為民辦事的“暖心工程”,大力實施“城市更新、老城復興”行動,真正把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不斷增強群眾的居住幸福感。
“截至2023年底,包河區累計完成了42個城中村、危舊房改造項目,惠及居民近3萬戶。”包河區住建局副局長吳宇山介紹道。
生命線上見智慧
供氣、供水、電網、橋梁……這些與市民生活密不可分的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安全平穩運行的保障。如果把這些城市基礎設施比喻為城市生命線,那么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就是為其系上一條“安全帶”。
多虧了這條“安全帶”的保駕護航,截至2024年8月,合肥市已累計處置燃氣管網泄漏、供水管網泄漏、內澇積水、橋梁結構損傷等各類風險預警941起,風險排查效率提升70%,事故發生率下降60%。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生命線延展所帶來的次生安全風險也與日俱增,漏氣、漏水、漏電等小問題往往會引發較大安全事故。為有效監測和消除這些問題和風險,2015年,合肥市依托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啟動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
合肥市包河大道紫云路跨線橋,是合肥市城區主要橋梁之一,交通流量大、人員密集,加上地鐵施工,各類因素耦合易產生較大安全風險。
“該橋安裝了68個傳感器,包括結構、力度、位移、溫度等類型,能夠實時監測橋梁的運行狀況。”清華合肥院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研究中心李舒博士介紹。目前,合肥市共有137座橋梁納入了監測管理,極大提升了城市橋梁的安全系數。
除了橋梁,燃氣安全監測也是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的重中之重。“經過風險評估,我們在合肥市高風險、較高風險燃氣線路安裝了4.9萬個監測設備,截至目前,已經成功預警燃氣泄漏508起。”清華合肥院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侯龍飛介紹。
合肥市通過“點、線、面”結合,全面覆蓋燃氣、橋梁、供水、排水、熱力、消防、水環境、綜合管廊等八大領域,布設100多種、8.5萬套前端監測設備,實時監測137座橋梁、7316公里地下管網,逐步建立起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立體化監測網絡。
2021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推廣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的意見》,“合肥模式”正式推向全省。
創新之谷結碩果
能夠在夜晚發光的植物,適用于室內空間、戶外公園等多個場景,可為未來城市景觀更新、照明提供新的選擇。這是落戶于合肥科大硅谷的一家初創科技公司神筆生物的最新成果。
“從剛開始創立公司面臨資金困難,到現在連續兩輪拿到資本機構的投資,這都得益于科大硅谷平臺的牽線搭橋。”神筆生物負責人李仁漢說。
用心培育、精心呵護,科創企業才能茁壯成長,結出創新碩果。科大硅谷是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為紐帶,匯聚世界創新力量,打造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高產田”,建設極具活力、引領未來、享譽世界的創新之谷。
提衣提領子,牽牛牽鼻子。聚焦創新成果轉化、創新企業孵化、創新產業催化、創新生態優化,是科大硅谷打造創新之谷的重要著力點。
如何解決創新“四化”的融資問題?科大硅谷充分發揮平臺思維、市場作用,持續推進金融模式、產品、制度創新,為創新企業和企業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據了解,作為一家以新型電池關鍵材料技術研發為核心的創業公司,華彩新能源在成立之初就獲得了來自“科大硅谷初創貸”投資,有效解決了運營前期資金短缺問題。
創新的根本在人才。科大硅谷著力為創新做好引才、留才、育才等全方位服務,讓人才的創新活力得到充分釋放。
提升引才力度。科大硅谷依托中國科大等全球高端校友資源,通過設立海外創新中心、招募全球合伙人等方式,強化高層次人才招引。截至目前,科大硅谷累計吸引1700多位海內外杰出校友來訪,儲備創新資源超7.3萬條。
優化人才服務。通過成立總規模300億元的科大硅谷引導基金,為人才引留育、項目助落地提供資金保障;設立企業(人才)服務中心,配強一支專業化服務人才隊伍,實施“企業伴侶”計劃。截至目前,已舉辦4期“創新營”,為187家企業提供“一對一”陪伴式服務。
創新人才自主評價。給予片區符合條件的企業、新型研發機構自主評價人才名額。截至今年6月底,科大硅谷新增的1644家科創型企業中,新增C類以上高層次人才97位,新認定D類以上高層次人才885位,高管團隊為雙一流及以上高層次學歷的企業共345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