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之一。這既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遵循原則,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人民利益是改革的邏輯起點和價值依歸。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把握“人民”這個邏輯起點,使改革的初衷、過程和結果更加符合人民的期望和需求,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站穩人民立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這一重要論斷深刻闡釋了改革無論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以人民為中心,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初心使命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黨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不斷取得輝煌成就的價值指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共實施了2000多個改革方案,涉及衣、食、住、行、教育、醫療、養老等各個環節,一系列針對性強、含金量高、操作性好的改革舉措讓廣大人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改革帶來的成果和變化。人民群眾從“吃飽穿暖”到“吃好穿好”,從“有學上”到“有好學上”,從綠皮車到“復興號”,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中國人擁有無比光明的前景,搭上奔向幸福生活的列車。
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深刻反映了“為了人民而改革”的立場站位,準確指明了“改革為了人民”的前進方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站穩人民立場,必須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必須把實現人民利益最大化作為謀劃改革、推進改革的根本考量,及時通過深化改革,破除相關體制機制障礙,不斷為了人民根本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堅持改革、推動改革。群眾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一個個“問題清單”就是一份份“改革清單”。正是因為我們始終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才讓每一次改革“拓荒”成為黨和人民的“雙向奔赴”。
黨領導改革發展的鮮明特征,就是始終站穩人民立場,從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出發,妥善處理好改革進程中所面臨的各種難題挑戰,推動改革不斷深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改革為民的立場要一以貫之、堅定不移。無論怎樣調整、建構、變革,自始至終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自覺把握改革的價值旨歸,以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為出發點,以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落腳點,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堅持人民立場中行穩致遠。
歷史反復證明,只有堅持人民立場,中國共產黨才能擁有堅實的群眾基礎;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才能擁有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強大力量,才能擁有砥礪前行的永續動力。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匯集人民偉力
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政黨,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全面深化改革是人民的事業?!叭嗣瘢挥腥嗣瘢攀莿撛焓澜鐨v史的動力。”正是我們始終堅持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不斷把偉大改革事業推向前進。
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依靠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歷史。民之所需,改革所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了14個重點領域、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要求在未來5年完成改革任務。在這么短時間內推動這么大范圍、這么大規模、這么大力度的改革,這必定是一個氣勢如虹、波瀾壯闊的偉大進程,需要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真正讓人民成為改革的參與者和推動者。
改革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從小崗村的“大包干”到經濟特區的“殺出一條血路來”,從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到溫州模式、蘇南模式的各領風騷,都歸功于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創造性。實踐已經證明,改革開放的每一次新突破、新嘗試、新進展,都凝聚著人民群眾的無窮智慧。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黨只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系群眾……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就是因為這項事業始終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
改革要充分相信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匯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改革才能最終取得成功。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都是前所未有的,其復雜程度和敏感程度更甚以往,風險前所未有,挑戰前所未有,困難前所未有。改革任務越繁重,越要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必須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帶著問題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來到群眾身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睂嵺`是最好的課堂,人民是最好的老師。要推廣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把話筒交給居民的“幸福圓桌會”等先進做法,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堅持開門問策、問計于民的優良傳統,切實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改革設計中來,獲得新認識、作出新概括、形成新成果、推動新發展。只有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匯聚蘊藏在人民之中的無窮智慧,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改革才能擁有最廣泛、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回望來時路,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砥礪再出發,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戰勝前進道路上諸多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更要匯聚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力量。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突出人民共享
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論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這既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價值旨歸,也折射出新一輪改革的民生溫度和含金量。
民生之計,在于安民、富民、樂民。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所在,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重要體現。聚焦全會精神落地生根,在于大政方針的落實落細,亦在于微觀視角的生動實踐。尤其是進入新時代,面對多樣化需求,增進民生福祉就意味著不僅要解決“有沒有”問題,更要解決“好不好”問題。這決定了改革需要以人民利益為旨歸,遵循民生事業發展客觀規律,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盡力而為,要求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突出重點群體、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量力而行,要求把握民生工作穩定性、連續性、累積性的特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持續增進人民福祉。當改革的紅利惠及每一個家庭,當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便更加豐富,更加生動。
改革的路子千條萬條,讓老百姓過上更加紅火的好日子,是新征程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一條。從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到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從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到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從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到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蘊含著觸動人心的“民本情懷”。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尤其是關系民生問題的改革事業,都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辦好人民群眾的“關鍵小事”就是解決好“民生大事”。這既是發展理念的變革,也是守護民生福祉的決心。
改革向前,民生更暖。改革改到深處是民生,解決14億多人的吃飯、就業、分配、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問題,哪一項都不容易,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數字。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既要關注當前還要考慮長遠,既要講求公平還要確保效率,既要出硬招還要有溫度。這就要求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重視社會公平正義,在努力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時,要不斷把做大做好的“蛋糕”切好、分好,讓改革的實績更有溫度,讓群眾的幸福生活更具品質。
錨定現代化,改革再深化。要不斷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使改革能夠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人民評判
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人民,改革的動力源自人民,改革的成效要由人民來評判。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動主體,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評價主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要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衡量改革成效的標準有很多,但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群眾最知曉自身的難處與利益,他們對改革的感受最直接、觀察最具體、體會最細致,改革要能持續、深入和有效,關鍵在于讓人民成為改革結果的主體評價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在現實生活中,對社會發展的評價尺度是多維的,但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和根本利益是評價的最高標準。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就指出,應該使每個同志明了,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鄧小平明確指出,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方針政策和作出決斷的出發點和歸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就要由人民來評判各項工作的得失成敗,把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作為反映各項工作的晴雨表,群眾擁護什么就鼓勵什么,群眾期盼什么就做好什么,群眾反對什么就糾正什么,使黨和人民事業始終體現人民意愿,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
由人民評價成效,改革才有意義。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也必須以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為評判標準。堅持以正確政績觀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要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把為老百姓辦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檢驗政績的重要標準。只有從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要出發,才能找準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只有以人民群眾到底認不認可、滿意不滿意來檢驗,才能確保改革落到實處、取得成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把是否能夠滿足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否能夠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