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第三場“委員通道”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星燦接受了記者采訪。他介紹,2025年春節期間,從初一到初七,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達到7200萬人次。殷墟博物館去年2月開館,今年2月接待了180萬觀眾;三星堆博物館去年接待觀眾達到了600萬人次。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博物館里保存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遺存,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脈再現。作為厚植家國情懷的物質載體,博物館不僅在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還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國家認同、增強歷史自信不可或缺的宣傳教育基地。
“博物館熱”是文化自信的折射。改革開放40多年,國民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自然水漲船高。博物館是重要文化產品供給體,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生活需求上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人民群眾樂意走進博物館,親近歷史,其行為本身蘊含著對現實社會發展變化的高度肯定。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密碼何在?這要從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中尋求答案。國人向往博物館,探尋歷史脈絡,是一種對文化自信的回望方式。
增強文化自信,博物館提供強有力的邏輯支撐。博物館是保存民族文化基因的場所。在培根鑄魂教育過程中,文化遺產尤其是實物具有獨特的作用。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最直觀最有說服力的歷史認同依據。但是,能讓展品活起來的終究還是人。博物館是講故事的地方,研究闡釋水平決定博物館之魅力。學問做得足,那些陳磚舊瓦就有神韻,就會說出動聽的故事,就能吸引越來越多的觀眾前往。把這項事業做出彩,深化歷史研究學術創新、提煉文物價值是基礎;充分利用藝術創造手段,打造出優秀的文化衍生品,是不斷推進文物活化利用的關鍵。
博物館里陳列著我們前行的力量。中華文明是人類四大文明之一,其他三大文明相繼消亡,唯有中華文明傳承下來,生生不息,延續至今,這是我們贏得未來的信心沃土。要更加自覺深入研究歷史,解讀文物故事,讓文物蘊含的歷史智慧啟迪未來,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加堅定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信心和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