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時隔4年再次考察安徽,指出“安徽的科技創新,可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每一次來都看到新的飛躍、新的發展,‘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強調“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要求“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2025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安徽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錨定“三地一區”戰略定位,堅持科學技術打頭陣,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前瞻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全省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3年居全國第一方陣,以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提質加速,為奮力實現“三個往前趕”提供澎湃動能。
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增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
在服務保障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過程中,推動政府、市場、社會等資源力量有機結合,提升高質量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一是聚力建設三大科創引領高地。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建設拔節起勢。量子信息領域,國家實驗室“總平臺”“總鏈長”作用進一步發揮,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的分數量子反常霍爾態,相關成果入選2024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聚變能源領域,布局建設全球最密集核聚變大科學裝置區域,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創造“億度千秒”世界紀錄。深空探測領域,建設全國首個深空探測實驗室和首個深空科學城,集聚一批空天信息領域企業。
二是持續提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能級。以濱湖科學城為核心承載區,加快建設未來大科學城,形成“運行、在建、擬建、謀劃”13個大科學裝置的梯次發展格局。以鮮明產業導向布局高能級科創平臺,組建運行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數據空間、環境五大研究院,建成腦科學、生物醫藥等多個開放性公共試驗平臺,有效賦能相關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
三是持續優化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布局。重塑省級原始創新、技術創新平臺體系,在全國率先完成135家省重點實驗室、129家省工程研究中心優化重組。推動科大訊飛、奇瑞汽車等科技領軍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大兵團協同技術攻關。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科技創新供給質量
健全企業與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協同創新、利益分享機制,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助力企業積極搶占技術和產業制高點。
一是健全“企業出卷、能者答卷、市場閱卷”的科技攻關機制。聚焦量子科技、集成電路、基礎軟件、新能源汽車、核心種源等重點領域,瞄準制約產業創新發展最緊迫問題作為科研選題來源。支持企業牽頭,聯合高校院所開展產業鏈協同攻關,推行“車芯協同”攻關模式。2024年企業牽頭省級科技攻關項目數量占比超過80%,科大訊飛多語種智能語音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推動中國科大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改革在全省106家高校院所、醫療機構推廣,通過改革實現高校、科研人員、轉化企業三方共贏,累計賦權成果1109項,成立或入股企業85家。對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衍生的科技成果,建立“跟蹤發掘—二次開發—轉化孵化—迭代應用”的“沿途下蛋”機制,梳理衍生技術成果200余項,孵化科技型企業近40家。
三是推動優質創新要素加速向企業集聚。推動項目、平臺、資金、人才、獎勵等資源向企業傾斜,全省企業研發投入、研發人員、研發機構、有效發明專利占全社會比重均超過80%。完善大中小科技企業梯次培育體系,科技型中小企業、獨角獸(潛在)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別居全國第5、6、8、8位,培育認定省科技領軍企業22家,形成“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創新生態。
強化科技產業融合創新,建設具有安徽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
堅持科技破難題、產業做文章,統籌推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布局建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著力鍛造“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生態”的綜合競爭優勢,促進產業向新、聚鏈成群、集群成勢。
一是推動新興產業集群發展。聚焦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健全“雙招雙引”和產業培育工作機制,“一鏈一策”推動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加快推進新興產業集群發展,高質量建設省重大新興產業基地,推動基地成為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的主陣地,26個重大基地實現產值約1.2萬億元。加快建設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人工智能、先進結構材料等4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集聚企業超過2400家,實現營收超3500億元。
二是競逐未來產業新領域、新賽道。聚焦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等“7+N”重點領域,制定全國首個省級層面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地方性法規,印發實施未來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及支持政策,陸續出臺空天信息、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等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布局建設10個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量子科技、聚變能源產業集聚企業數量全國第一,低空經濟規模居全國前列。
三是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煤電、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紡織等傳統產業,實施結構改造、綠色改造、技術改造、智能改造。積極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發展,深入實施重點企業“一企一策”節能降碳診斷升級改造,布局建設首批10個省級零碳產業園區。分類推進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實施“數字領航”鏈接、中小企業數字化普及等工程,構建多層次、系統化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設備連接數突破千萬臺,工業云平臺應用率升至全國第3位。
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貫通,厚植支持全面創新的生態體系
加強創新改革的系統集成、高效協同,將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貫通作為探索“四鏈”深度融合的安徽實踐,成功揭榜16項國家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任務,在“首創性、差異化”上聚力突破,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在安徽高效集聚、便捷流動、充分增值。
一是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建立學科專業超前適配產業發展機制,大力發展新工科、新興交叉學科,2024年末省屬高校服務新興產業專業占比64.9%,三年提升24.9個百分點,其中新設本科專業點超過80%服務新興產業。深化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協同機制,省部共建安徽高等研究院,依托產學研合作項目培養735名工程碩博士。推動技術實力較強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開展技術人才職稱自主評審,在部分高校開展技術技能人才“一試三證”評價試點。
二是暢通科技金融產業良性循環。大力發展創投風投,布局組建總規模2000億元的省級股權投資基金體系,引導耐心資本、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實施企業上市“迎客松”計劃,支持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掛牌,全省科創板上市公司24家、居全國第6位。完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體系,高標準建設合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實施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省市縣三級的科技擔保體系和風險補償機制,推動科技貸款余額連跨6個千億元臺階,2024年末超750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