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我省精品影視創作的四個重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要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發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
近年來,“影視+文旅”的融合發展模式佳作頻出,影視作品對取景地文旅產業的助力作用日趨顯現,不斷出現“影游”融合、互相成就的范例。《去有風的地方》讓大理美景和慢節奏的生活火遍全網;《繁花》讓上海黃河路從平平無奇的市區小道一躍成為國際范兒的“Citywalk圣地”;《我的阿勒泰》引發無數網友在線“賽博吸氧”,也讓當地旅游迎來“潑天富貴”……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一部劇,赴一座城”,不少影視作品成為一座座城市文旅的新名片。
第三方數據分析機構“艾媒咨詢”調查數據顯示,在2024年中國消費者影視作品類型偏好中,電視劇以65.82%的占比位列第一,遠高于其他作品類型。隨著“影視+文旅”不斷融合上新,國家廣電總局等部門陸續發布政策,加大對相關行業的扶持力度,宣布取消設立電視劇制作單位審批,影視創作的活力將進一步釋放,行業必將迎來全新發展機遇。在新背景、新機遇下,“影視+文旅”如何有效融合,向觀眾呈獻高質量精品劇作的同時,帶動地方文旅產業發展,從影視行業的“附加題”變成“必答題”。
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強調,加強徽州文化、長江文化、淮河文化、大運河文化及黃梅戲文化等研究,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安徽自古人杰地靈、文脈綿長,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交相輝映。這里既有青山綠水、粉墻黛瓦的徽州水墨畫卷,也有“科里科氣”、摩登時尚的現代都市風貌;既有武王墩默默守護兩千多年的晚楚風韻,也有大別山無聲歌頌革命歲月的壯懷激蕩……在文旅產業迭代更新,從“靠資源吃飯”加速向沉浸式體驗融合創新發展的“新風口”上,借助影視劇這一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能夠深度挖掘安徽特色文化,把“陽春白雪”的徽風皖韻變成觀眾身邊可感可知的生動故事,讓“影視+文旅”的融合發展成為宣傳安徽、推介安徽文旅資源的“新窗口”。
“十四五”期間,我省影視行業取得了一些成績,在“影視+文旅”融合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以安徽廣播電視臺直屬的影視劇創作生產企業華星傳媒公司為例,近幾年,該公司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和資源,陸續參與投資《縣委大院》《幸福到萬家》《分界線》《大考》等影視劇,并促成其在安徽取景拍攝。劇集播出期間,相關旅游景點、風土人情、文化符號多次登上熱搜,為安徽帶來較好的宣傳效果,為地域旅游提供有效助力,提升了區域知名度和美譽度。在得到觀眾認可的同時,這些作品也頻頻斬獲全國性獎項,《縣委大院》更是包攬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金鷹獎、白玉蘭獎等全部國家級獎項,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做到了“叫好又叫座”。
對標長三角兄弟省市及湖南、北京等影視強?。ㄊ校沂∮耙曅袠I的整體發展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市場主體單薄、原創(操盤)能力不強、資金不足、產業鏈不完整等。如何持續輸出帶有鮮明地方符號的精品影視劇,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實現1+1>2的良好效果,需要我們重點關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發揮重點企業領航作用,加快建設合理的專業人才梯隊。著力培育一批有操盤能力的優勢企業,下功夫打造本土影視行業的“領頭雁”“小巨人”,再通過產業集聚效應,吸引上下游相關企業來皖投資,逐步建立較為完整的影視乃至視聽娛樂行業產業鏈,助力地方經濟和文化旅游事業發展。充分發揮專業人才作用,打造領軍人才“燈塔”效應。按照市場化原則,建立現代化的、創作投資管理相結合的專業團隊,匹配好相應的資源及政策;鼓勵引進行業知名的制片人、編劇、導演等,依托省內有關文化單位設立機制靈活的項目工作室,“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做項目的同時帶團隊,為我省影視行業可持續發展打造合理人才梯隊,讓皖產影視劇既出精品,又出人才,真正實現破壁出圈、登頂出彩、改革出新、項目出效。
二是強化影視與文旅深度融合,打開文化創新創造的視界和空間。以不同的形式、體裁、題材為載體,打造可持續的“影游融合”產品。結合不同的文旅體驗場景,選擇匹配的表現形式,除傳統電視劇外,微短劇、單元劇、迷你劇等形式投入少、周期短、傳播方式靈活,可以作為中長劇集的有效補充。內容方面,不能僅滿足于景區景點在劇中的單純“露出”,而應提前謀劃,在影視劇策劃階段開始設計,通過劇情營造的情感聯結,提前新建或改造線下體驗與消費場景,在劇集播出時,即時提供匹配的文旅服務,承接劇集熱度;通過AR、VR等科技手段,讓劇情與現實產生可供感知的互動,延長劇情生命力。在有條件的地市或景區,嘗試結合劇情的“以劇造景”,打造“景中景”,進一步提升文旅體驗感。
三是引導建立良性投入產出模式,構筑合理商業閉環。加強“文化強省”建設專項資金的引導和托底作用,完善重大文藝項目牽頭機制,推行“國有資本掌方向、基金主投穩底盤、社會化參投添光彩”的合作模式,解決投資資金不足、決策機制滯后、項目推進效率不高等掣肘因素。依托文旅行業主管部門,建立省內“文旅資源影視取景協拍調度機制”,在影視劇組有意來我省取景拍攝時,能最短時間根據劇情需要匹配到合適的拍攝場景并建立有效聯系。文旅景區及其所在地可以通過資源調度、提供物資支持(食、宿、行)等方式參與到影視劇的拍攝中來,既有助于深度宣傳當地文旅資源,也能為劇組節約經濟及時間成本,達成“雙贏”的合作模式。
四是協同聯動、系統推進,構建融合聯動的多平臺融媒傳播矩陣。當下的傳播格局,平臺作用日益凸顯,表面看“流量為王”,實際上所有內容的分發、推廣、營銷的主動權都在各大平臺。在內容生產講求精品化、“短平快”的今天,除了與各大長、短視頻平臺建立良好關系,也可以適時考慮構建自有平臺,在初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優先統籌調度,將省內現有電視、網絡、新媒體平臺利用起來,形成合力,最大化釋放影視視聽產品的宣傳效果。
縱觀我省影視行業的發展現狀,以國有影視公司為代表的行業主體一直在默默耕耘,堅持創作、偶有爆款,有佳作、缺精品,有高原、少高峰。面對文旅融合發展的“新風口”,面對其背后亟待釋放的巨大消費市場潛力,影視工作者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心,扎根江淮大地,講好安徽故事,創作更多觀眾喜聞樂見的影視作品,促進影視行業發展提質增效,助力影視和文旅“雙向奔赴”、比肩山巔,加快宣傳、文化、藝術、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著力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為奮力推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高質量發展多做貢獻。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