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誕生于田間地頭、村坊閭巷,在鄉間俚曲歌謠、燈會舞蹈的基礎上萌芽、孕育、成長,并演變為蜚聲中外的著名劇種,被譽為“中國最美鄉村音樂”。黃梅戲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中華戲曲大家庭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其形式特征、精神特質和所扮演的文化角色,展現了長江中下游流域的風土人情和人文精神,傳遞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價值觀念,譜寫了當地人民生存奮進的史詩篇章。
探尋黃梅戲文化的歷史脈絡
在傳統戲曲界,歷來有“水路即戲路”的說法。黃梅戲在長江中下游流域發端并展翼,發展成為橫跨數省的大劇種。作為成熟的、具有現代意義的劇種名稱,“黃梅戲”定名于 20世紀50年代。此前,曾有黃梅調、采茶調、花鼓戲、二高腔、皖劇、徽戲、懷腔或府調等別名,具有很強的自發性、隨意性和地域性。1953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成立后,“黃梅戲”這一名稱迅速傳播到全國各地。
黃梅戲的萌芽,可追溯到流播于長江中下游流域的采茶調。清中葉,傳統的采茶調與安慶地區的道情、花鼓、連廂、羅漢樁、送儺神、蓮花落等眾多民間藝術相結合,以唱為主的傳統民歌逐步演變為載歌載舞的民間小戲——“獨腳戲”“二小戲”“三小戲”。到同治、光緒時期,民間自發演出的黃梅小戲已經在安慶鄉村頻繁出現。辛亥革命前后,當時的省會安慶周邊出現了比較固定的班社,開始出現一批職業演唱黃梅戲的戲曲藝人。1926年,黃梅戲由民間草臺走向省會的城市舞臺,不久后又向國際大都市上海進發,標志著黃梅戲從農民自娛自樂轉向職業化演出,也昭示著黃梅戲的現代化轉型。在城市演出期間,黃梅戲接受了青陽腔和徽調、高腔等親緣劇種的影響,擺脫了以曲唱為主的不成熟“小戲”狀態,走上了集歌、舞、說白等綜合性舞臺表演的“真戲曲”之路。
新中國成立后,黃梅戲迎來第一次發展高潮。1952年11月,安徽省地方戲觀摩演出團赴上海演出,嚴鳳英、王少舫等以清新質樸的表演風格、優美動人的唱腔轟動上海,音樂家賀綠汀高度評價說,“在他們的演出中,我仿佛聞到了農村中泥土的氣味,聞到了山花的芳香”,并邀請他們到上海音樂學院演出,黃梅戲開始走上繁榮之路。1955年,第一部黃梅戲電影《天仙配》上映,據1959年末統計,該劇觀影人數高達1.4億人次,創造了中國戲曲電影史上的奇跡,也使黃梅戲由地方性小劇種真正影響全國、走向世界。黃梅戲由此成為安徽省最響亮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標志性的劇種。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黃梅戲迎來第二次發展高潮。借助電視這一新興傳播媒介走進千家萬戶,黃梅戲躍升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從1982年黃梅戲電視劇《雙蓮記》大獲好評開始,《鄭小嬌》《女駙馬》《七仙女與董永》《小辭店》《潘張玉良》等眾多作品走進熒屏,僅胡連翠導演的作品便10次榮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11次榮獲中國電視“金鷹獎”,黃梅戲成為戲曲影視現象的引領者。安徽省確定“打好徽字牌,唱響黃梅戲,建設文化強省”戰略后,涌現出《秋千架》《風雨麗人行》《柳暗花明》等新創劇目,特別是《徽州女人》自1999年首演以來,在大陸及港澳臺等地共演出600多場,包攬了國內各類戲曲大獎。此間,湖北省政府實施“把黃梅戲請回娘家”文化戰略,黃梅戲在湖北省黃岡地區也萌發生機。
進入21世紀的黃梅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安徽、湖北兩省主導下穩步向前。在全國文化體制改革中,安徽再芬黃梅文化藝術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探索地方戲曲表演團體的發展新路,被中宣部、文化部等授予“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單位”稱號。黃梅戲也在院團改制后,創演了一大批集思想性、藝術性和時代性于一體的優秀作品,如《鄧稼先》《鴨兒嫂》《不朽的驕楊》《東坡》《妹娃要過河》《六尺巷·寬》等。2010年,韓再芬應邀訪美,其作品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永久收藏,成為中國戲曲歷史上第二位、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位作品被收藏的戲曲表演藝術家;2013年,《女駙馬》在第六屆巴黎中國傳統戲曲節中榮獲最高獎“評委會特別獎”;2018年,《玉天仙》榮獲韓國戲劇節“最佳國際劇目獎”;2019年,《薛郎歸》榮獲韓國光州和平國際藝術節“最佳劇目獎”“最佳編劇獎”“最佳演員獎”。黃梅戲在國際舞臺上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經由田間地頭的鄉村小調到國際舞臺雅俗共賞的蛻變,黃梅戲不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娛樂生活方式、一種深入人心的文化現象和區域文化標識。
解碼黃梅戲文化的獨特魅力
廣義的黃梅戲文化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生態系統,超越了單純的舞臺藝術形式,不僅涵蓋了與黃梅戲相關的物質文化遺存和與之相關的歷史、民俗、精神傳承等方面的多維空間,還包括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多元化傳承、傳播與創新發展所形成的各種新形態。其狹義內涵聚焦于黃梅戲作為一種戲曲藝術形式的本體特征,包括藝術表現形式、表演體系、音樂唱腔、劇本文學以及傳承方式等核心要素。從廣義到狹義,黃梅戲文化既承載著鄉土社會的集體記憶,又凝結著舞臺藝術的核心精粹,成為中國戲曲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文化橋梁。
黃梅戲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間性,是地域社會變遷和民眾生活的再現,承載著農耕文明的價值觀念與歷史記憶。黃梅戲生長于長江中下游的稻作文化區,深深扎根于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劇目內容多取材于當地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和日常生活,反映了區域內普通百姓的情感體驗、價值觀念和生活智慧。藝人同時承擔著故事講述者、道德評判者、技藝傳授者的多重角色,通過戲曲表演,區域內的歷史知識、倫理道德和生活技能得以傳承和普及。如《王小六打豆腐》對社會倫理和家庭倫理的闡述、《對花》對地域農作物的描繪、《戲牡丹》對當地常用中草藥的介紹、《打豬草》對農村飲食習俗的展示等。傳統黃梅戲雖然也關注“治國平天下”的大業,但更關注鄉村的家長里短和婚戀家庭等題材,更熱衷于表達基層的生存體驗和訴求。即便是《天仙配》《女駙馬》等傳奇故事,也通過男耕女織、科舉赴考等情節構建起農耕文明的價值體系,人物情感熱烈奔放,體現出民間鮮活生動的生命活力。黃梅戲進城以后有逐漸雅化的傾向,但與正統的雅文化不同,雅化了的黃梅戲是俗中之雅,俗文化仍是其主導品格。
黃梅戲文化具有突出的開放性和包容性,能夠海納百川、創新發展。如同長江不捐細流而奔騰不息,黃梅戲文化對兄弟劇種和地域民間藝術形式兼容并蓄,綜合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從早期向青陽腔、徽劇移植本戲,到新中國成立后移植《春香傳》等朝鮮劇目,到新時期移植越劇《五女拜壽》、泗州戲《龍女》,到改編莎士比亞戲劇《無事生非》和經典名作《紅樓夢》《雷雨》等,移植、改編劇目一直是黃梅戲劇目的重要來源。黃梅戲聲腔的形成也吸納了親緣劇種的聲腔和其他民間說唱音樂,如仙腔源于道情,平詞、二行、三行來源于彈詞等。黃梅戲的伴奏初期僅以“三打七唱”的打擊樂器為主,隨后探索采用京胡托腔、二胡伴奏等,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逐漸確立高胡為主要伴奏樂器,改革開放以后又逐步構建起以民族樂器為主、西洋樂器為輔的混合樂隊。又如,就傳播而言,當多數劇種還囿于舞臺演出時,黃梅戲已經借助電影、廣播、電視等媒介,突破時空的限制走向海內外。可以說,正是這種“集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的藝術品質,才使黃梅戲文化超越了狹隘的地域限制,獲得了廣泛的情感認同。
唱響黃梅戲文化的時代新“聲”
2024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慶時,強調要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協同發力。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必須堅持文藝“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在保護好、傳承好黃梅戲文化的基礎上,推進黃梅戲文化高質量發展。
全面保護好黃梅戲文化,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前提和基礎是要確立敬畏歷史、敬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全面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黃梅戲在新中國成立前長期受到主流社會的排斥,老祖宗遺留給我們的各類文化資料稀少且零散。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要做好黃梅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入挖掘、全面收集和系統整理工作,摸清家底、管好家業,真正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全面傳承好黃梅戲文化,激發高質量發展動力。首先,要推動黃梅戲藝術本體的創新發展,在堅守戲曲本體的基礎上,以黃梅戲藝術涵養時代精神,不斷在創作題材、藝術形式等方面開拓創新,以提升黃梅戲表現和融入當代社會生活的能力和手段。其次,要強化黃梅戲的研究闡釋工作,對黃梅戲的發展歷程、表演風格、藝術特色、發展規律等深入探索,系統構建黃梅戲文化的理論體系、學術體系。再次,要拓展黃梅戲文化的傳播方式,借鑒與電影、電視聯姻的成功經驗,積極融入當前人工智能(AI)技術全面應用于媒體領域的智媒時代,培養和擴大黃梅戲的受眾群體,讓黃梅戲韻在現實社會和虛擬化的數字世界共存,使黃梅戲成為百姓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存在。
全面利用好黃梅戲文化,提升高質量發展效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放在第一位,同時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發揮作用?!币罅Ψ睒s發展黃梅戲文化事業,不斷完善黃梅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文化服務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積極擴大黃梅戲的國際人文合作交流,提升黃梅戲文化國際影響力;強力推進黃梅戲文化生態區建設,全社會共同營造豐富多元、活態存在的黃梅戲文化生態。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過深挖黃梅戲文化底蘊、創新黃梅戲文化業態、塑造特色黃梅戲文化IP、開發黃梅戲文化創意產品等方式延長黃梅戲文化產業鏈條,推動黃梅戲文化和相關產業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深度跨界融合,更加生動地向人民講好“詩和遠方”的故事,實現黃梅戲文化價值的溢出效應。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我們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新時代的黃梅戲文化工作者要堅定文化自信,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在培根鑄魂上展現新擔當,續寫好長江文化的戲曲史詩,用黃梅戲文化講好安徽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作者單位:安徽省社科普及基地安慶師范大學黃梅戲藝術發展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