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別山,見證老區榮光;悠悠淠河水,奔涌六安新征程。
4月春回,革命老區六安迎來最美時節,漫山杜鵑紅艷,田園翠綠蓬勃。在皖西兒女心中,這個時節不僅躍動著山水畫卷,更飽含著無盡的美好和希望——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首站來到六安金寨,深情囑托“讓老區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9年來,六安以“奮進者”姿態,勇毅前行、砥礪奮進,緊扣綠色發展這一關鍵路徑,在農業、工業、旅游業三方面持續發力,加速打造長三角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合六協同創新產業基地、全國知名“紅綠交融”文旅康養基地,為大別山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注入澎湃新活力。
農業——“破土生綠”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種糧大戶楊殿清看著智能化育秧設備育出的均勻、健壯秧苗,計劃今年擴種390畝再生稻。4月19日,在霍邱縣眾興集鎮糖坊村的高標準農田里,插秧機穿梭作業,嫩綠的再生稻秧苗整齊入田。“再生稻既省時省力,還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一種兩收’效益高。”楊殿清說。
通過連片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設備更新和科技加持,以及“零距離”農技服務全覆蓋,霍邱縣再生稻頭季產量達1400斤、再生季約600斤,兩季單產合計達2000斤,實現“噸糧田”目標。
在產業政策和科技力量助推下,霍邱縣創新“稻蝦共養”“藕蝦共養”“茭蝦共養”等特色種養模式,既提高了經濟效益,也保護了生態環境,成為“中國生態稻蝦第一縣”。2024年,該縣稻蝦綜合種養面積90.7萬畝,小龍蝦年產量10萬噸,綜合產值超85億元,帶動25萬人就業,助力1.17萬戶脫貧戶穩產增收。
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霍邱縣從國家級貧困縣一躍成為中國鄉村振興模范縣“樣板間”,正是六安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在舒城縣南港鎮過灣村,村企合作打造了過灣鄉村振興示范園。攜手高校科研院所,對集中流轉的土地施用硒營養劑并種植紫云英進行改良,同時引入“互聯網+智慧農業”模式,發展集富硒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及休閑觀光于一體的新型農業綜合體。這里不僅銷售特色農產品,還提供“生態風景”,成為安徽省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示范基地。
六安作為農業大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是責任,而且也有潛力。“推動糧食生產能力走在前列”“推動農業特色產業集群建設走在前列”……這些目標對六安而言,既是期待,更是行動。
近年來,六安推進農業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加強優勢主導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綠色化發展,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形成茶葉、稻蝦、皖西白鵝及羽絨等3個百億級產業集群。
2024年,六安糧食產量367.5萬噸,實現“二十一連豐”;茶葉、水果、蔬菜產量分別居全省第二、第三、第四;成功創建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示范基地39個,成長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
工業——“綠鏈崛起”
工業強市是老區振興的必由之路。六安不盲目追求規模擴張,而是牢牢抓住綠色低碳發展這一主線,不斷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食品健康、鐵基材料、新型建材五大主導產業。工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22年的39%提高到2024年的41%,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壓艙石”。
在金寨經濟開發區,鴻鵠智創焊接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建設40條全自動生產線和5G工業互聯網監控平臺,升級為高效、節能、環保的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化工廠。
這并非個例,在六安,采礦冶金、食品健康、建材家居等傳統產業正加快技術改造,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
作為融入合肥都市圈的橋頭堡,金安經濟開發區以新能源汽車配套產業為功能定位,2023年10月,金開區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零部件產業集群被認定為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目前,金開區擁有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78家,其中規上企業36家,年產值突破60億元。
產業聚鏈成群,發展集群成勢。豪斯特汽車零部件、精卓光顯、英力電子……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正在六安發展壯大。
在新一輪高質量發展大潮中,六安積極“融入長三角,鏈上大合肥”,持續延鏈強鏈補鏈。長三角大飛機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迅速崛起,六安作為省內唯一入群城市,正是憑借堅實的工業基礎、技術創新和政策支持。如應流集團聚焦渦輪葉片等關鍵零部件,實現“卡脖子”產品國產化替代。
格恩半導體率先實現國內氮化鎵激光芯片的規模量產,明天氫能參與了國內首座兆瓦級氫儲能電站的建設……六安還聚焦氫能、第三代半導體、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超前布局,為未來綠色能源轉型奠定基礎。
2024年,六安市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5%,新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5家、省級綠色工廠8家,累計認定綠色工廠達110家,著力構建綠色增長新引擎,有效地將工業的“含綠量”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含金量”。
旅游——“綠韻生金”
紅色是六安的精神底色,綠色是六安的發展成色,“紅綠交融”則是六安旅游的最大特色。
4月19日,2025年長三角汽車(房車)集結賽在霍山舉辦,400多名選手駕駛房車穿越大別山國家風景道,在體育競技的同時領略了“青山綠水 紅色六安”的魅力。
“紅綠交融”,并非簡單的資源疊加,而是一種深度融合的生態發展理念。著眼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六安推進紅旅、交旅、水旅、農旅、商旅、林旅等多業態融合發展,持續做好“文旅+百業”“百業+文旅”的文章,賦能鄉村振興、建設人文城市。
立足紅色資源,六安不僅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還推動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特色小鎮培育等多業態融合。如金寨縣湯家匯鎮的“十萬劇場”,打造的沉浸式紅色演藝戲劇《立夏》,讓觀眾穿越時光,感受“立夏暴動風雷驟,明燈照亮我心頭”的豪邁,入選全國文化元宇宙特色案例。此外,六安還推出“研學大別山,行走的思政課”等70余條精品研學線路,讓紅色文化煥新。
好山好水出好茶,茶旅融合也是六安的一大亮麗風景線。52條茶文化體驗之旅、挺進茶谷自駕車之旅、茶谷美食之旅等精品線路,讓“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也讓鄉村因“茶旅”而火起來。
康養基因深植于這片土地:六安是中國石斛之鄉、名茶之都,更是中國長壽之鄉。依托大別山森林、溫泉、中醫藥等優質生態資源,六安構建了“中醫藥膳+溫泉理療+生態運動”的康養體系,獲評上海職工療休養基地6家、省級中醫藥健康旅游基地5個。
低空經濟的發展,為六安旅游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霍山漢馳通航飛行營地、裕安單家埠機場研學基地,以及金安機場的通航,打開了從空中俯瞰大別山美景的旅游新方式。
田成片、路成網、渠相連,一村一落潔凈如新,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皖西之美,既美在詩意棲居的和美鄉村,也美在蓄勢發展的城市風貌。
六安正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687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52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和29%。當前,六安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2個,“處處能旅游、時時可旅游、行行加旅游、人人享旅游”的格局已然形成,向“全國知名紅綠交融文旅康養基地”目標穩步邁進。
時光向前,六安向上。從田間到車間,每一處都在講述新的發展故事,刷新著大家對革命老區的傳統認知。
老區不老,勢頭正好。從城市到鄉村,振興發展的步伐正在全面加快,六安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景越來越具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