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近年來,績溪縣積極響應美麗中國建設,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和模式推廣,以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為核心,探索出“秸稈—養殖—堆肥—種植”的綠色循環模式,走出一條“變廢為寶、生態振興”的新路徑,不僅破解了秸稈焚燒、農村散養戶糞污治理難題,還推動了農業提質增效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有力助推了美麗鄉村建設。
秸稈綜合利用帶來好“錢景”
“以前一畝地的玉米秸稈,需要3到4名工人收割,運回后又要重新打碎,投入太大。使用秸稈青貯收割機后,收割一畝地玉米秸稈只要20分鐘,空閑時間還可以幫其他農戶收割秸稈。”績溪縣振華牛養殖家庭農場負責人余振華興致勃勃地說。
青貯飼料讓玉米秸稈變身“香餑餑”。余振華算了一筆賬:“近3年,隨著豆粕、玉米、麥麩等原料價格上漲,飼料價格也水漲船高,養殖成本逐年加大。而玉米秸稈青貯具有兩大好處:一是當地廢物再利用,成本較低,規模化利用還能申請財政獎補;二是無需添加,可直接替代精飼料。”余振華的家庭農場建了兩個青貯池,近400立方米,青貯秸稈達2000余噸,他還高于市場價回收其他農民的玉米秸稈,大大減少了村民自行焚燒秸稈造成污染和火災的隱患。
玉米秸稈是養牛的優質飼料,以青貯技術處理玉米秸稈形成飼料,可最大限度地保存飼料中的養分,還可降低寄生蟲病發生率,有效改良牛肉品質。在余振華的示范帶動下,當地孵化出多家使用青貯玉米秸稈的養殖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如肥豐小黃牛養殖家庭農場、恒旺黃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徽杭生態家庭農場等。
近年來,為確保打贏“藍天保衛戰”,績溪縣在秸稈綜合利用上大膽探索,持續實施“禁轉疏”,打好飼料化、基料化、燃料化組合拳,引導村民將秸稈變廢為寶。在飼料化方面,組建秸稈收儲中心,對農戶放棄的秸稈進行收購轉運,通過秸稈窖(池)青貯方式進行綜合利用。在基料化方面,推廣平菇、大球蓋菇等品種種植,充分消耗農作物秸稈,推動秸稈基料化利用。在秸稈能源化方面,與生物質燃料公司合作,發展秸稈生產固化成型燃料,消化利用更多秸稈。目前,全縣秸稈綜合利用50噸以上的經營主體有40家,其中500噸以上的企業有10家,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4.5%。
糞污集中收儲點綴好“風景”
“春節回家,感覺家鄉變化很大,村莊干凈整潔,看著非常舒服,特別是隔壁的幾座牛棚,污水得到了徹底整治,氣味也好多了。”臨溪鎮周坑村周女士常年在外經商,今年春節回鄉后有了新的發現。
近年來,績溪縣全面推進規模畜禽養殖場標準化改造,但農村畜禽散養產生的污染問題仍然突出,給當地水質和人居環境帶來了負面影響。為解決這些問題,績溪縣積極探索散養戶綠色養殖循環利用模式,出臺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指南,研究制定了補償辦法,按照畜禽糞污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原則,將農村散戶的養殖糞污問題納入治理范圍。
2023年,績溪縣投入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資金38萬元,在臨溪鎮周坑中心村開展散養戶養殖糞污治理試點,實施污水處理整改提升項目,推行“聯戶分散收集—集中收儲生態利用”模式。周坑中心村隸屬登源河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范圍,全村共有養殖戶29戶,其中飼養生豬14戶、養殖黃牛15戶。
試點項目根據村內散養戶分布情況,按照養殖規模測算收儲量,每2—3個散養戶建設一個“三格式”糞污收集池,安裝排污管道,將養殖污水接入收集池進行發酵處理后,免費供給村民用于農作物種植。目前全村共建污水收集池22個,總體量達498.5立方米。
“散養戶王少榮就是通過‘三格式’糞污收集池,將發酵后的糞污用于蘿卜和南瓜種植,一年只需收購10畝田的稻草,就能滿足18頭皖南黃牛的精飼料和粗飼料需求。”周坑村村委會主任王明躍介紹,“推行這種新模式后,村里散戶養殖形成了糞污利用、綠色種植和種養結合的完整生態鏈,既降低了養殖成本,又清潔美化了環境。”
新模式不僅解決了養殖環境臟亂差的頑癥,還有效改善了保護區的水質。試點成功后,績溪縣又先后投入1600萬元,在臨溪鎮、上莊鎮和瀛洲鎮實施農村污水處理工程,并逐步向全縣推廣,將生活污水治理與農村改廁、畜禽養殖相結合,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美麗鄉村建設。
綠色種養循環展現好“前景”
“我家去年養了113頭牛,堆了160噸糞肥作為基肥,種了116畝玉米,玉米秸稈又能作飼料用,這樣循環下來一年能掙40多萬元。”說起畜禽糞污變資源的“生態循環經”,余振華頭頭是道。
為解決農村散戶畜禽糞污污染問題,績溪縣組織送技術到田間地頭,幫助農戶和散養戶處理圈舍畜禽糞污,精心傳授規范堆肥、防滲和腐熟工藝,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綠色農藥替代等技術,授人以漁根治養殖污染“頑疾”。
在績溪縣長安鎮的鄉間田埂,隨處可見一堆堆用薄膜覆蓋的肥垛,這些肥垛正是農戶利用冬閑時節,將畜禽糞便與秸稈科學配比進行的堆肥,通過60—90天的堆漚發酵,制成富含有機質的腐熟農家肥,既保留了傳統堆漚技藝,又借助現代生物技術提升效率,成為當地破解養殖污染難題的“金鑰匙”。2024年冬季以來,該縣通過推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技術,組織農戶積制腐熟農家肥1500余噸,為2000余畝耕地備足“生態營養餐”。
績溪縣種植業服務中心土肥站技術人員介紹:“今春在水稻、玉米、菊花等主栽作物種植中,按每畝500—1000公斤標準施用農家肥,經測算,此舉可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1—3g/kg,有效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減少化肥使用量15%—30%,畝均節約成本約66元。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不僅提升了當地特色農產品的品質,還有效降低了農業面源污染。目前全縣已基本建立‘養殖—堆肥—種植’的生態循環模式,2024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9.5%以上。”
綠色種養循環項目,不僅讓土壤有機質穩步提升,更催生出“菊花增重、西瓜增甜”的品質奇跡。調查顯示,每畝施用800—1000公斤腐熟農家肥產出的西瓜比沒有施用的西瓜中心糖度提高0.3—0.41度,平均每公斤市場售價能比普通西瓜高0.3元,畝均可增收750元。2024年全縣應用農家肥或商品有機肥種植的高山西瓜有3000多畝,共計增收225萬元。
從困擾發展的污染源到助力振興的營養劑,績溪縣通過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打響了“凈土保衛戰”,不僅擦亮了“金山銀山”的底色,更蹚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持續的農業綠色轉型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