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促進城鄉收入差距縮小,推動城鄉共同富裕,是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最重要、最直接的體現。
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現實意義
隨著數字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應時應勢而生,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發揮了積極作用。一是快速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可得性、滿意度。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不斷推動現代金融業態創新,加快了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全國銀行機構網點已覆蓋98%以上的鄉鎮,基本實現“鄉鄉有機構、村村有服務、家家有賬戶”,農村金融服務“提質、擴面、降費”的態勢持續鞏固,農村居民對現代金融業的認知度、接受度、滿意度不斷提升。二是有效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研究表明,數字普惠金融具有低成本、高可達性的突出優勢,有效拓展了傳統金融服務難以觸及的偏遠鄉村,并通過減少交易費用、降低融資成本、規避消費風險等途徑,一定程度上降低農民生產生活成本、提高家庭收入水平、改善收入結構,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三是有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緊貼鄉村振興需求,圍繞種業、高標準農田、特色產業、農機裝備以及鄉村教育、醫療等,創新金融服務模式、量身定制金融產品,發揮了金融支撐作用。同時,探索普惠金融與鄉村誠信機制、文旅融合模式等有效結合,促進了鄉村治理和鄉風文明建設。
安徽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潛力巨大
安徽是農業大省,高度重視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尤其是近年來不斷拓展數字技術在農村金融領域的應用場景,初步構建了以“黨建+信用”服務平臺、省綜合金融服務平臺、“裕農通”平臺為主要載體的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體系。2023年底安徽涉農貸款達到2.6萬億元,是2013年的4倍,增速全國第3,且發展態勢良好,2024年底同比增長11.77%。
總體看,安徽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良好、成效明顯,但也存在短板不足,發展的潛力巨大。一是平臺建設方面,部分存在定位不準、功能不優的現象。大多平臺為政府主導主推,但在具體開發、建設、維護上依托不同的銀行或企業,導致功能定位、數據來源、服務主體、用戶體驗、發展和運維水平不盡相同。有的未充分體現入村入戶、支農支小,有的偏離農業板塊和農民群體。平臺間數據共享、模型互動、應用分析協同不夠。二是金融環境方面,有些地方存在“數字鴻溝”和“認識藩籬”。受數字技術在鄉村推廣應用不充分、數字金融政策宣傳不到位,以及農村人口教育水平和知識接受能力等因素制約,農村老人對數字普惠金融的認識和接受水平不高,甚至排斥、抵觸。部分年輕人能夠接受數字金融產品,但風險意識不強,防范能力和自我保護不夠。三是服務供給方面,存在部分產品不優等問題。目前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平臺大多側重融資業務,保險、擔保等應用場景極少。全省農村數字普惠金融300多款產品中,存在同質化現象,且有些信貸產品設置的抵質押條款限制了困難戶、脫貧戶、小農戶的信貸可得性。少數邊遠山區數字鄉村基礎建設投入不足。
推動安徽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要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效果導向,依托數字技術,拓展金融功能,加快安徽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
一是注重頂層設計,構建全省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整體生態。堅持黨對農村金融工作的全面領導,強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農民自愿的原則,推動構建層次分明、優勢互補、競爭合作、便利快捷的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生態圈。推廣“裕農通”政府、銀行、保險、擔保、基金“五位一體”協作聯動機制,統籌運用鄉村振興中的產業、財稅、金融、保險等政策工具,推動農村金融服務規模化、精準化、數字化。完善金融下鄉政策體系,解決農村金融供需矛盾,形成政府得民心、金融機構得發展、經營主體得實惠的多贏局面。
二是加強資源整合,夯實全省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數據底座。加快完善全省一體化數據基礎平臺,加強省、市、縣涉農政務數據以及涉農主體信用數據的歸集、更新、整理,完善全省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底層數據。優化設計數據傳輸鏈路和信用評級模型,精準傳遞信息,精確評價信用等級,為金融機構提供準確可靠、可隨時調閱追溯的前端數據。統籌應用省“黨建+信用”平臺、省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和“裕農通”平臺,以三者業務數據的互聯共享,推動平臺互補互通,提高全省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質效。
三是創新產品供給,豐富全省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應用場景。圍繞重點領域和特色產業,量身打造金融產品。如服務種業強省,為種業陣型企業、“育繁推一體化”企業以及規模化種糧大戶等定制金融產品。圍繞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以及地方特色產業,開展專屬金融服務和全鏈條金融產品開發。圍繞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探索符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持續發展需要的資金測算、審查審批、貸款循環等定制服務。創新抵押貸款模式,拓展金融服務場景。建立健全土地經營權、房屋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林權等農村產權價值評估標準,以及古村落、古民居、農機具等各類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確權登記抵押管理辦法,以金融手段和市場化運作引導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鞏固運用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成果,推動金融要素下沉。以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為載體,完善“黨建+信用”服務平臺,拓展信用評級結果的應用,引導更多資金、政策、人才等優質要素向鄉村一線下沉。同時,多方爭取資源,引導保險、租賃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參與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業務。
四是強化條件保障,優化全省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環境。一方面加強網絡設施、服務配套、數字人才等硬件建設。加大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鋪路架橋。堅持網上網下相結合,強化鄉村金融線下配套服務,鼓勵金融機構整合現有鄉村基層服務站點,實現“一站通辦”。推廣金融助理和金融村官經驗,吸納金融機構專業人才下鄉駐點、掛職鍛煉。積極利用AI等數字化手段,精準宣傳推介農村金融政策和金融產品。另一方面加強政策解讀、知識普及、風險防控等軟環境建設。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載體,廣泛開展數字普惠金融知識宣講、政策宣傳、產品推介等活動。建立健全信用等級考核機制、預警機制、失信懲戒機制,完善政府、銀行、保險機構、擔保公司等多方風險分擔機制,逐步形成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風險防范體系。政府和金融部門同步加強鄉村金融監管,突出防范針對農村老年群體的電信詐騙和非法集資活動,以信息化、法治化手段筑牢農村數字金融安全屏障。
(作者單位:安徽工商職業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