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聯系群眾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作風,始終為了群眾、依靠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勝利的根本力量所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2025年3月,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的通知》明確要求通過學習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以作風建設新成效推動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不斷贏得人民群眾信任擁護。深刻把握密切聯系群眾的時代內涵,是黨的作風建設重要內容,對于中國共產黨人改進工作作風、樹立良好形象,推進黨群關系建設,筑牢人民擁護的執政根基,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密切聯系群眾的時代要求
密切聯系群眾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和宗旨的體現,能否保持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關系人心向背、關乎黨的事業成敗。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做好群眾工作,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當前全黨重大而緊迫的政治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大力弘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中緊緊圍繞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來推進作風建設,不斷增強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始終做到人民至上。
密切聯系群眾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要求。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無產階級政黨來自人民、扎根人民,他們的利益與廣大人民群眾完全一致,其一切綱領、方針和政策都是圍繞人民利益而展開的,人民群眾與黨之間天然地血肉聯系,無產階級政黨本就是人民群眾的一分子。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一切為了人民,是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體,始終密切聯系群眾,發揮人民群眾的磅礴偉力。
密切聯系群眾是踐行人民至上的實踐要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依靠人民力量發展壯大,經過28年艱苦卓絕斗爭,把中國人民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悲慘境地中解救出來,完成了民族獨立的歷史重任。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根據人民當家作主的需求,消滅了一切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真正把人民的權力歸還于人民。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黨尊重人民、發揮群眾首創精神,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人民生活實實在在地好起來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為抓手,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領域改革,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基礎上,穩步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由此看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堅持人民至上價值主線,在實踐中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主動承擔歷史使命,實現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作風建設的內在要求。黨的十九大將作風建設納入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作為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黨的形象影響黨群關系,關乎人心向背和執政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核心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以八項規定作為作風建設抓手,持續整治作風頑疾,剎住了一些長期沒有剎住的歪風,糾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頑瘴痼疾,以優良黨風贏得人民信任和擁護。新時代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必須抓住密切聯系群眾這個核心。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人民群眾正是通過每位黨員言行舉止來認識和看待黨,從而決定自己的政治立場,群眾的感受是檢驗黨員作風的鏡子,只有每位黨員深入群眾,反映好群眾呼聲、解決好群眾訴求、滿足好群眾利益,才能增強整個黨在群眾中的威信,樹立整個黨的良好形象。新時代密切聯系群眾就是要求共產黨人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永葆與人民血肉聯系,始終贏得人民擁護、鞏固長期執政地位,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新時代密切聯系群眾的豐富內涵
新時代密切聯系群眾要求中國共產黨人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根本利益需求,以人民評判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尺,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暢通黨群聯系渠道,夯實黨的群眾基礎。
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奮斗目標。人民利益是黨群關系的根本問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實現人民美好生活是基于社會主要矛盾確立的發展目標。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人民生活變化翻天覆地,相繼從解決溫飽問題,到實現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黨正是基于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根據不同歷史時期人民利益需求,提出新時代新條件下要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美好生活是人民群眾的主觀感受,不同人有著不同界定,同時美好生活又有著最基本的衡量標準,即人民群眾需求在多大程度上得以滿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論述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內容,關鍵一點就是“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密切聯系群眾就要求我們黨把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解決好,既要實現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需求,又要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滿足人民群眾需求,讓人民群眾可感可及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
人民評判是黨的政績衡量標準。人民群眾既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接受者,也是黨風政風的感知者。人民作為接受服務的主體,根據自身需要這一內在尺度,評判共產黨人是否真正做到密切聯系群眾、是否為人民解決實際問題,“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因此,共產黨人要自覺接受人民監督,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監督,在加強黨內監督、人大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基礎上,進一步發揮人民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效用,人民群眾可以通過批評、建議、揭發、控告等途徑檢舉各種違法違紀行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的意見是我們最好的鏡子。只有織密群眾監督之網,開啟全天候探照燈,才能讓‘隱身人’無處藏身”。要自覺接受人民監督,人民群眾作為推動歷史發展主體,既是實踐者,也是共享者,對一切路線方針政策的實際效果最有發言權。要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根本政治制度,充分保障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民主選舉出真正代表民意、對人民負責的人民代表,健全人民代表密切聯系人民機制,發揮好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在各領域的橋梁紐帶作用。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從中國共產黨政治生命的高度賦予了群眾路線以新內涵,明確提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密切聯系群眾、保持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是黨獲得人民認可的根本所在。從黨的歷史上看,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的最大底氣,也是黨執政的最牢固根基,每當廣大黨員干部深入群眾時,黨和國家事業就能順利推進;每當黨群關系遭到損害時,黨和國家事業就會受挫乃至失敗。正因如此,黨的十八大以來先后開展一系列黨內集中教育活動,特別是2013年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聚焦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著力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問題,進一步增強黨員干部踐行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調查研究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基礎性環節,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必須在實際調查中聽民意、摸實情、問計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縣跑遍所有村、在寧德3個月走遍9個縣、三進下黨、七下晉江,正是用好調查研究這個我們黨的傳家寶,總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好經驗,提出解決問題切實可行的真辦法。
三、永葆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人必須時刻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以人民公仆姿態,自覺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主動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架好黨群常態化互動交流橋梁,奮力畫好新時代黨群關系同心圓!
強化黨的宗旨意識教育。進一步推進宗旨意識理論教育,構建宗旨意識系統性知識體系,創新性開展宗旨意識黨內集中教育活動,發揮好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等培訓機構作用,多樣化用好課堂講授、黨性鍛煉、研討交流等方式,不斷鑄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意識。突出實踐鍛煉,深入開展公仆意識實踐活動,發動黨員到困難和矛盾集中、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多同群眾座談、多商量討論,在幫助群眾解決問題的現實實踐中踐行人民公仆要求。發揮榜樣人物示范引領作用,既要弘揚黨的歷史上涌現的張思德、雷鋒、焦裕祿、孔繁森等以及新時代張桂梅、黃文秀等先進人物優良品質,也要挖掘發現群眾身邊為民服務典型,用榜樣的力量感染廣大黨員,教育引導大家爭當先進。
建立健全黨群聯系機制。以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推進黨員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群關系建設的客觀要求。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求,常記聯系群眾事、常繃為民服務弦。健全群眾利益表達機制,鼓勵黨員在走家串戶、蹲點調研中與人民群眾建立面對面聯系,在持續做好信訪工作等民意表達渠道基礎上,進一步用好互聯網平臺,積極利用新興傳播媒介,傾聽群眾心聲和意愿。完善黨員干部聯系群眾考核機制,將黨員干部聯系群眾的情況,納入黨員干部考核指標體系,重點考核人民群眾實際利益是否得到維護。建立人民群眾評議制度,人民群眾時刻把黨員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最能公正客觀地評價黨員是否有效履行職責,是否真正做到聯系群眾。
夯實基層黨組織根基。基層黨組織是連接黨與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密切聯系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新時代密切黨群關系要健全基層黨組織組織體系,織密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網絡,發揮基層黨組織聯系群眾覆蓋面廣的優勢,及時收集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群眾利益訴求。扎實改進工作作風,增強黨員服務意識,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運用“六尺巷工作法”,宣傳鄰里間謙和禮讓文化,營造事事懂禮讓、處處顯和諧的濃厚氛圍,將矛盾糾紛化解于基層。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圍繞基層治理痛點難點焦點問題,持續懲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特別是基層干部在民生資金、扶貧救濟、“三資”管理等領域的“微腐敗”行為,用先進性和純潔性贏得基層群眾對黨的信任。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安徽行政學院)研究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