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把文化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建成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目標。黨的二十大以高度的文化使命感對“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部署,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文化強國建設的先鋒力量。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征程中,當代青年重任在肩,使命光榮。
一、當代青年要在文化傳承中肩負青春使命
文化傳承影響著國家的走向,決定著民族的未來。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悠久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同構成了文化傳承的主體內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永續繁衍的血脈,綿延不絕的“根”與“魂”。中華文化中“正心誠意,修齊治平”的心性修養,“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的道德境界,“尊重人倫,崇尚禮儀”的禮治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以及“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人類關懷,已成為百姓日學而不察,日用而不覺的文化自覺。當代青年要傳承中華文化、賡續中華文脈就必須認識和認同中華文化。閱讀是最基本的文化建設,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傳承。當代青年要善讀書、樂讀書、讀好書,在中華文化典籍的豐厚滋養中啟智潤心,提升文化修養,涵養文化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作為黨領導人民在偉大斗爭中鍛造出的文化形態,革命文化承載著黨的初心使命、凝結著黨的獨特標識、蘊含著黨的精神基因,并且伴隨著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而積淀深厚、歷久彌新。當代青年要傳承革命文化,讓革命基因、紅色薪火代代傳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則萃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文化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發展。當代青年要積極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模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在文化傳承傳播中勇擔青春使命。
二、當代青年要在文明實踐中展現青春風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別的什么主義,而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顯著特征之一,把“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列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因此,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應有之義。
青年是引領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一個民族的文明素養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準和精神風貌上。當代青年要積極投身新時代文明實踐,秉承“敬業、協作、創優、奉獻”的理念,在踴躍創建青年文明號、大力弘揚新時代職業文明中身先士卒,在文明城市、文明單位、文明家庭創建中示范引領,在弘揚新時代雷鋒精神,助力全社會形成“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新風尚中發揮頭雁效應,在衣食住行中彰顯文明風采。進入互聯網時代,青年日益成為網絡空間主要的信息生產者、服務消費者、技術推動者,要在增強網絡正能量,消解網絡負能量,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弘揚網絡文明,構建清朗網絡空間上作貢獻。當代青年要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針對現實中和網絡上出現的錯誤思潮和低俗、庸俗、媚俗言行要敢于發聲亮劍,在社會文明實踐中引領時代新風,爭當正能量的倡導者、新風尚的踐行者。
三、當代青年要在文化創造中展現青春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青年中蘊藏著朝氣蓬勃的青春力量、文化創新創造、文明傳承傳播的巨大潛能和生機活力。當代青年要培育創新思維、挖掘創新潛能、提高創新能力,在創造文化新企業、發展文化新業態、引領文化新消費中貢獻青春力量。
中華民族具有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明智慧寶庫是我們進行文化創新創造的不竭源泉。青年是常為新的,最具創新熱情和創新動力,理應走在創新創造的前列。當代青年要站穩人民立場,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厚資源,把蘊藏其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提煉展示出來,在守正創新中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充分借助高科技賦能,發揮自身文化創作才能,運用詩詞歌賦、舞蹈繪畫、影視戲劇等載體,著力打造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產品。要以青年人的視角高質量編創青年人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弘揚革命基因,傳承中華文明,展現當代青年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風貌。文旅行業青年要將中華文化內容、文化元素、文化故事等融入景區景點、旅游線路、文創產品設計、展陳展示和講解體驗中,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中讓文化旅游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
四、當代青年要在文化交流中展現青春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中華文化突出的包容性,決定了我們要秉承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的理念,積極學習借鑒各國有益經驗和文明成果,在不忘本來、吸收外來、繼往開來中兼收并蓄,攜手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韓非子·說林上》有云:“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若要民心相通,既需要我們在文化上做到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異,和睦相處。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文化交流、交融、交鋒之勢前所未有。當代青年要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促進民心相通的使者,在對外交往中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新時代中國青年的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斷增強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當代青年要當好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在不同文化交流互鑒中增進了解、消除隔閡、消弭沖突。在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踐行全球文明觀、落實全球文明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展現大國青年的青春擔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著眼戰略全局,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這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了時間表和路線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圍繞進一步深化改革總目標,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部署,文化強國建設各項目標正蹄疾步穩向前推進。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青年不僅是文化強國的參與者、奮斗者,也是見證者、受益者。新時代青年要用深厚的家國情懷標注青春底色,在歷史的大坐標中找準人生的小目標,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以信念強基,思想鑄魂,奮斗逐夢,切實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以自信自強、剛健有為的青春風貌奏響文化強國建設的青春旋律!
(作者單位:安徽省團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