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下,安徽從長三角的“旁聽生”“插班生”變成“正式生”“上進生”。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實施六年多來,安徽政策紅利最多,群眾受益也最多。面向新階段新征程,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錨定打造“三地一區”戰略定位,發揮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優勢,加強與滬蘇浙戰略協同和功能鏈接,攜手譜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篇章。
發揮比較優勢,強化功能鏈接,攜手打造強勁活躍增長極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肩負著在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從一市三省功能定位和比較優勢看,上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和先行者,承擔著建設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使命,江蘇實體經濟強勁,浙江數字經濟、民營經濟發達,安徽擁有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和厚積薄發的科技資源。新階段,安徽必須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優勢、深化合作,主動對接上海“五個中心”建設,承載功能溢出,做好功能協同,加強與江蘇新質生產力培育、浙江數字經濟等功能鏈接,在一體化中提升能級,在高質量發展上貢獻增量。
攜手共擔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安徽創新活躍強勁,集聚眾多“國之重器”,要堅持“科技打頭陣”,下好創新“先手棋”,為長三角擔當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貢獻科技策源力量。進一步深化上海張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強化大科學裝置共建共享,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共建“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省級實驗室”鏈條。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共性需求,健全多創新主體協同攻關機制,集群式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科技,體系化破解一批卡脖子問題,實現“從0到1”的原始突破。
合力共建長三角世界級產業集群。安徽產業特色鮮明,與滬蘇浙互補性強。要持續深化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協同,完善新興產業生態圈,攜手打造若干世界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集群,為長三角新質生產力動能領跑貢獻安徽力量。合力打造集研發制造服務于一體的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構建長三角“車能路云”融合發展產業生態。加快“人工智能+”創新示范應用,共建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高地。發揮安徽在航空發動機、航空材料等領域優勢,協同打造長三角國產大飛機產業集群。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等領域,聯合創建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
聚力增強全球資源配置鏈接功能。作為世界級城市群,長三角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也是全球性資源配置的重要樞紐。要依托上海全球資源配置的橋頭堡功能,厚植區域性功能平臺和專業化服務能力,高效集聚資本、技術、人才、數據等關鍵要素,鏈接拓展海外網絡資源。依托安徽長三角人才工作站、歐美同學會長三角海創中心等,深化高端人才引育留用合作,吸引集聚海內外優秀人才及團隊來皖干事創業。推動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聯動發展,積極打造多層次金融市場“安徽板塊”。加快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安徽聯動發展區,積極承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溢出效應。依托長三角“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促進會等高端平臺載體,鏈接貿易投資、商事仲裁和經濟技術合作等對外服務資源,積極探索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新路徑。
加強戰略融合,強化區域鏈接,聚力當好東西互濟強樞紐
隨著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進一步深化實施,需要以更強的動力支撐、更廣的腹地吸納、更高的聯動水平,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安徽具有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的優勢,是唯一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部地區崛起等重大國家戰略覆蓋的省份。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以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牽引,推動全省域一體化與長三角一體化互促共進,努力建成長三角更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的西向門戶。
進一步深化全省域“融長”格局。在都市圈、毗鄰區、合作軸帶的鏈接帶動下,深化全省域、全領域、全方位的一體化。推動合肥、南京“雙圈聯動”,積極參與上海大都市圈建設,加強與杭州、寧波、蘇錫常、徐州等都市圈合作,在融圈進群中深化一體化發展。優化省際毗鄰地區國土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統籌硬件聯通和機制協同,聯合蘇浙推動省際毗鄰地區協同發展。推動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向合肥延伸,打造杭合創新帶,形成資源高效集聚的高質量發展軸帶。立足全省不同板塊比較優勢,積極開展對口合作、園區共建等。
不斷提升省域一體化發展水平。加快構建省域內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強化合肥、蕪湖雙核支撐,增強合肥都市圈綜合承載能力,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創新型現代化都市圈。推動沿江城市群傳統制造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升級,依托長江黃金水道與上下游打造開放合作高地。推動皖北城鎮群制造業集聚、城鎮化升級、鄉村全面振興,盡快縮小與全省乃至長三角發展差距。推動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高品質發展,支持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推動不同區域在省域協調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各揚所長、各顯其能。
努力打造東中西鏈接樞紐。進一步發揮在長三角、中部地區、長江經濟帶中的中轉輻射作用,引導要素資源在安徽匯聚并向中西部傳導,打造鏈接長三角和中西部的戰略樞紐。牢牢把握中部地區“三基地一樞紐”戰略定位,全面深化戰略規劃、產業發展、要素配置、生態環保等領域合作。深化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一體合作,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共同開發長江黃金水道,加快建設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筑牢長三角地區和長江經濟帶生態安全屏障。
打破地區分割,破除行政壁壘,共同種好深化改革試驗田
長三角是我國深化改革的排頭兵,過去創造了諸多改革的經驗,但一體化發展中仍有許多深層次問題有待破解。安徽素有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優良基因,要圍繞一體化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區域,聚焦群眾關心、發展需要的“小切口”“真梗阻”,靶向聚力,協同攻堅,為長三角當好改革試驗田貢獻安徽智慧和經驗。
共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先行區。協同完善統一長三角地區市場制度規則,進一步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促進要素資源暢通流動,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助力長三角成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先行區。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產業特色和消費場景,構建多層次消費城市矩陣,服務全國消費大市場。統籌謀劃物流園區、配送中心等設施布局,鼓勵物流企業開展跨區域合作,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體系。深化“信用長三角”建設,構建覆蓋各類主體、制度規則統一、共建共享共用的信用體系。
完善統一規范的標準體系。加強與滬蘇浙標準體系對接,按照“統一征集、統一申報、統一立項、統一研制、統一發布、統一實施”要求,建立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區域協同標準體系。探索推進城市間標準互認和采信,實現區域內重點標準目錄、具體標準制定、標準實施監督三協同。推進醫療機構間醫學檢驗檢查結果互認,建立跨地區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信息溝通機制和應急聯動機制。推動省域養老服務標準互認、補貼異地結算,推進區域養老服務機構設施、服務標準和照護需求評估標準互認。
探索多元化市場化利益共享機制。以權責明晰、成本共擔、利益共享、合作共贏為導向,持續完善區域發展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借助省際產業合作園區、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科創飛地等平臺載體,積極應用參股運營、托管經營、定向合作等市場化合作模式,創新管理運營合作方式,探索建立財稅分享機制和統計分成機制。升級打造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完善省際協調聯動機制,探索資金、技術、人才、產業相結合的多元化補償路徑,實現生態保護補償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良性互促。
(作者單位:省經濟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