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要跨區域、跨部門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實現強強聯合,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安徽是長三角一體化重要成員,科技創新資源豐富、優勢獨特,加強長三角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發展,推動與滬蘇浙創新鏈、產業鏈和人才鏈的深度融合,是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持續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三地一區”,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的關鍵舉措。
加強創新鏈跨區域協同,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
關于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要牢牢抓住“創新”這一重要引擎。近年來,三省一市加快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成立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制定實施《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方案》,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積極構建形成“科創—產業”深度融合的協同格局,攜手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長三角區域擁有上海張江和安徽合肥兩大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已建和在建的大科學裝置28個,擁有5個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包括上海—蘇州、南京、杭州、合肥和鎮江)。極為豐富和密集的科技創新資源為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跨區域協同提供了良好的現實條件與堅實的資源保障。自2018年以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日益活躍、指數逐年攀升,年均增幅達9.26%,三省一市共推科技攻關、共建創新平臺、共享科技資源,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科研資源共享、強鏈補鏈延鏈,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正在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為了緊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機遇,安徽須錨定“科學技術打頭陣”、下好創新“先手棋”,打破傳統行政邊界,推動與滬蘇浙共建共享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積極構建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到產業孵化的全鏈條創新生態。建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培育機制,深入推進上海張江和合肥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積極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力量與優勢資源的跨區域、跨部門整合,共建、共管和共享長三角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聯合布局大科學裝置集群和國際科技合作網絡,協同推進建設長三角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積極探索國家實驗室聯建機制,強化合肥實驗室與滬蘇浙國家實驗室合作,深化合肥實驗室上海基地發展建設,積極推動上海國家實驗室在合肥設立合作基地。支持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一體化管理運行,推動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安徽中心實體化運行,加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共性技術研發,構建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的合作網絡,開展跨區域、跨領域協同創新。
加強產業鏈跨區域協同,共筑長三角現代化產業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有序推動產業跨區域轉移和生產要素合理配置,使長三角真正成為區域發展共同體。長三角地區制造業發達,產業鏈條完整,產業互補性強,三省一市明確區域產業分工關系,積極構建緊密協作的產業鏈集群,打造“龍頭帶動、各具特色”的跨區域協同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上海以“五個中心”為主攻方向,建設“(2+2)+(3+6)+(4+5)”現代化產業體系;江蘇聚焦16個重點產業集群、50條重點產業鏈,打造“1650”現代化產業體系;浙江通過實施“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工程,推進工業穩進提質和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安徽聚焦量子、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構建“6178”現代化產業體系。相關統計顯示,長三角區域的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的產業規模,分別占全國的3/5、1/3和1/3,長三角跨區域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完善。如長三角跨區域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4小時產業圈”,即上海提供芯片與軟件,常州供應動力電池,寧波提供一體化壓鑄機,安徽則進行整車研發制造,正成長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近年來,安徽在深度參與長三角產業分工協作中,積極探索出“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生態”的產業創新發展路徑,一批新興產業已聚鏈成群、集群成勢。如2024年,安徽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量全國第二(2025年第一季度已位居全國第一)、新型顯示面板產能全國第二、人工智能產業鏈綜合評價全國第五。當然,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上進生”,安徽還須繼續主動參與長三角產業協同發展,聚焦重點產業發展方向,不斷做大做強汽車“首位產業”,壯大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加快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布局。積極推進長三角產業集群共建,推動長三角產業合作園區建設,明確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方向與路徑,強化“多鏈協同”,加速融入滬蘇浙產業鏈、供應鏈,實現與滬蘇浙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有效對接和優勢互補,合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長三角現代化產業體系,攜手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加強人才鏈跨區域協同,共推長三角人才一體化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人才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資源,其作用日益凸顯。毫無疑問,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離不開人才核心資源的關鍵作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實施以來,三省一市著力提高教育科技人才等政策措施一體性和協同性,推動實現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的融合聚變和互動關聯,積極探索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有效路徑,推進區域內人才資源互通、平臺共建、服務共享,人才一體化政策環境不斷優化,人才流動障礙得到有效破除。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為代表的長三角核心城市,近年來通過加大引育留用好各類人才力度,完善招才引智工作機制,持續發力吸引匯聚科技創新人才,相關城市常住人口數量持續凈增加,人才空間分布的雁陣格局逐步形成。
推動長三角人才鏈跨區域協同,是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重要內容,為持續培育和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提供了智力源泉。當前,安徽正大力實施人才興皖工程,健全人才引育留用機制,對標滬蘇浙建立緊缺人才和團隊定向招引機制,完善人才服務機制,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積極引育留用好長三角人才資源,最大化分享長三角人才一體化發展紅利。依托國家實驗室、合肥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發展壯大,有效發揮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加快長三角人才的柔性引進和跨區域流動,不斷擦亮科創平臺引才和產業引才“金字招牌”,積極打造以項目聚人才、以人才帶項目的精準引才模式,為安徽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安徽行政學院)研究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