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情況
長三角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最集中的區域,也是我國光源類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最集中的區域,已形成集群化發展態勢。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提出并實施以來,安徽與上海攜手實施“兩心同創”,合肥先進光源、上海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協同共建、開放共享持續深化;兩地在合肥光源、合肥先進光源、上海光源、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等裝置上開展共性問題研究。三省一市共同簽署長三角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聯動發展合作備忘錄,協同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開放共享。
主要做法及成效
1.國家級光子科學高水平科研機構集聚,產出重大創新成果。長三角擁有中國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國家級高水平光子大科學裝置研究基地,幾十年的建設過程中,產出了大批原創前沿科技成果。比如,中國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建有我國第一臺自主建設的專用同步輻射光源——合肥光源,運行開放達到國際同類裝置先進水平,在先進功能材料、能源環境、生命科學等領域突破了系列科學問題,近五年發表國際高水平論文2200余篇,助力我國首次完成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太陽風離子探測器正機的實驗標定和測試、首次獲得生物樣品的高分辨率顯微圖像等,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等;正在建設我國首個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合肥先進光源,其綜合設計指標位于世界前列。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光源大科學裝置的研制、建設和運行為核心,統籌管理上海光源、上海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等裝置,開展加速器科學、能源科學等領域的科研和技術攻關,擁有國內綜合實力最強的光源裝置研發與工程建設隊伍,發表220余篇CNS(《細胞》《自然》《科學》雜志首字母)頂刊論文;研究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等。
2.長三角光子科學領域保持高頻互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共建共享格局。高層次人才雙向交流互動。合肥、上海光子科學領域高水平人才實現雙向輸送,中國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每年代為培養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生約40人;雙方相互擔任科技委、用戶委專家,指導裝置建設運行和規劃。光源和線站合作共建。中國科大同步輻射實驗室、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共同推進合肥先進光源、上海光源、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等裝置建設;中國科大同步輻射實驗室、蘇州大學在合肥光源上共建軟X射線能源材料原位分析線站。浙江光電子研究院、中國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在合肥光源上共建軟X射線共振散射線站,成果應用于金華的輕工業產品研發。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中國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微系統所、復旦大學等在光源的插入件、加速器控制、束流診斷、脈沖功率等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協同攻關,相關單位共同承擔國家重點專項、國家自然基金委重大儀器研制等任務,推進光學元件國產化等。
3.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光子大科學裝置帶動特色產業升級。大科學裝置是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催化器”,也是高科技企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比如,突破高分子膜卡脖子問題,利用光源能看清楚高性能薄膜高分子加工結構演化的特點,中國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聯合皖維集團、樂凱集團、安徽國風塑業等,組建安徽省先進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實驗室,打通功能薄膜基礎研究—實驗室小試中試—量產創新鏈,相關成果應用于華為、京東方、三利譜、盛波等企業的產品中。突破影像醫療設備關鍵核心技術,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高端醫療影像研究中心,突破MRI、X-射線、CT、醫學影像信息等醫療設備關鍵技術,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經驗啟示
一是先試先行、多元共建。建立長三角區域多元主體共建大科學裝置的協同機制,在裝置的規劃設計階段,組織長三角高校、科研機構等用戶深入參與裝置主要技術指標研討,推動有迫切需求的用戶出資共建,為裝置建設提供多元化資金籌措渠道,豐富裝置的科研內涵、提升支撐能力,推動長三角區域高校院所形成更緊密的協同創新網絡。
二是科教融合、人才共育。充分發揮大科學裝置“人才搖籃”的獨特作用。可以在長三角區域建立人才共育、共引、共用機制:三省一市圍繞大科學裝置建設共同梳理人才需求,建立長三角大科學裝置人才需求庫,面向全球招引頂尖人才;以光子大科學裝置建設為牽引,促進長三角高層次人才常態化交流互動,輻射帶動海內外大科學裝置人才到長三角開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
三是需求導向、服務產業。現階段我國的應用支撐型大科學裝置仍不足。長三角可在產業大科學裝置建設方面先行先試,三省一市共同梳理產業需求,推動地方政府、龍頭企業、科研主體共同出資,建設小型化的產業裝置,吸引帶動龍頭企業在大科學裝置周邊設立研發總部,以大科學裝置及相關前沿交叉研究平臺作為支撐,帶動區域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助力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和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高水平建設。
(省發改委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