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體化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作為長三角的相對欠發達地區,皖北地區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滁州、六安8市,國土面積、常住人口分別占安徽省的50.8%、56.7%,而地區生產總值僅占全省的40%,人均GDP僅為全省的70%左右,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但同時也是長三角重要的糧食、能源生產供應基地和發展腹地,區位交通便利、資源稟賦良好、人力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沒有皖北地區的高質量發展,就沒有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2021年,經國家發展改革委“牽線搭橋”,滬蘇浙8個城市(區)與皖北8市開展“一對一”結對共建,旨在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相互賦能,不斷激發皖北地區內生發展動力,拓展滬蘇浙城市發展空間,共同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隨著科創產業等高對接、民生領域共建共享、人才資源交流合作等持續推進,皖北地區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持續增強,民生福祉大幅增進,綜合實力不斷躍升。2024年,皖北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高于全國0.3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均高于全省0.2個百分點。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為長三角及全國其他地區城市合作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城市結對合作發展新模式。
主要做法及成效
1.持續完善工作推進機制。頂格化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三省一市及結對城市在宿州市舉辦結對合作幫扶現場會,總結工作成效,研究部署重點任務。三省一市將扎實推進結對合作幫扶作為2024年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重點議題,進一步凝聚共識。常態化對接。2024年結對城市間開展市黨政代表團互訪10次,市領導帶隊對接近100次,各級各部門互訪700余次,累計簽署各類協議380項。清單化落實。安徽省分年度印發實施結對合作幫扶重點工作計劃,按月調度、閉環推進。8對城市分別印發年度工作要點或重點事項清單,細化具體工作任務或合作事項。項目化帶動。安徽省級層面建立結對合作重點項目庫并定期調度更新,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引領作用,寧波蚌埠微電子產業園等12個項目獲2024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等資金9.33億元支持。
2.深化科創產業跨區域協同。科技創新聯動。宿州、滁州市分別在杭州、南京市設立“科創飛地”,充分鏈接當地優勢科創資源,賦能自身產業發展。中國礦業大學技術轉移中心淮北分中心簽約落地,徐州、淮北兩市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95項。產業園區共建。共建“7+3”城市冠名園區,六安市與上海市松江區依托六松現代產業園建立跨省利益共享機制,江寧—明光合作產業園獲評“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轉移最佳承接地”。通過園區共建,帶動招引落地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等皖北重點產業集群項目3317個、總投資10047.5億元。資本項目對接。六安市與上海市松江區聯合設立吉六零山海合作基金,帶動總投資3億元的MLED芯片生產基地項目成功落戶。浙商銀行累計在宿州市信貸投放17.6億元。農業供需合作。皖北8市累計在結對城市設立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12個,舉辦展銷對接活動76次。淮南名特優農產品上海展示展銷中心累計銷售額破億元,亳藥集團與上海企業聯合開展“垂直農場”中藥材種苗培育。這既給滬蘇浙城市提供了優質農產品,同時也拓展了皖北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3.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文旅資源互推。結對城市聯合舉辦文化交流活動,互相推介旅游線路,促進文旅融合發展。上海市閔行區依托“今日閔行”等平臺,持續宣傳推廣淮南“武王墩”等文旅資源。寧波蚌埠開展兩地“游客互送”。教育資源共享。皖北8市與結對城市累計合作辦學127所,通過長期合作、短期培訓等多種形式開展校長、教師培訓交流6400人次。淮北市與江蘇師范大學合作建設的江蘇師范大學附屬相山實驗學校建成招生。醫療養老合作。結對城市通過共建醫聯體、科聯體、專科聯盟、名醫工作室等方式開展醫療機構合作122個,與上海市兒童醫院合作共建的亳州市兒童醫院建成投運,皖北人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六安市天堂寨等6家單位入選上海職工療休養基地,上海職工到六安市療休養2萬余人次,宿州市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被授牌為杭州市職工療休養基地,有效疏解了滬蘇浙城市人口老齡化壓力。
4.推進干部人才雙向交流。開展干部互派掛職。2024年皖北8市共選派35名干部赴滬蘇浙學習鍛煉,吸納結對城市掛職干部44名,均在主要經濟部門、重點開發園區掛職。通過互派掛職交流,皖北地區干部的思想觀念不斷開放、合作意識持續增強。推進高端人才共育。蚌埠市舉辦“寧波市領軍拔尖人才蚌埠行”活動,邀請醫療、教育、農業等領域25名領軍人才到蚌埠市開展技術指導。淮北市與中國礦業大學共建淮北高校人才工作站。淮南市在復旦大學設立“復旦國金—淮南新能源產業科創人才飛地”。促進人力資源共享。六安市與上海市松江區建立常態化人力資源供需對接、轉移就業協作等人才流通機制,亳州市與上海奉賢區成立雙城技能人才培養聯盟,阜陽市與蘇州市共同舉辦人力資源供需對接會、勞務對接專場招聘會等活動。這既為滬蘇浙城市企業解決了用工難題,同時也緩解了皖北地區就業壓力,實現了互利共贏。
經驗啟示
一是密切溝通對接是有效前提。結對城市間建立高層互訪、部門對接、企業交流等多層級常態化對接機制,不斷深化合作共識。高頻次的精準對接、及時溝通,有效解決了合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為各項幫扶工作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堅持雙向賦能是重要基礎。結對合作由單向輸血向雙向賦能轉變,構建“優勢互補、利益共享”新范式。一方面,滬蘇浙城市將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和人才資源引入皖北,幫助其提升發展水平;另一方面,皖北則依托勞動力資源、特色農產品資源和市場潛力、區位優勢,為滬蘇浙城市發展拓展了空間、注入了活力。
三是產業深度鏈接是核心關鍵。結對雙方以產業鏈協同為突破口,通過共建產業園區、設立“科創飛地”等方式,構建“研發在滬蘇浙、轉化在皖北,制造在皖北、市場在滬蘇浙”的科創產業協作格局,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的協同發展。
四是注重民生改善是根本保障。結對合作始終以增進民生福祉為出發點,通過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就業創業協同促進等舉措,讓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兩地群眾,群眾幸福感、滿意度持續提升,為長三角地區率先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先期經驗。
(省發改委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