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堅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系統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各項工作,引領推動全省發生了一系列轉折性、全局性的深刻變化。今年一季度,全省地區生產總值12265億元,同比增長6.2%,增速全國并列第三、長三角第一,實現近三年最好開局。
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凝聚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強大合力。遵照習近平總書記“三省一市要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加強組織領導和調查研究,加強協調共商和督促檢查”重要指示,不折不扣抓好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一是高位謀劃推進。成立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雙組長的省推動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省黨政代表團赴滬蘇浙學習考察,深化全方位交流合作。省政府印發實施《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持續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部署推進全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工作。二是建立高效工作機制。建立會議部署、督查調度、考核評價、課題調研、宣傳引導等五項機制,形成“總體規劃+專項方案+年度要點”的政策體系,逐一明確16個市和省直部門重點任務,分年度清單化閉環式推進。三是加強多主體合作。高水平舉辦兩屆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共同落實長三角實事項目、重大合作事項。常態化對照學習滬蘇浙創新經驗,累計形成10批1024項學習舉措。建立“1+4”干部交流機制,成立省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評選三批長三角實踐創新案例,全省上下形成深入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廣泛共識。
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加快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遵照習近平總書記“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重要指示,堅持科技打頭陣、下好創新先手棋,賦能壯大新質生產力。一是攜手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深化上海張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合肥國家實驗室上海基地加快建設。布局建設13個大科學裝置,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建設成效顯著,“人造太陽”創造“億度千秒”世界紀錄,“祖沖之三號”打破超導體系量子計算優越性紀錄,聚變能源商業化進程走在世界前列。二是共同營造更具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迭代升級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全省8608臺(套)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與滬蘇浙共享共用。開展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安徽立項實施國家級、省級項目90個。召開全省科技創新大會,成功舉辦2025年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轉化交易簽約金額超千億元。三是協力推動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共建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世界級產業集群,今年一季度安徽新能源汽車產量37.92萬輛,居全國第一。共建數字長三角,加快全國算力網絡長三角樞紐節點蕪湖數據中心集群建設,2024年全省智能算力規模超過1.9萬P,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評價躍居全國第五。共建首批12家長三角創新聯合體,聯動產業鏈上下游攻堅“硬科技”、共建“智造極”。
完善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增強區域合作新活力。遵照習近平總書記“加大制度和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在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實現更大突破”重要指示,聚焦打破地區分割和行政壁壘,推動一體化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拓展。一是合力推動跨區域共建共享。提質升級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形成南譙浦口集成電路一體布局、寧滁無縫換乘等一批體制機制創新成果。深化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在六松現代產業園建立跨省域財稅分享、統計數據分算機制。批復設立長三角(宣城)產業合作區,宣城市成功納入上海大都市圈規劃范圍。二是聯合提速交通網絡“硬聯通”。建設“軌道上的長三角”,長三角“超級環線”高鐵開通運營,長三角軌道交通運營公司順利組建,跨省城際、市域鐵路運營一體化。完善省際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推進機制,5條省際斷頭路全面貫通,淮河干流安徽段全線整治完成,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等一批標志性工程加快實施。三是有序推進公共服務“軟聯通”。暢享“跨域無感”,78項居民服務事項長三角“一卡通辦”,176項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長三角異地門診醫療費用直接結算通道全面開通、覆蓋超2.5萬家醫療機構,與滬蘇浙合作共建的6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全部開診。長三角(廣德)康養基地啟動建設,在全國率先探索異地養老新模式。
推進高層次協同開放,大力提升對外開放新能級。遵照習近平總書記“推進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改革經驗互學互鑒和復制推廣”重要指示,努力成為暢通我國經濟大循環的強大引擎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一是聚力打造高能級開放平臺。主動服務對接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加快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安徽聯動發展區,協同提升“四大功能”。共建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盟,共同發布3批34項制度創新案例,安徽自貿試驗區累計形成236項標志性制度創新成果,其中47項全國首創。高水平舉辦世界制造業大會,邀請滬蘇浙等省市作為主賓省(市),累計促成合作簽約項目4300余個。二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揭牌成立長三角“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促進會,共推長三角優勢產能、優質裝備、適用技術和標準“走出去”。成功創建合肥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直達20個國家、156個國際節點城市,截至2024年底,中歐班列(合肥)累計開行近4600列。三是穩步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加強標準互認,與滬蘇浙共同發布實施全國首個區域性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地方標準,累計聯合發布區域性地方標準28項。創新“聯動接卸”模式,沿江各港口與上海洋山港“視同一港”,實現進出口貨物“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
加快建設綠色美麗長三角,共繪生態新畫卷。遵照習近平總書記“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重要指示,把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擺在重要位置,不斷厚植長三角綠色發展本底。一是縱深推進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皖浙兩省升級打造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新安江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干凈水,皖蘇兩省跨界水體共保聯治機制實現全覆蓋。持續落實蘇皖“2+12”、浙皖“2+5”交界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區域重污染天氣應急啟動標準實現統一。二是全力筑牢重要生態空間和生態系統。聯合滬蘇浙制定國內首部跨省域綠道建設標準,長江、淮河、江淮運河、新安江生態廊道和皖西大別山、皖南—浙西—浙南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扎實推進。加快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建設,長三角森林面積中“安徽綠”約占1/3。三是試點先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共建長三角區域排污權交易平臺,廣德市2家企業完成長三角首批次跨區域排污權交易簽約。黃山市、湖州市入選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安徽首批發行5張省級林業碳票,共計碳減排量約30萬噸。
鞏固夯實安全發展基礎,協同構筑風險防控新體系。遵照習近平總書記“長三角區域要著力提升安全發展能力”重要指示,盯緊重點領域全力夯實安全發展基礎。一是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深入實施長三角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揭牌成立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合肥)研究院,圍繞汽車整零對接等產業發展重點需求,常態化舉辦長三角產業鏈供需和要素對接活動,惠及企業超2萬家。二是持續推進能源互濟互助。牽頭編制長三角新型能源體系工作方案,協同打造長三角千萬千瓦級綠色儲能基地,與滬蘇浙簽訂電力互濟合作協議,首次實現華東區域電力合作全覆蓋。三是全力保障糧食安全。建好江淮糧倉,2024年全省糧食產量達836.9億斤,再創歷史新高。高質量建設450個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去年銷往滬蘇浙農產品銷售額達到7500億元,同比增長14%。
下一步,省發展改革委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深化與滬蘇浙全方位合作,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展現更大作為。一是主動對接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加快實施主動對接上海“五個中心”年度重點任務,制定對接重點平臺清單,推深做實合肥、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長三角大飛機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安徽聯動發展區等高能級平臺,導入上海更多高端資源。二是深化省際毗鄰地區協同發展。加快建設長三角(宣城)產業合作區、蘇皖合作示范區,謀劃共建蘇浙皖省際毗鄰協同發展區,培育若干新的新型功能區,共同探索“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一體化體制機制創新。三是統籌推進省域內區域協調發展。做強合肥都市圈,加快蕪湖省域副中心建設,推動沿江城市組群發展。強化上海—六安對口合作,加快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深化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加快打造皖北重點產業集群和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推動皖北全面振興。推進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全域高質量發展,建設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四是持續推動國家重大戰略融合發展。圍繞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加快建設現代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和沿江產業平臺,加強與中部地區其他省份在戰略規劃、產業協同、要素配置、生態環境等領域全面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