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淮畔,到處是豐收的圖景和奮斗的身影。
近年來,蚌埠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持續將“改作風、優環境,抓招商、推創新,增投資、建項目,靚淮河、促文旅,惠民生、創幸福”作為工作主線,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向上向優向好。
一個更具實力、更顯活力、更加美麗的淮畔明珠,正在新起點上乘勢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科技創新賦能,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5月10日,在位于蚌埠西郊的黑虎山腳下,中國·蚌埠商業航天產業園開園啟動,向首批入駐企業移交了廠房。
“我們國產化芯片和設備的生產,包括衛星通信載荷、地面終端等產品制造,都會放在蚌埠。”拿到廠房“金鑰匙”,易科奇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柳斯白信心滿滿。
逐夢向蒼穹,蓄勢助騰飛。悄然崛起的商業航天產業,是蚌埠積極培育新優勢、搶占新賽道的一個生動縮影。
蚌埠科教資源豐富,匯聚了7所國家級研究院所和諸多駐蚌高校,創新歷來是“最強基因”。然而,科技創新“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現象,一度成為蚌埠的發展之痛。
為真正把創新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蚌埠市委按照“一個科研院所帶動一個產業發展、一個駐蚌高校共建一個產業園區、每個企業擁有一個核心技術支撐”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思路,加快推動產學研合作。
2023年,蚌埠在101個國家創新型城市中居第56位,在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中居第57位。2024年,全市共登記科技成果510項,產業化率達73%,登記科技成果產業化率居全省第1位。
立足創新優勢,蚌埠瞄準新興產業發展方向,明確了六大新興主導產業,聚力攻堅六大產業集群,布局建設“兩谷兩園”,全力構建具有蚌埠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蚌埠,放眼淮河兩岸,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安徽人工智能產業“三谷”之一的“中國傳感谷”,已集聚相關企業200余家。無論是“嫦娥”奔月、“神舟”飛天、“天宮”遨游,還是安徽大力發展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抑或近期大火的人形機器人,處處都有蚌埠智能傳感器的身影。
“中國玻璃谷”里,創新突破接踵而來。第一塊“皖產”汽車玻璃在蚌埠高新區智能制造產業園正式出爐,結束了安徽“有車無玻璃”的歷史;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產品在蚌埠成功下線,讓高世代OLED玻璃基板實現了“中國制造”。
創新驅動、招商帶動“兩動并進”,一組組躍動的數字,折射出蚌埠近年來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蓬勃之勢——
相較于2021年,2024年全市擁有規上工業企業從875家上升至1106家;新增上市企業5家,總數達到10家;新能源、新型顯示、智能傳感器、生物化工、汽車零部件和商業航天六大產業集群產值突破900億元,為蚌埠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產業支撐。
推進“擁河發展”,托起蚌埠“大城夢”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淮河時充分肯定70年來淮河治理成效,并作出“要把治理淮河的經驗總結好,認真謀劃‘十四五’時期淮河治理方案”的重要指示。
“十四五”期間,蚌埠市把“靚淮河”工程作為市委工作主線的重要內容,正式啟動淮河蚌埠主城區段防洪交通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對淮河河道切灘、拓槽、疏浚、清淤,將淮河主河道由原來枯水季不足200米,拓寬至現在的500米,枯水季新增蓄水480萬立方米。
2024年7月中旬,淮河1號洪峰過境蚌埠,水位不到20天陡漲了9.22米,超過了三層樓的高度,這是蚌埠又一次面臨的汛期大考。
但這一次,洪峰過境,淮河安瀾。隨著河道拓寬,當年淮河蚌埠段防洪壓力明顯小于2020年,最高水位降低了0.22米,洪水過境時間縮短了近9天,避免了荊山湖等蓄滯洪區的啟用,縮小了人員轉移規模、減少了財產損失。
“靚淮河”工程的推進,不僅提升了蚌埠城區的防洪能力,也改善了淮河生態環境,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
“這幾年俺們淮河北岸發展特別快,高樓一棟又一棟都起來了!”家住淮上區麗景天成秦淮苑小區的盧崇源老人,今年71歲,自幼聽著淮河潺潺的水聲長大,見證了淮河兩岸從沉寂走向興起。
過去,蚌埠主城區淮河兩岸河道灘地亂搭亂建、亂耕亂種等現象隨處可見,從空中俯瞰就像一道“城市傷疤”。現在,“靚淮河”工程通過削坡緩堤、階梯式利用灘涂地等措施,使得堤坡、灘地、河岸等近水區域得到重塑,枯水期為公園、豐水期暢行洪,讓母親河從“屏障”變為“會客廳”。
淮河段的由亂及治,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蚌埠的生動實踐,亦托舉起380萬蚌埠人的“大城夢”。
蚌埠市淮河以北三縣一區人口220多萬,占全市總人口超過四分之三。因此,如何從“背靠淮河”、南岸獨舞,到“面向淮河”、兩岸齊飛,成為做大城市體量的迫切課題。
作為淮河生態經濟帶和皖北地區中心城市,蚌埠市始終堅持“以淮河為中心,東西拓展、擁河環湖、南岸提質、北岸擴容”的思路,以“靚淮河”工程為紐帶,通過產城融合不斷提升城市能級。
一河兩岸、擁河發展。如今的蚌埠市,隨著“靚淮河”工程的實施,延安路淮河大橋、司馬莊路淮河大橋、黃疃窯淮河大橋等跨河通道加快推進,橋連南北、城拓四方,奏響了擁河發展“三部曲”,打造了產業集聚新生態。蓬勃發展的淮上新區,宛如“蚌埠浦東”,成為淮河北岸核心區、城市會客廳、青春未來城。
辦實事解難題,讓群眾期待照進現實
初夏的傍晚,夕陽斜照,晚風輕拂,蚌山區宏業路廉政口袋公園內,62歲的李素蘭正在健身器材上舒展雙臂,身后傳來孩童的嬉鬧聲。“以前這兒沒人愿意來,如今成了‘香餑餑’呢!”以往的城市“邊角料”現在成了群眾身邊的“小美好”。
蚌埠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惠民生、創幸福”作為工作的落腳點,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連續4年獲評“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市”“全國法學會系統先進集體”4個國字號榮譽。
6月14日,從北京又傳來好消息,國家文物局公布10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蚌埠雙墩考古遺址公園成功入選。
作為淮河文化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蚌埠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聚力文化和旅游融合,大力推進商文旅、農文旅、工文旅、體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著力將文旅資源轉化為惠民實事。
“蚌埠的龍蝦嘎嘎香,江淮的山水特別美!”在蚌埠龍蝦啤酒嗨玩節現場,來自東北的孫先生豎起了大拇指。這兩年,蚌埠每年舉辦文化旅游美食季系列活動300余場。2024年,全市規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102.55億元,同比增長8.4%。蓬勃發展的文化產業讓幸福在家門口升級。
群眾的問題訴求,就是黨委、政府工作努力的方向。蚌埠市扎實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強化問題導向,堅持開門教育,注重群眾參與,接受群眾監督,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過程中檢驗學習教育成效——
針對群眾反映的醫院重復掛號、重復檢查問題,蚌埠市充分發揮全省檢驗檢查互聯互通試點建設優勢,以質控“指揮棒”推動互認規則標準化、操作規范化,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共為5000余名患者節約了檢查檢驗費用。
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龍子湖西南片亂搭亂建、亂耕亂種、臟亂差等問題,蚌埠市在保持地塊耕地屬性不變的前提下,以“共享田園”為核心理念,打造特色田園綜合體,助力生態城市建設,讓原來的亂墾荒地變為居民打卡的網紅“城市小菜園”。
針對新就業群體工作繁忙、子女無人照料的困難,蚌埠市在部分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淮畔新港灣”等地設立10余個臨時托幼點,為新就業群體子女提供舒適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民生清單里,蚌埠的一項項務實舉措,讓百姓的美好生活期待不斷照進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