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風問題核心是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練好服務群眾這個看家本領,是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必修課”。當前,全黨正在扎實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必須緊扣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這個關鍵,進一步深刻理解“增強服務群眾本領”的價值意蘊、現實指向和有效途徑,將作風建設新成果體現于服務群眾的新成效之中,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人心、匯聚力量。
增強服務群眾本領的價值意蘊
增強服務群眾本領是堅守好魂脈和根脈的根本遵循。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創新中,馬克思主義是魂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根脈。其中,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體現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人民群眾的根本立場;“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為民造福”政績觀的重要文化資源。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增強服務群眾本領”,是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中的“群眾觀點”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為邦本”貫通起來的新時代話語表達,是對魂脈和根脈的堅守與賡續,也是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具體體現,彰顯堅定的人民立場、厚重的為民情懷和鮮明的主體自覺。
增強服務群眾本領是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關鍵所在。回望百余年奮斗歷程,我們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用好群眾路線這個重要傳家寶,練好服務群眾這個看家本領,堅持當“老百姓的官”,把為老百姓辦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檢驗政績的重要標準,始終與廣大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真抓實干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切實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難事辦妥,以服務群眾實效凝聚人心,不斷贏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
增強服務群眾本領是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的明確要求。“作于細”才能“成其大”。基層治理是服務群眾的最前沿,也是群眾感知基層治理效能的“神經末梢”。基層治理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創造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的社會環境,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以作風建設新成效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供給,在高效服務中實現有效治理。
增強服務群眾本領的現實指向
復雜形勢的多重挑戰。放眼世界,大國博弈加劇,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問題交織,經濟復蘇疲軟,全球性系統性風險不斷積聚。聚焦國內基層治理,需要應對的風險挑戰、防范化解的矛盾問題更加嚴峻復雜,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與此同時,數字化治理加速推進,技術賦能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也衍生“數字鴻溝”“信息繭房”等新問題,傳統粗放的服務模式難以適應新時代新要求。風險越大、挑戰越多、任務越重,越要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以好的作風振奮精神,激發斗志,不斷增強服務群眾本領,在風險防控中錘煉應急處突能力,在利益協調中提升協商共治水平,在辦好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煩心事中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治理難點轉化為民生亮點。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訴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全面升級。與此同時,群眾角色從“服務接受者”轉向“治理參與者”,通過社區議事、線上協商等方式主動介入公共事務,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此外,特殊群體的差異化、小眾化需求日益凸顯,要求服務群眾的方式從“大水漫灌”轉向為“精準滴灌”,實現普惠性與個性化的統一。唯有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增強服務群眾的新本領,以服務的精準度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實現人民群眾的新期盼,才能不斷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筑牢黨長期執政的堅實根基。
能力短板的壓力傳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共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黨中央明確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完成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目標任務的有力保障。黨員干部必須深刻理解“作風建設是為黨的工作大局服務的”目標要求,堅持問題導向,補齊服務群眾的能力短板,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努力在實踐歷練中成長為服務群眾的行家里手。
增強服務群眾本領的有效途徑
樹牢造福人民的政績觀,增進群眾感情。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持續開展黨性教育與政治理論教育,廣大黨員領導干部樹立和踐行為民造福的政績觀,但也有個別黨員領導干部的政績觀出現了偏差,以“作秀”代替“作為”,急于求成、蠻干亂干。不帶著感情去做接地氣的動作,就是“作秀”,就會滋生“四風”問題,損害黨群干群關系。“一枝一葉總關情”,干部帶著感情去做事,群眾感受就不一樣。黨員干部要以造福人民的政績觀校準實踐方向,樹牢群眾觀點,增強公仆意識,真正把自己當作群眾的一員、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在思想上尊重群眾,在感情上貼近群眾。要始終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都要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凡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都要嚴肅認真對待,凡是侵害群眾利益的行為都要堅決糾正。要強化為人民服務的實踐體驗,有的放矢進行整改,補短板強弱項,在“接地氣”的實踐中樹牢造福人民的政績觀,把作風建設成果寫在高質量服務群眾的答卷上。
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把準群眾脈搏。調查研究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途徑。要練好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堅持工作重心下移,善于換位思考,走進群眾,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準確了解群眾的所憂所盼,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做好群眾工作。要把不斷改進作風與高質量服務群眾結合起來,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暖民心的事辦細、順民意的事辦好,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評判主題教育成效的根本標準。互聯網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至關重要的橋梁和紐帶。要走好網絡群眾路線,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注重發揮網絡傳播互動、體驗、分享的優勢,更好發揮互聯網在傾聽人民呼聲、匯聚人民智慧、回應人民關切等方面的作用,拓寬網絡服務群眾新渠道,推動群眾意見建議充分表達、急難愁盼有效解決、矛盾糾紛有力化解,把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服務群眾的最大增量。
堅持糾“四風”樹新風,精準服務群眾。老百姓看作風建設,主要不是看開了多少會、講了多少話、發了多少文件,而是看解決了什么問題。通過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廣大黨員干部要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那些形式主義的“花架子”、官僚主義的“官本位”、享樂主義的“庸懶散”、奢靡之風的“虛浮氣”,不僅會割裂黨群干群情感紐帶,還會嚴重削弱服務群眾的實效性。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黨性說到底就是立場問題。“四風”問題只是表象,根上是背離了黨性,丟掉了宗旨。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堅持黨性,就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黨員干部要進一步深刻理解“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豐富內涵,既要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忠實傳人,又要注重打牢社會治理的文化根基,用好“六尺巷工作法”等有效方式,跳出“坐等上門”“層層轉辦”的被動慣性,破除因脫離群眾而產生的“服務盲區”,校準因“四風”問題而導致的“服務時差”,以堅強黨性錘煉優良黨風,以新風正氣滌蕩沉疴積弊,以服務群眾的實效打動人心、贏得人心。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安徽行政學院)研究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