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中華家書文化源遠流長,即使是在遭受外族持續侵略最沉重的暗夜,一封封飽含血脈親情的家書,也始終燃燒著熊熊不息的愛國情懷、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閃耀著不畏強暴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的必勝信念。現鄭重擷取四位皖籍英烈的抗戰家書,敬思細讀,鑒往知來;永志不忘,以慰忠魂。
念母書:“黑暗和光明的天曉”
“母親大人:好久沒寫信回家了,勞你老人們掛念,心實不能安,老人們或者以為我忘了家罷,其實我決不,我無日不想回去看看鄉里的滄桑,家庭的狀況,你老母的平安!……鄉里的兵匪之亂,怕還未得平靜吧……在社會未有變革,上下未顛倒之前。這不獨是中國,全世界都走到五叔所常說的‘大劫’的關頭,但也是黑暗和光明的天曉。”
1926年,19歲的安徽樅陽青年童長榮在日本留學。身在異國,他思念母親,也牽掛災難深重的祖國,寫下這封家書。
1928年,日軍屠殺中國同胞的濟南慘案發生。童長榮義憤填膺,在東京組織游行和反日出兵同盟,遭日本當局抓捕驅逐。回國后,他沒有回家,把對故鄉和母親的思念融入愛國救亡的洪流。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大好河山和3000萬同胞被侵犯蹂躪。危難時刻,中共中央急調童長榮等一批骨干黨員前往東北,組織領導抗日武裝斗爭。在異常艱苦的吉林延邊,童長榮任中共東滿特委書記。
在東北的近千個日日夜夜里,童長榮拖著久病之軀,長途跋涉,整編游擊隊;忍受天寒地凍,缺衣絕糧,轉戰密林;他發展黨組織,創建抗日游擊區,鼓舞大家堅持斗爭,“要給后代留下一條向前走的路!”
1934年3月,日軍拉網“掃蕩”,將童長榮和戰士們圍困在深山密林之中。這時他肺病已至晚期,依然鎮定指揮隊伍撤離。大雪紛飛中,童長榮身負重傷,血流不止,最終在長白山下的黑土地上,流盡了最后一滴鮮血。
這一年,童長榮27歲。遠在安徽的老母親望眼欲穿,再未等到兒子的書信。
思兄書:“大別山畔殺鬼子”
“鎮哥:……今后只有在前線相見了。說不定新中國出現,才是我們見面的機會呢?當大別山畔殺鬼子的勝利消息傳到你耳邊,你可想到你的弟弟一定在那里呢!哥!各自努力吧!”
1938年,安徽學員黃彬從抗日軍政大學畢業,得知即將被分配回老家新四軍的部隊中,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提筆給哥哥寫信。
哥哥黃鎮是八路軍高級政工干部,正奮戰在晉冀豫邊區抗日根據地。黃彬敬佩哥哥,受其影響,也投筆從戎,來到陜北,畢業后奉命南下回鄉加入新四軍。黃彬在新四軍第四支隊工作一段時間后,又回桐東發展抗日武裝,先后任游擊隊長、新四軍七師副團長兼政治部主任。他多次率部速戰速決襲擊日偽軍據點,在當地贏得“飛將軍”的威名。1942年秋,黃彬受命赴皖南銅(陵)繁(昌)地區招撫部隊,任務完成后渡江北返,遭遇日軍炮艇襲擊,寡不敵眾,同戰友跳江犧牲,時年30歲。
次年,黃鎮得知噩耗,悲痛賦《懷亡弟》:“東去西來隔一宿,十年一面恨未酬。天南地北同報國,沖天壯志映東流。”黃鎮在日記中寫道:與吾弟屈指計之至今不見已14年矣!今后只有更加努力殺敵,為抗戰中無數烈士報仇,為弟弟報仇,更忠于黨的事業,來完成弟弟的遺志!
這一年,黃鎮參與指揮太行軍區局部反攻作戰,收復大片國土。安徽桐城,黃氏兄弟,一北一南,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了青春熱血。
別親書:“愿獻頭顱保中華”
“親愛的雙親大人膝下:兒就要離開大別山,走上最前線消滅敵人,保衛中華……為偉大而生,光榮而死,是我做兒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
這是1940年,新四軍戰士程雄開赴前線時,辭別父母的家書。程雄是岳西店前鎮人,小名實穗,家境貧苦,父親程海波省吃儉用,供他讀書。
在店前高小就讀時,聽到九一八事變的消息,他自制木槍、木手榴彈,在河灘上與同學們訓練。老師問他:“實穗,憑你那桿木槍能打死敵人?”他大聲答:“有了木槍,就不愁鋼槍!”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當時岳西的國民黨縣政府官員們還在花天酒地,衙前街上看不到一張抗戰標語,聽不到一句抗戰口號。程雄心中怒潮澎湃,奮筆寫下“天不怕,地不怕,愿獻頭顱保中華”的錚錚誓言。1938年,他報名參加第五戰區安徽民眾總動員委員會直屬團,在太湖、潛山等地開展抗日救亡宣傳,組織抗日武裝隊,次年加入新四軍。
戰斗間隙,程雄寫信問候父母,稟告所見所聞。每封家信,都尊稱“雙親大人膝下”,結尾不忘署上“實穗跪稟”。1940年,部隊離開大別山區,他鄭重寫下這封辭別信,做好隨時為國家犧牲的準備,又為不能給父母盡孝而自責。
1943年8月,秋收在望。程雄隨部隊開赴江蘇六合、儀征一帶,保衛農民糧食不被日軍搶收。在六合丁家山同日軍作戰時犧牲,年僅24歲。這位滿懷忠孝的岳西青年,用生命踐行了“保衛中華”的錚錚誓言。
與妻書:“為國戰死,事極光榮”
“親愛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東瓜,因上面大計未定,其后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在孤軍奮斗,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
這封家書的作者戴安瀾,人稱“海鷗將軍”,出生于安徽無為。21歲他考入黃埔軍校,改名“安瀾”,表達安邦定國、力挽狂瀾的志向;他激勵自己要像海鷗一樣在暴風雨中搏擊戰斗,自號“海鷗”。
1928年,戴安瀾在山東目睹日軍屠殺中國百姓的罪行,立下殺敵報國的決心。1933年,日軍侵略魔爪由東北伸向華北,駐守在長城古北口的戴安瀾和敵人進行了首次血戰。他對官兵們說:“面對侵犯我們國土的兇殘日寇,為了民族的存亡,既然來當兵,就要勇敢地沖上去!”古北口戰役歷時70天,中國軍隊以血肉之軀抵擋日軍炮火。戴安瀾重傷不下火線,率部拼死殺敵。但由于當局對日妥協,長城各關口最終相繼失守。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戴安瀾在臺兒莊戰役、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中都立下了戰功。在昆侖關同日軍的爭奪戰中,他親臨前線,率部承擔主攻任務,激戰半月,擊斃日軍主將,揮師入關,取得勝利。
1942年,為保衛滇緬公路,支援盟軍,戴安瀾率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二〇〇師出征緬甸,在保衛同古(即信中“東瓜”)、收復棠吉等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
面對兵力數倍于己、攻勢凌厲的日軍,戴安瀾下令:“如果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之;團長戰死,營長代之……以此類推,各級皆然。”戴安瀾身先士卒,激勵指揮全師將士,抗擊數萬日軍12天,打退了日軍20多次沖鋒,殲敵5000余人。
不幸的是,在掩護主力撤退的激戰中,戴安瀾被敵人的機槍擊中胸腹部。身處緬北原始密林,沒有藥物醫治,戴安瀾自知生命已到最后時刻,讓衛士扶起他的頭,向祖國的方向深情凝望,永遠閉上了雙眼。
戴安瀾犧牲時年僅38歲。人們在帶回的遺物中,發現了他寫給妻子王荷馨的這封遺書。他給3個兒子分別取名“覆東”“靖東”“澄東”,表達保衛國土、消滅東洋鬼子的決心,唯一的女兒,取名“藩籬”,意為筑好藩籬,守護家園。他被安葬于蕪湖赭山,1971年王荷馨病世后,與丈夫合葬。
戴安瀾是抗日戰爭中犧牲在異國他鄉的中國將軍,是倡導全民族團結抗戰的愛國將領。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題寫了“海鷗將軍千古”的挽詞,毛澤東寫下“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的挽詩,周恩來贊譽他為“黃埔之英,民族之雄”。
[作者單位:省委黨史研究院(省地方志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