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中央社會工作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在重慶召開的新就業群體友好場景建設現場推進會引發關注,會議呼吁引導新就業群體參與基層治理、融入城市生活。在安徽界首市的街頭,美團騎手韓磊發現傾倒的信號箱后拍照上傳微信群,次日清晨隱患即被排除。這一“隨手拍、馬上辦”的場景,正成為全國各地基層治理的新風景??爝f外賣小哥化身“城市哨兵”,在送貨途中悄然守護城市脈動。
穿梭于街巷的騎手群體,天然具備填補治理盲區的獨特優勢。界首市近300名快遞外賣員組成兼職“城市管家”,已累計解決安全隱患、環境治理等問題100多件;靈璧縣80%的騎手能在工作中率先發現窨井蓋破損、垃圾堆積等“小問題”;山東威海環翠區“鯨小哥”志愿服務隊更是屢建奇功,從協助搬運患病老人到清除飛線充電隱患,成為社區治理中不可或缺的“神經末梢”……這些“移動探頭”,每天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主次干道,其足跡編織成一張張動態感知網絡,讓城市治理的觸角延伸到傳統網格難以覆蓋的角落。
激發新就業群體治理潛能,還需要構筑長效激勵機制與便捷參與通道。界首市建立“問題發現—快速處理—結果反饋”閉環機制,以量化積分為激勵,發現小問題積5分,大問題積10分,現場處置則雙倍積分;靈璧縣開發“靈你同行”平臺,騎手上報問題可獲20—200分,憑積分兌換日用品或服務券……這些設計巧妙地將職業特性轉化為治理動能,而這種深層激勵,正源于歸屬感的培育。正如界首市外賣小哥趙明明所坦言的那樣,“反映的問題得到解決時,對城市就有了更強烈的歸屬感”。讓騎手從“過客”變為“管家”,基層治理便升華為一場溫暖的“雙向奔赴”。
在更深層次上,新就業群體與城市的融合,標志著社會治理范式的創新轉型。重慶構建“四個友好”場景,推動騎手融入“141”基層智治體系;湖南衡陽蒸湘區頒發食品安全監督員聘書,讓外賣小哥變身為流動的“舌尖守護者”;山東威海市環翠區“鯨小哥”志愿服務隊更在應急救援、矛盾調解中展現擔當。這種嬗變使騎手從“治理對象”蛻變為“治理力量”,不僅疏通了城市運行的“末梢循環”,也重新構建起超大城市治理共同體。
當重慶為280萬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鋪設公租房通道、托管子女課堂,當安徽界首騎手在積分兌換中綻放笑顏,現場推進會提出的“友好場景”理念便顯露出其深刻內涵:新就業群體與城市的融合,本質上就是現代城市文明的一次溫暖回歸。這些曾被視為“流動孤島”的奔跑者,正通過一次次暖心行動的“哨音”,與城市合奏出和諧共生的交響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