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目的是為老百姓過好日子,這是我們黨的宗旨和性質所決定的。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黨員干部要把過緊日子融入日常,做在經常,行在平常,以品德高尚贏得事業蒸蒸日上,用辛苦指數換來群眾幸福指數。
黨政機關過緊日子,既要抓大,也不能放小。大到一場會議、一次調研、一場接待,小到一張打印紙、一支簽字筆、一卷衛生紙,都要精打細算,能省則省,能減則減。然而,就日常工作來說,抓大容易,不放小則難。從操作層面來看,大的會議、調研、接待等標準明確,要求清晰,何為超標,何為合規,容易判斷也容易監督,操作起來相對簡單。而那些日常工作的“細枝末節”,因所謂的“自由裁量”,卻不那么容易規范。如舉辦大中型會議購買的會議包,既可以購買簡易塑料公文袋,也可以是較貴的皮革公文包,當會議規模較大時,僅此一項,就可能出現總額上千元甚至上萬元的區別。再比如日常辦公打印紙張,一次雙面打印與單面打印差別不大,然而日積月累下來,則節約潛力巨大。黨員干部要時刻繃緊過緊日子這根弦,從辦公用紙、喝水紙杯、節約用電等日常“小細節”做起,從個人身上“小毛病”改起,節省下點點滴滴、一絲一毫。
擰緊反對浪費的制度螺栓才是標本兼治之策。針對鋪張浪費講排場,大手大腳講氣場,堵住制度上的漏洞,才能從根子上糾治浪費之習,樹立勤儉之風。在倡導艱苦奮斗的過程中,僅靠個人自覺,或者道德層面的自我約束是不夠的,制度建設才是最“硬氣”的一道防線,唯有以制度管人管事,浪費奢侈之“病”才能夠得到根治。修訂后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與時俱進完善黨政機關經費管理、國內差旅、因公臨時出國(境)、公務接待、公務用車、會議活動、辦公用房、資源節約等規定,強化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責任落實,進一步擰緊了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的制度螺栓,讓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深化糾治“四風”進一步走深走實走出成效。
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是密切聯系群眾的一座橋,讓黨員干部和普通群眾一樣生活工作學習,黨員和群眾心貼心、情牽情、手拉手,距離感消失了,親近感回來了。黨員干部要在生活標準上放低調子,在為民造福上拉高標桿,時刻緊繃以艱苦奮斗促發展、惠民生這根弦,把更多的資源、資金應用到促進國計民生謀發展中去,投入到為人民群眾謀取好日子上來。唯有如此,才能不負黨性、不負民心、不負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