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必須抓好基層治理現代化這項基礎性工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
為有效提升治理水平,舒城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層治理的重要論述精神,堅持問題導向,深化改革創新,扎實開展“無事找書記”工作,緊盯當前農村留守群體失管、鄉村社會閑散、干群關系游離等問題,探索健全一套比較成熟的基層治理制度體系。一是重構治理邏輯,從“問題回應型”轉向“風險預防型”,引領社區韌性治理;二是重塑政府角色,基層黨組織從“管理者”變為“服務者”,推動“有為政府”與“有效社會”的良性互動;三是重建治理生態,通過技術賦能和文化鑄魂,形成“黨建引領—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治理共同體。其中“無事找書記”是重要抓手,有效推動了基層科學治理。
黨建引領,書記“扛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強化網格化管理和服務,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切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維護好社會穩定。在“無事找書記”工作中,舒城縣以基層黨組織書記為治理核心,按照“一個網格、兩個平臺、三項機制、四支隊伍”的總體要求,全面建立了相關工作機制。首先,建好“一個網格”。各村(社區)在現有工作基礎上,按照“任務相當、規模適度、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原則,科學設立和調整基礎網格,配備網格長和網格員。例如,萬佛湖鎮白畈村將1963名村民劃分為4個網格,安排網格指導員1名(村書記),網格長4名(村干部),專職網格員4名(黨員和年富力強的群眾),兼職網格員15名(中心組長)。闕店鄉三灣村將2675名村民劃分為15個網格,安排網格指導員2名(鄉包村干部),網格長6名(村干部),專職網格員15名(常年在家、會使用智能手機的水電工、商店經營者、村醫等)。其次,搭好“兩個平臺”,即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和智能管理服務平臺。為完善平臺功能,將全縣“鴻雁回歸”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基層小微權力“監督一點通”服務平臺鏈接融合,不斷完善平臺服務功能。三是健全“三項機制”。各村結合實際,建立完善群眾訴求收集響應、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群眾參與多元激勵等機制,積極聯系服務群眾,加強矛盾糾紛源頭排查化解。四是建強“黨員干部、基層黨員、志愿服務、鄉土人才”四支隊伍,積極開展相關社會實踐活動?!坝辛撕玫臋C制,村書記從‘坐等群眾上門’變為‘主動下沉走訪’,他們定期入戶摸排需求,建立‘問題清單’,實現未訴先辦。同時,賦予村書記統籌協調資源的權限,打破部門壁壘,形成‘書記吹哨、部門報到’的聯動機制?!笔娉强h南港鎮黨委書記吳擁軍對此深有感觸。
問題導向,源頭治理。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習近平指出:“使改革能夠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立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之一,凸顯了改革的人民性本質和鮮明的價值取向。在“無事找書記”工作中,舒城縣堅持以服務群眾為導向,以解決問題為目標,不被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束縛手腳,讓基層干部輕裝上陣,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到基層治理的實事要事上,持續推動資源、服務、管理向基層下沉。在“無事找書記”基層治理實踐中,強調“無事中找事”,通過常態化巡查、群眾反饋(如小程序、熱線)預判潛在矛盾(如鄰里糾紛、環境隱患),避免問題積累。開展縣級統籌,搭建“無事找書記”服務平臺,開發“無事找書記”微信小程序,方便群眾參與,實現“群眾呼叫、黨員報到、能人服務”。在微信小程序中,做到精準對接個人務工與企業用工需求,及時幫助困難家庭。全面推進“村干部聯系服務群眾零距離”,主動找群眾,用心解難題。全縣推行“村情檔案”,鄉村兩級和社會志愿者對獨居老人、留守兒童等群體進行動態跟蹤,提前介入幫扶。主動發現、精準干預、系統化解,一系列舉措的實施將矛盾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實現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治理”的深刻轉變。“過去基層干部考核以‘維穩’‘零上訪’為硬指標,易滋生‘捂蓋子’心態。開展‘無事找書記’,將問題解決率、群眾滿意度納入村書記績效考核,激發了抓工作的內生動力?!笔娉强h千人橋鎮黨委書記湯為平認為。
成風化人,文化鑄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蘊含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華,以及“為政在人”“以義統利”“講信修睦”“緣法而治”等歷史智慧,是社會治理豐厚的文化滋養。在“無事找書記”工作中,舒城縣積極運用本土資源,在文化活動中拉近與群眾的距離,涵養公共精神,凝聚社會合力。在價值引領上,推動傳統文化現代詮釋。系統梳理縣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編纂《記憶中的舒城民俗》《舒城歷史人物》《舒城紅——行走在百公里紅飄帶上》等地方文獻,建立數字化文化資源平臺。同時,構建價值評判標準,制定《鄉風文明積分管理辦法》,將孝親敬老、鄰里互助等傳統美德量化為可操作的治理指標。在創新轉化上,打造文化治理實踐范式。舒城縣千人橋鎮大力發展文化調解體系,培育老黨員、老教師、老模范、老軍人、老鄉賢“五老調解隊”,建立“情理法”融合調解規程,將“無訟”理念融入現代矛盾化解。建設鄉村記憶館、編修村史族譜、復原傳統節慶,構建文化記憶工程,增強文化認同的具象載體。同時,激發群眾參與文化治理的內生動力。河棚鎮、廬鎮鄉等鄉鎮,組建“家風傳承理事會”“非遺傳承合作社”等新型組織,賦予文化團體參與社區治理職能。棠樹鄉、柏林鄉設計“鄉愁存折”記錄善行義舉,建立“文化功德榜”公示機制,形成精神激勵閉環。杭埠鎮、舒茶鎮、湯池鎮等實施“新鄉賢培育計劃”,設立傳統文化傳承津貼,建立鄉村文化能人數據庫。
“開展‘無事找書記’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的最終目的,是要探索和完善一套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群眾主動參與,社會高度自治的基層民主治理體系。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推動村民高度自治,讓制度來管錢管權管人管事,實現‘無為’而治、村書記‘無事’?!笔娉强h委書記趙珞表示。
(作者為舒城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