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奇/文
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10月考察安徽時對加強徽州文化、長江文化、淮河文化、大運河文化及黃梅戲文化等研究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世人對淮河的了解,只是因為它與秦嶺一起構成一道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至于它在流域范圍內孕育出的總體文化樣貌及其對中華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的貢獻,則鮮為人知。總面積僅27萬平方公里的淮河流域,約占我國96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的三十六分之一。水利部淮河委員會頒布的淮河流域地圖顯示,流域范圍包括河南、安徽、江蘇、山東、湖北五省的40市181縣,就在這樣一個狹小空間里,卻盛產影響歷史進程的“中國第一”。環視流域內,在中華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一座座標志性里程碑赫然在目。
盛產“中國第一”,獨育“圣人群落”
安徽阜陽的管仲是我國最早的改革家,他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成為春秋霸主。他是踐行民本思想第一人;推行國家鹽鐵專營,首創“國有企業”;齊國建有百二城池,是當時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方。管仲在齊國推行改革長達36年(商鞅變法6年,王莽改制9年,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11年,王安石變法14年,張居正改革10年,戊戌變法僅存百日),是中國封建時代推行時間最長的改革家。這一改革基因,薪火相傳,1978年安徽小崗村18顆紅手印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至今已40多年,并被寫入國家法律長久延續下去。1987年初,阜陽在全國最早與中央簽訂建立農村改革試驗區協議,開展農村改革試驗。1993年安徽渦陽縣、太和縣在全國率先探索農村稅費改革,到2006年,國家全面取消自公元前594年魯國初稅畝開始、長達2600年的農業稅,從此中國農民徹底告別了“皇糧國稅”。
中國封建時代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從安徽宿州爆發,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中國封建時代最后一次農民大起義捻軍起義也從安徽渦陽發起。捻軍起義縱橫中國北部10多省,擊斃清軍首領僧格林沁,時人號稱南有太平天國,北有捻子義軍。太平天國失敗后,余部曾并入捻軍繼續抗清。中國封建社會494個皇帝中,唯一一個“鄉村基層干部”登上皇位的劉邦、唯一一個乞丐登上皇位的朱元璋都從這里起家,劉朱兩人創立的漢明王朝長達近700年,占據中國2100年封建社會的近三分之一。
我國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哲學著作《淮南子》在安徽淮南誕生。它在道家思想的基礎上,雜糅墨、法、名、兵、縱橫、陰陽和儒家思想,集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等于一體,涵蓋天文、地理、哲學、醫學等諸多領域,圍繞天地之理、皇帝之道、人間之事,網羅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形成一部研究先秦文化的“絕代奇書”。出自《淮南子》的成語有數百條。二十四節氣是人類農業文明的杰出代表作,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最早完整科學記錄二十四節氣的古籍就是《淮南子》一書。
我國第一部解釋漢字的奠基之作,河南漯河人許慎的《說文解字》,是我國最早的字典。河南南陽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臨床醫學專著。安徽亳州人曹操的《四時食制》是我國第一部美食著作,該書雖已失傳,但很多內容在《太平御覽》和《顏氏家訓》中都有引用。曹氏父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譽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一門三父子,他們創立的建安文學,以“激越沉雄、悲涼慷慨”為風骨,領一代文風。在政治層面,他們建立的曹魏政權設“九品中正制”,是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科舉制的古代三大選官制度之一。河南信陽人干寶的《搜神記》是我國第一部神話小說集。安徽亳州人莊子首開我國浪漫主義文學和寓言故事的先河。江蘇淮安人吳承恩的《西游記》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神魔小說,江蘇泰州人施耐庵的《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歌頌農民起義的小說,這兩部小說中的人物、故事普及程度,古往今來無與倫比。河南南陽人張衡是我國最早發明地動儀、指南車等多項科技成果的科學家。安徽亳州的華佗發明了人類醫學史上最早的麻醉外科手術。安徽六安的皋陶是我國的司法鼻祖。山東棗莊的魯班是我國木工和建筑工程的鼻祖。河南信陽的孫叔敖在春秋時代修建的安豐塘是世界最早最大的人工塘,至今還可灌田數萬畝。河南漯河出土的8000年前賈湖骨笛,可以完備地吹奏出七孔音階,從而改寫了七音階是西方人發明的世界音樂史。同時出土的8000年前賈湖16個甲骨刻符,具有漢字的雛形,比殷商甲骨文早了5000年,這不僅改寫了中國文字史,也改寫了5000年中華文明史。豫皖交界的老子所著《道德經》是迄今為止在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個人專著。山東臨沂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1600多年后的今天仍被奉為天下第一行書。山東曲阜孔府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官衙與宅第合一的建筑群。山東曲阜孔廟是全世界數十個國家2000多座孔廟的范本,歷經2500多年,從未間斷祭祀,是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廟宇。山東曲阜孔林是世界沿用時間最長的氏族墓地。孔子世家譜是有著2500多年歷史、延續80多代的世界最長家譜。安徽鳳陽朱元璋建造的明中都皇城,是一座“規制之盛,冠蓋天下”、比北京故宮還大十幾萬平方米的皇城,是我國現存古都中唯一采用南北為主、東西為輔的主輔兩條中軸線的皇城,也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中唯一位于縣城的皇城。今天,民間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簡化為看兩房:物質文明看廚房,精神文明看茅房。河南永城西漢梁國諸侯地宮群,發現目前我國最早的沖水坐便器,且后面有靠背,兩邊有扶手,比今天的還周全。
“封圣”是中華民族對先人的最高贊譽和獎賞,只有那些被歲月公認、被后世普遍膜拜的先賢才有資格享此殊榮。而在中國歷史上獲此殊榮的重要人物大都出自淮河流域:豫皖交界的老子被尊為“大圣”。山東曲阜的孔子被尊為“文圣”、孟子被尊為“亞圣”。河南南陽的張仲景、安徽亳州的華佗被尊為“醫圣”。安徽六安的皋陶被尊為“法圣”。山東棗莊的墨子、河南南陽的張衡被尊為“科圣”。河南南陽的范蠡被尊為“商圣”。山東棗莊的魯班被尊為“匠圣”(木圣)。山東菏澤的吳起、孫臏及江蘇淮安的韓信被尊為“兵圣”。河南平頂山的張良被尊為“謀圣”。山東臨沂的諸葛亮被尊為“智圣”、王羲之被尊為“書圣”。河南許昌的吳道子被尊為“畫圣”。更有被尊為“圣人之師”的管仲,他還有一個別稱“相圣”。
在一片只有2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然崛起一個龐大的“圣人群落”,在各領域共出現10多位被后世封圣的人物。就地理空間而言,不管是以各大江河的流域范圍論,還是以任何行政區劃范圍論,在中國乃至世界恐怕很難找到第二個如此高密度的“圣人群落”。
中華傳統文化的“軸心”、東方智慧的原點
儒釋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魂。這一精魂穿越時空,縱貫古今,覆蓋地球上凡有華人的地理空間,以漢語為母語的15億中華兒女,無不受其熏陶。儒釋道三家,釋是外來文化,生于本土的儒道兩家都源自淮河流域,因此淮河文化堪稱中華傳統文化的“軸心”、東方智慧的原點。
根據德國思想家雅思貝爾斯的“軸心時代”概念,公元前500年前后是一個創造人類“文化元典”的時代,是一個在它之前都“趨近”它、在它之后都“回味”它的時代。中國、印度、古希臘等東西方幾大文明古國同時跨入大創造的門檻,一代大師幾乎同時出現。這一時期的智能大爆炸對于后世影響深刻,每當人類社會面臨危機或新的飛躍時,總能在“軸心時代”的思想里獲取精神的指導。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思想尤為活躍,出現了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曠世奇觀,淮河流域的山川地理、經濟政治及社會生活孕育出一大批“高山仰止”的思想文化“旗手”,闡發中華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如老子、孔子、管子、墨子、莊子、孟子、韓非子等都出生、成長于淮河流域,他們是中華傳統文化“原創性架構師”“導向性引領者”。“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諸多哲思,已經成為人類文明普遍認同的價值原則,是他們使淮河文化璀璨奪目,成為在人類文明“軸心時代”與古希臘和印度三足鼎立的中華文化代表。如果說中華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高原,那么淮河文化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高峰。淮河文化不僅只是淮河流域的文化,更是中國的文化、世界的文化。不論從空間維度還是從時間維度上看,沒有哪條江河孕育的文化能與淮河文化的影響力比肩。她推演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譜系邏輯,繪制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時空坐標。
淮河文化是東方智慧的重要原發地、起始點,是東方智慧的集中體現。且不說先秦諸子在這里云集,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與古希臘和印度三分天下,共同構成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今天,孔子學院及孔子課堂已在全世界開辦1700多個,遍布157個國家。作為中華文化瑰寶的中醫藥、中國武術和中國書畫也都從這里緣起,向五洲四海開枝散葉。今天的安徽亳州是全國乃至世界最大的中藥材交易集散中心。人類兩大醫學體系,西醫是自然科學,中醫屬于哲學范疇。緣自道家陰陽平衡、整體辯證理論的中醫藥已經傳入196個國家和地區,29個世衛組織成員國為中醫制定了規范使用的法律法規,20個國家將其納入醫保體系,接受過中醫藥治療的人口已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在美國開設的中醫針灸推拿門店已達數萬家,《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四部醫典》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中醫針灸、太極拳被列入世界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以道家陰陽互化、動靜相生、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形成的中國武術代表太極拳已傳入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4億多人在練習。以淮河流域為源脈的少林功夫也吸引了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武術愛好者來此學習少林功夫。距今1萬—4000年的江蘇連云港將軍崖巖畫,被稱為“東方天書”,是中國畫的重要源頭。當前,中國書法愛好者約在1000萬人左右,而人口不足中國十分之一的日本,書法愛好者高達2000萬—3000萬人,遠超中國。全世界目前每萬人中就有一人在學習漢字書法。在這個群體中無一不以“書圣”王羲之為精神領袖。
這一文化現象的生成,得益于肥美的沃土。民諺云:“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收了淮河灣,富了半邊天”,這里生產占全國六分之一的糧食,提供占全國四分之一的商品糧。糧多人就多,僅2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卻生活著1.65億人口,人口密度居我國各大江河流域之首,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5倍。人多主意多,思想文化自然就繁榮昌盛。也得益于南北氣候分界線的獨特區位,南雨北雪、南船北馬、南稻北麥、南秀北雄在這里匯聚交融,使各種文化在這里被包容、被消化、被吸收。更得益于“背負青天朝下看”的視野:大開大合,大吞大吐,大揚大棄,縱橫時空,經天緯地。只有站在歷史制高點上鳥瞰,在世界人類文明史和中華文化發展史的時空坐標中架構,才能生成“為天地立心”,為人類立軸這一內涵豐富、境界高遠的文化。今天,淮河文化兼收并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包容共生智慧,無疑是我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精神動力。
讓淮河文化展現應有的風采
如此燦爛輝煌的淮河文化,為何積滿厚厚的歷史塵埃,沉潛于歷史長河?原因種種,十分復雜。
被蹂躪的河道。縱觀歷史,黃河像一條高大威猛的壯漢,隨時玩弄淮河于股掌之中,僅明清兩代,黃河就決溢和改道數百次,滔滔黃水一瀉千里,居高臨下入淮河,整個下游被攔腰截斷,淤堵阻塞,失去入海通道,只好經洪澤湖轉道長江入海。世界上沒有哪一條大河像淮河這樣被一條更大的河流蹂躪了千年。
被犧牲的局部。明清兩朝,不顧黃水泛濫,堵塞淮河水道,為南糧北運,死保京杭大運河漕運暢通。淮河流域人們只能承受著被犧牲的痛苦。新中國成立以來,淮河流域一直處于國家及流域內五省發展戰略的邊緣地帶。而作為傳統農業區和煤炭資源富集區,計劃經濟年代國家通過低價調撥支援工業和城市發展;改革開放之后,發達地區、先富地區又通過虹吸效應和集聚效應,把廉價勞動力、資金及諸多優質資源抽走。
被標簽的臉譜。“貧困、落后、愚昧”,是國人對淮河流域的總體印象。長期以來,社會大眾戴著這副有色眼鏡審視這片地理空間,被扭曲、被歧視、被貶低、被損害的現象屢屢發生。有些媒體人長期被“貧困、落后、愚昧”的標簽固化了思維,只關注淮河流域的負面消息,沒有負面,哪怕張冠李戴,也要造出負面。壞事硬往這里拉,而好事卻向外面推,賈湖骨笛和刻符卻被一些文章說成是黃河文化。甚至有人認為:淮河流域也有文化?那是“笑話”!長期被曲解誤讀,淮河流域留給世人的形象就是“灰頭土臉”!
被肢解的人文。淮河流域五省都以自身的文化圖騰為標志,把淮河文化邊緣化,安徽自稱徽文化,河南自稱中原文化,山東自稱齊魯文化,江蘇自稱太湖文化,湖北自稱楚文化,淮河文化被五省集體無意識拋棄,流域文化共同體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向心力、凝聚力難以形成,在研究和宣傳上的協同效應更難以聚合,致使淮河文化的研究和宣傳缺乏流域性認可、認同,全局性定向、定位,整體性發現、發掘,系統性整理、整合,建構性創造、創新。
拂去歷史的塵埃,撥開印象的陰霾,打撈沉潛的失落,讓淮河文化展現應有的風采,是河南、安徽、山東、江蘇、湖北五省淮河流域1.65億淮河兒女的責任和擔當,也是中國每個社會科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使命。
(作者為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委員、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原副會長,曾任安徽省委、省政府副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