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界首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巡視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引,全面貫徹巡視工作方針和黨中央、省委、阜陽市委關于巡視巡察工作的決策部署,積極踐行群眾路線,不斷深化巡察監督機制,創新巡察舉措,推動解決一批群眾急難愁盼事項,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十四屆市委巡察工作開展以來,界首市已開展10輪常規巡察和9輪紀巡聯動“微巡察”,共發現問題5188個,移交問題線索232件,已處理處分228人次,全覆蓋進度完成88.4%。
堅持人民至上 “靶向”監督提質效
“根據前期研判情況,本輪將采取‘巡察+協作區’方式,對全市9個‘軟弱渙散’村開展直接巡察,重點圍繞‘四個聚焦’,突出對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等重點問題的監督……”在2024年第四輪紀巡聯動“微巡察”動員部署會上,界首市委巡察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界首市堅持把對村(社區)巡察作為十四屆市委巡察工作重要任務之一,圍繞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政策落實、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事項等方面細化6類58項具體監督重點,統籌謀劃部署,合理安排輪次,挑選精兵強將,確保有力有序扎實推進。
為解決對村(社區)巡察監督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分類不精準、對象不清晰、問題不突出、內容不聚焦、流程不規范等問題,界首市委巡察機構組織開展村(社區)摸底調查活動。通過“鄉鎮街道自評、市直部門聯評、領導小組審定”的“三步分類法”,綜合分析研判全市159個村(社區)人口規模、經濟體量、信訪矛盾、項目資金、班子建設等情況,分類定級、因村施策,細化制定巡察工作流程和環節,防止平均用力。同時,在每輪巡察對象確定后,通過部門會商、走訪群眾等方式,全面收集、系統梳理被巡察村(社區)實時情況和重點關注事項,動態調整巡察方式方法,制作針對性監督清單,推動對村(社區)巡察靶向發力、精準深入。
目前,已巡察149個村(社區),共發現重點問題2770個,移交問題線索97件,有效解決一批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進一步密切了干群關系,匯聚了發展共識,凝聚了干群合力,提升了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滿意度。
站穩群眾立場 “碼上”監督增實效
“沒想到,俺反映的村游園不能正常使用問題,竟然這么快就解決了!”面對巡察組的電話回訪,界首市磚集鎮鄭莊村村民鄭某某滿心歡喜地說道。
此前,界首市委第四巡察組在對磚集鎮鄭莊村進行“鎮村一體巡”時,發現有群眾通過“碼上巡”平臺反映自然村游園缺乏管護,導致雜草叢生,無法滿足群眾使用需求問題。巡察組安排專人進行調查核實,并下發《立行立改通知書》,督促磚集鎮黨委和鄭莊村及時協調解決。
這是界首市通過“碼上巡”平臺為民辦實事的一個縮影。為進一步拓寬群眾反映問題渠道,提高群眾對巡察工作的參與度、認可度,界首市委巡察辦探索建立“互聯網+巡察”的“碼上巡”小程序,設置舉報窗口、測評窗口、問卷窗口、建議窗口等版塊,集巡察公告、問題反映、問卷調查、民主測評、整改評價及建議收集等為一體,便于讓更多群眾了解巡察、參與巡察、監督巡察,有效拓寬了群眾反映問題渠道,推動巡察監督向基層一線和群眾身邊延伸。
對收集的問題、信訪反映以及意見建議,界首市堅持同題共答,綜合運用“線上+線下”雙向監督,“立行立改+邊巡邊查+綜合施治”分類處置機制,推動問題及時高效解決落實到位,讓“有事找巡察”深入人心。
十四屆界首市委開展巡察工作以來,對村(社區)巡察累計走訪群眾8670余人次,受理信訪330件,立行立改推動解決高標準農田灌溉難、農村路燈不亮等民生實事114件,移交套取項目資金、違規收受禮金等邊巡邊查問題線索36件,形成強大震懾。
踐行群眾路線 “評議”監督促高效
“這次巡察整改成效評估,我作為村務監督委員會的代表全過程參與其中,我覺得這種方式很好,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村里工作的實際情況……”界首市委第一巡察組對陶廟鎮蔣莊村巡察反饋問題整改成效評估后,該村監督委員會成員楊某某在評估工作總結會上說道。
界首市堅持把群眾滿不滿意作為評判巡察工作好不好、整改成效行不行的重要標準,探索建立巡察整改成效評估機制,對涉及群眾利益事項由群眾評判,通過召開座談會、見面會、線上問卷調查等形式,讓群眾對村(社區)黨組織重點問題整改及整改總體情況進行滿意度測評,真正把參與權、知情權、評判權交給群眾,讓整改成效與群眾“面對面”,有效打通整改落實和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同時,在集中整改期間,由村級紀檢委員、黨員代表、群眾代表負責對涉及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進行動態監督,避免整改“雨過地皮濕”的現象發生。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督促146個村(社區)到期完成整改問題2644個,到期整改完成率99.2%。
“我們將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深化巡察監督機制,堅持人民群眾反對什么、痛恨什么,就重點巡察什么、糾正什么,切實增強巡察監督的針對性實效性、精準性,讓巡察監督既有力度,更有深度和溫度,不斷提升巡察工作在群眾心中的認可度、滿意度和好評度。”界首市委巡察辦主要負責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