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近年來,歙縣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機制優勢,深挖徽文化中善治基因,取“翕”脫胎于“歙”,寓相聚、相和、和順之意,統籌整合群眾利益協調、訴求表達、矛盾調處、志愿服務等資源力量,聚力打造縣鄉村三級“翕事堂”平臺222個,挖掘提煉出“問、疏、利、為、和” 的“五字訣”,傾心傾情傾力化解家庭矛盾糾紛,以“小家和睦”助力“社會和諧”,從“小切口”中做活基層治理“大文章”,推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煥發新活力。各級“翕事堂”累計化解家庭矛盾糾紛4000多件,其中2400多個瀕臨離婚的家庭重歸于好。
聚焦“標準化”,全力推進“翕事堂”規范化建設。建好三級平臺。全縣設立“翕事堂”222個,其中,縣級2個(設在縣婦聯、法院),縣委社工部、縣婦聯牽頭,統籌整合公檢法司民等單位和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及律師事務所等機構的專業志愿力量參與;鄉鎮級28個,整合轄區內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和鄉鎮政府民政、工青婦等志愿力量參與;村居級192個,整合調委會、治保委、婦聯、共青團等組織力量和“五老”、鄉賢等志愿者參與,實現縣鄉村居全覆蓋,做到家庭矛盾糾紛就地就近化解。建強志愿隊伍。目前,縣鄉村三級“翕事堂”志愿工作者1200多人,通過分層級動態培訓,不斷提升調解能力,建好調解機制。對當事人申請調解的家庭糾紛審核、受理、調解、司法確認、回訪、歸檔等工作流程進行規范和明確。
聚焦“三必法”,全程推進“翕事堂”暖人心調解。每求必應,把握“問、疏、利、為、和”的“五字訣”,“翕事堂”對每對要求離婚的夫妻,或因家庭內部矛盾申請調解的,用心細心問,充分了解矛盾焦點及原因,以便對癥下藥;在此基礎上,耐心安撫、疏導當事人情緒,設身處地從情理法角度引導當事人分析利弊,喚起當事人對家庭的情感與責任,以相互“退一步”換取對矛盾處置的包容心態和積極作為,力促雙方重歸于好、家庭恢復穩定。每戶必排,按風險等級高、中、低,對每戶依法申請或瀕臨離婚的家庭,以及矛盾突出、經常吵鬧或有不盡贍養撫養義務等問題的家庭,鄉鎮黨委組織聯村干部、村組干部等通過“駐村夜訪”“入戶遍訪”等方式深入排查,對發現有嚴重家庭暴力行為、有民事轉刑事傾向的,鄉鎮聯村干部、村干部和“翕事堂”成員第一時間介入妥善處理,并按高風險等級同步上報縣婦聯“翕事堂”,安排心理咨詢師介入解決;對家庭成員因病等因素造成生活困難、家庭矛盾不斷的,按中風險等級上報鄉鎮“翕事堂”梳理匯總,會同鄉鎮民政、鄉村振興等部門,提出“一戶一策”措施和幫扶責任人,經鄉鎮黨委政府研究后實施,在解決生活困難中促進家庭和諧;對其他因素存在家庭不和諧的,按低風險排查每月上報,由鄉鎮“翕事堂”牽頭組織婦聯、聯村干部等及時協調化解。每人必訪,對普通原因離婚家庭或有家暴、不良嗜好及其他家庭困難的,鄉鎮“翕事堂”成員和聯村干部等跟蹤關注、適時回訪150多人,妥善穩控解決風險隱患。
聚焦“制度化”,全面實現“翕事堂”高效能調解。完善聯動調解機制。縣委社工部發揮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機制優勢,推動構建縣婦聯、法院等單位志愿者參加的家庭糾紛聯動調解機制,對起訴到縣人民法院的家庭糾紛,經當事人書面同意,縣人民法院委派給相應“翕事堂”婚姻調解室,調解時間30天為限,結束后出具《委托調解反饋函》,對不同意委派調解或調解不成的,縣人民法院及時恢復審理。近年來,訴前化解家庭矛盾糾紛140多件。完善激勵導向機制。縣委社工部、縣婦聯等牽頭,建立與調解數量、結果相關聯的激勵制度,對在家庭糾紛調解對接工作中表現突出、工作成績顯著的個人和集體,適時表彰,選樹典型,示范引領。完善在線調解機制。去年來,僅2個縣級“翕事堂”就實現網上成功調解家庭矛盾糾紛近190件次。
聚焦“治未病”,全面提升“翕事堂”教化感染力。各鄉鎮黨委依托“翕事堂”平臺,在做好家庭矛盾糾紛化解的同時,把化風成俗的教化作為治本之舉,以群眾喜聞樂見、樂于接受的方式,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持續開展“星級文明戶”“孝心家庭”“遵紀守法示范家庭”“熱心公益示范家庭”“好兒女、好婆婆、好媳婦、好夫妻、好鄰里”“優秀留守兒童”等鄉風文明“十項創評”,選樹表彰各級各類新時代先進典型3000多名,其中40人獲評“安徽道德模范”“安徽好人”、22人獲評“中國好人”。修訂村規民約。各鄉鎮“翕事堂”積極參與推動全縣192個村(居)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修訂完善、守正創新。統籌和美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將村民行為規范、履行法定義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作為村規民約修訂的基本內容,推動移風易俗、化風成俗。全縣182個村普遍建成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特色村規民約文化墻,《歙縣和美鄉村移風易俗“七字歌”》廣為推廣,小溪村、許村等4個村規民約入選“安徽省優秀村規民約”;全縣10個社區居民公約進入100多個小區,引導居民增強文明素養,傳承家規家訓。古徽州人十分重視家風教育,留下《朱子家訓》等家規家訓。通過編寫《徽州名人家訓》,學習、傳播、傳承徽州族規祖訓、家規家訓中契合新時代要求的傳統文明,以優秀傳統家教家風促進鄉村德治發展。結合和美鄉村建設,各鄉鎮、村“翕事堂”在各村開展優秀家規家訓評選活動,3000多戶村民將家規(家訓)制成門牌。傳唱鄉土村歌。鄉土村歌唱出廣大村民追求真善美真實心聲。各鄉鎮、村“翕事堂”積極整合婦聯、文化站等志愿者力量,挖掘整理鄉村民歌60多首,《定潭,人間天堂》《賣花漁村好風光》等12首村歌在歷屆全國村歌大賽中獲評“中國十佳村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