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也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動力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親臨安徽考察,為安徽改革發展把脈定向、掌舵領航,這體現了總書記對江淮大地的深厚感情,對安徽發展的殷切厚望。安徽牢記囑托、感恩奮進,錨定“三地一區”戰略定位,以“下好創新先手棋”的魄力,將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在向“新”求變、向“智”躍升的賽道上跑出“加速度”,奮力把總書記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生動現實。
厚植創新根基,鍛造科技硬實力與產業競爭力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安徽堅決扛起使命擔當,樹立國際視野、戰略思維,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為牽引,統籌布局“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雙輪驅動,縱深推動“四鏈”深度融合,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創新策源強基,打造戰略科技新高地。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驅動—社會參與”的三元創新投入機制,區域研發投入強度攀升至2.69%,穩居全國第七位。依托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優勢,率先形成“大科學裝置集群+國家級創新平臺”雙核驅動體系,能源、信息、材料等戰略領域的13個大科學裝置集群初具規模,2024年新增15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總量躍居全國第三。量子計算、可控核聚變、深空探測三大領域取得歷史性突破:“祖沖之三號”創105量子比特運算新高度,EAST裝置實現千秒級穩態運行,深空探測邁入科學探索與資源開發并進新紀元,標志著我國前沿科技攻關進入國際領跑梯隊。
聚鏈強群行動,鍛造新質生產力增長極。聚焦“6178”產業布局戰略,構建“鏈主企業牽引—重大項目支撐—產業鏈延伸—集群化發展”創新生態,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融合化、集群化發展態勢。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千億級產業集群強勢崛起,累計獲批6個國家級產業創新載體。2024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突破43%,高技術制造業產值占比達16.1%。前瞻布局“7+N”未來產業體系,創新構建省級未來產業培育機制。通過法規引領、先導區示范等制度設計,在量子科技、低空經濟等未來賽道形成全國領先優勢,人工智能產業綜合實力躋身全國前五。
數實深度融合,重塑產業進階生態圈。以“智改數轉網聯”戰略為抓手,構建多維度數字化轉型體系。建成20個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全國第二)、45個5G工廠(全國第四)、6家“燈塔工廠”(全國第三);培育數字化轉型省級示范項目212個、示范園區45個、數字化車間1266個。制造業發展質效顯著提升,高質量發展指數居全國第五,兩化融合水平躋身全國前七,工業數字化轉型案例數量領跑全國。深化“人工智能+”戰略布局,構建“垂直行業+多級架構”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大模型創新應用加速推進。已建成工業互聯網平臺超2000個(省級認證近500個),連接設備突破千萬級,工業云應用普及率位居全國前三,培育國家級“雙跨”平臺3個。建成全球首個“四算融合”算力調度樞紐(通算/智算/超算/量算),算力規模達2300P。
開放協同發展,構建雙循環戰略樞紐。首創零基預算、科技金融等改革樣板獲國務院推廣,形成“制度創新+產業升級”雙輪驅動格局。進出口總額穩居中西部首位,外商直接投資突破120億元,110個國家和地區在皖設立超5000家企業。深入實施“徽動全球”計劃,跨境電商、“新三樣”出口同比增幅分別達24%和23.6%。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牽頭實施7項科技創新聯合攻關項目,共建12個創新聯合體;實現“一卡通辦”事項78項、“跨省通辦”事項176項,長三角高鐵“超級環線”投入運營。自貿試驗區形成236項制度創新(12項全國首創),中歐班列(合肥)年開行909列(貨值超百億元)。世界制造業大會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RCEP地方政府合作論壇等高端平臺實現機制化運行。
構筑創新生態,解碼高質量發展活力之源
面對新時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要求,安徽緊扣創新生態培育核心任務,著力破解要素供給結構性矛盾與機制轉換現實堵點,以系統性改革加速創新資源聚合裂變,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注入強勁動能。
落子科技創新先手棋,謀定產業創新一盤棋。強化科技創新雙輪驅動,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產業孵化—產業集群”全鏈條融合機制,提升科技產業協同效能。建成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3個(居全國第三),省級創新中心62個,形成“科大硅谷”創新聯合體引領的701家企業研發中心網絡。創新實施“揭榜掛帥”機制,企業主導攻關近60項關鍵技術,研發投入占比達81.3%。重點建設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等成果轉化樞紐,推動1907項“三首”(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產品應用,實現創新要素向現實生產力高效轉化。
聚力三業協同發展,構建現代產業新圖景。聚力存量變革,厚植傳統產業新優勢。以“畝均論英雄”改革為抓手,深化園區“騰籠換鳥”,實現規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立足國家戰略布局方向,精準對接重大安全能力建設和大規模設備更新等政策機遇,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轉型。聚焦增量崛起,打造新興產業集群新標桿。按照“6178”產業體系和“4433”萬千億產業規劃,健全重點產業鏈“一鏈一策”機制,構建“省級—國家級—世界級”梯度培育體系。著力建設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等5大世界級產業集群,培育30個國家級重大新興產業基地。瞄準變量突破,搶占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實施量子信息應用示范工程和通用人工智能生態構建行動,在低空經濟、合成生物等前沿領域建設先導區。重點培育聚變能源、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增長極。
打造數字江淮范式,培育數智融合新動能。強化頂層設計推進數實融合。通過出臺《數字安徽建設總體方案》《以數字化轉型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構建“政策矩陣”推動實體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重點實施“數字領航”鏈接、中小企業數字化普及等十大工程,建立省級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評測體系和“點線面”分級推進機制,加速數字技術向制造全產業鏈滲透。夯實“數字江淮”基礎支撐體系。按照“強基礎、育產業、重應用、促協同”建設路徑,構建三級網狀江淮大數據中心,目前已形成覆蓋57個省直部門、16個地市的數據資源庫,歸集數據目錄4.1萬項,累計數據體量達200億條,全面建成“1+N+16”數字平臺體系。
改革要素供給機制,激發市場主體新活力。聚焦“科創+產業”融合發展,推行“揭榜掛帥”“賽馬”等機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建設。依托科大硅谷、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羚羊工業互聯網等平臺構建協同創新體系,健全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配套制度,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一體化創新生態。推進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率先開展省域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創新“標準地+承諾制”供地模式,實現開發區產業用地精準供給。建立要素價格聯動調整機制,促進土地、技術等要素跨區域高效配置。實施營商環境迭代升級,推動29項首創性改革舉措全域推廣。深化“放管服”改革,升級“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惠企政策服務。實施“人才興皖”工程,構建柔性引才和本土培育雙輪驅動機制,累計引進院士團隊92人次,遴選省級創新創業領軍人才200名、產業創新團隊50支。創新人才分類評價機制,設立重點產業人才引育綠色通道。
打造創新雨林,構建高質量發展支撐體系
在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度融合背景下,構建創新雨林生態系統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安徽亟須通過系統性制度創新打通“科研強—產業強—經濟強”的轉化通道,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持續動能。
建強戰略科技平臺,夯實創新策源硬支撐。依托安徽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優勢,構建覆蓋“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全周期創新生態。堅持國家戰略導向,統籌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專班攻堅強磁場二期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立“大科學裝置+產業研究院+鏈主企業”協同創新機制。聚焦量子信息、智能語音等前沿領域,完善“揭榜掛帥”“賽馬”創新機制,構建“概念驗證—中試應用”雙支撐體系,強化新能源汽車智能底盤等6大關鍵技術協同攻關。健全省市區三級財政聯動保障機制,建立實驗室產業服務能力評估體系,試點校地人才“雙聘共享”制度,實施知識產權證券化等新型激勵機制。
夯實產業發展根基,構筑現代產業主陣地。立足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定位,以“三重一創”建設為抓手,系統推進產業基礎再造與產業鏈能級提升。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建立“政產學研金用服”七位一體攻關體系,重點突破高端裝備軸承等瓶頸技術,推進工業母機專項與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支持中國科大等戰略科研機構與企業共建共性技術研究院和中試基地,構建“研發—轉化—應用”閉環體系。建設合肥、蕪湖雙鏈融合智慧園區,推行“標準地+承諾制+畝均效益”綜合改革,實現省級建設用地指標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空間需求動態適配。構建長三角產業梯度轉移樞紐,打造G60科創走廊協同創新分中心。創新“人才團隊+成果轉化+資本接力”全周期培育模式,建立鏈主企業動態名錄,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撐的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格局。
創新要素配置體系,厚植區域發展新優勢。以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支點為依托,突破要素流通壁壘,構建“人才—資本—數據”三位一體的創新生態。實施“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三螺旋培養計劃,依托中國科大、合工大深化量子信息等領域訂單式培養。創新“人才飛地3.0”模式,試點建設外籍人才離岸孵化基地,完善柔性引才績效評估機制。構建“撥投貸保”協同的科技金融體系,擴容省新興產業基金至千億規模,設立場景金融中心,推出“測試即授信”“技術攻關中斷險”等創新產品,建立全周期信貸支持機制。以國家數據要素改革試驗區建設為契機,建設“江淮云腦”智能算力中樞。打造長三角車路協同數據交易市場,探索數據貢獻價值分配機制。爭取設立空天信息數據海關,建立“沙盒監管+負面清單”管理體系,破解低空經濟數據跨境流動瓶頸。
構建全周期場景生態,打造創新融合強磁場。立足量子科技、智能語音等戰略性優勢領域,以“主體培育—場景驗證—生態構建”為發展主線,構建全國領先的場景創新示范區。設立戰略級場景專項基金,開放量子醫療等前沿場景;建立“揭榜制+賽馬制”招標機制,打包城市治理等民生場景;支持鏈主企業建設中樞平臺,形成“研發—驗證—轉化”市場級場景。升級“三首”政策覆蓋面,將未來產業納入政府采購目錄。建立重大項目全生命周期評估機制,在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創新試點“技術責任險+場景驗證險”組合產品。在合成生物等敏感領域實施沙盒監管,構建“非侵入監管+實驗許可+倫理審查”體系。依托量子安全實驗室和數字孿生平臺,強化人形機器人等特殊場景風險防控。制定前沿技術倫理治理指南,設立三方聽證機制,推動科技向善發展。
(作者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