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量子競速賽道,合肥“量”力奔涌,助推中國躋身第一梯隊;聚變能源廣闊藍海,合肥十余年暖心相伴,見證奇跡迭生;38萬公里以外深空,合肥星光璀璨,探路星際征程。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合肥以耀眼身姿嶄露頭角,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鏈,打造“6+5+X”產業集群,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高地拔節起勢,助力安徽科技創新策源地加速崛起。
“量子大道”集聚新質動能
一臺普通的智能手機,插上量子SIM卡,經過軟件定制,就成了量子密話定制手機,你的通話將徹底告別“竊聽風云”。
量子密信密話,是中電信量子集團推出的全球首個量子加密安全通話與辦公應用,通過量子密鑰分發(QKD)核心技術實現“一話一密”,已應用于政務、應急、金融等領域,用戶規模近600萬人。
量子加密對講服務冬奧、“量子云印章”守護用印安全、量子安全加油站稅控系統構建智能稅務……量子科技“沿途下蛋”,走出實驗室,步入生活場景,還入“云”提供尖端算力服務。
“我們打造了量子計算云平臺,國內外用戶都可以在平臺上購買量子計算服務,目前已接入4臺量子計算機。”中電信集團董事長呂品介紹。“天衍”量子計算云平臺,是全球首個具有量子計算優越性的超量融合云平臺,已執行實驗超160萬次,訪問量突破3000萬次,用戶覆蓋60多個國家。
2023年,中國電信注資30億元,在合肥成立中電信量子集團,以央企擔當挺起助力中國量子競速領先、守護國家信息安全的國之脊梁,以“量子+”行動讓“大國重器”賦能千行百業。2年多時間,推出“量子+通話”“量子+云網”“量子+平臺”等領域量子科技產品30多項,覆蓋應用場景10余個,打造40多個行業的標準化解決方案,服務政企客戶超3000家。
“我們正建設全球首個天地一體的量子安全基礎設施,搭建安全底座,已在北京、上海、合肥等16個重點城市建設量子城域網,年底量子骨干網將覆蓋40多個城市。”中電信量子集團副總工程師羅俊介紹。
產業集聚發展才能積勢蓄能,合肥堅持推進量子產業“抱團式”發展,在高新區云飛路上打造出一條“量子大道”,聚集量子科技龍頭企業30余家。為提供更多場景支持,還培育集聚約60家量子配套企業,現全市量子企業規模超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到2027年,合肥市量子企業數量有望突破150家,沖刺百億級量子產業集群。
作為最早系統布局量子科技研發及產業化的城市之一,量子產業的“長跑搭檔”合肥,“產業家底”積厚成勢:掛牌全國首個量子信息未來產業科技園、投產全國首條量子芯片生產線、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量子城域網。2024年合肥市量子產業鏈實現營業收入13.8億元、同比增長21.6%。《2023全球未來產業指數報告》顯示,合肥在量子信息領域排名全球第二位、全國第一位。
“東方燈塔”點亮能源未來
合肥科學島上,有一座運行19年的“人造太陽”EAST(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其不遠處,新一代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正拔地而起。
“EAST主要是進行聚變環境的科學驗證,而BEST可以真正實現氘氚聚變,驗證燃燒等離子體的運行狀態,為未來聚變堆、商業堆建設積累工程驗證經驗。”聚變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變新能”)BEST項目部工程技術中心主任黃雄一介紹。由聚變新能主導實施的BEST項目,已提前2個月啟動工程總裝,預計2027年建成,將在世界上首次演示發電。
從EAST到BEST,東方再樹燈塔,標志中國將邁入核聚變能研發“三步走”戰略的新階段,實現從科學驗證到工程技術驗證的跨越,一場能源革命即將開啟。“BEST有望實現比西方至少提前5年完成組裝,核聚變的第一盞燈有可能在中國點亮,在合肥點亮。”聚變新能董事長嚴建文表示。
1升海水=300升汽油?清潔無害的氘、氚,是核聚變反應原料,1升海水可以提煉0.03克氘,通過核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相當于300升汽油,氚則可通過聚變反應所生成的中子與鋰反應不斷生成。安全可控、“取之不盡”的核聚變能,匯成了萬億能源藍海。2027年有望實現發電演示、2030年有望建成全球首個核聚變電站、2050年有望實現商用,按下快進鍵的核聚變能點亮人類終極能源夢想,擺脫化石能源依賴,實現低成本用電,核聚變能終將走進千家萬戶。
隨著EAST、CRAFT(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等項目落地,合肥成為全球核聚變領域大科學裝置最為集中的城市,需要更完善和強韌的全產業鏈支撐。如今,合肥已形成包含上游超導線材等生產,中游主機設備制造、工程建設,下游設計運營商的全產業鏈生態,匯集聚變能源企業近60戶。2023年在合肥成立的聚變產業聯合會,入會企業達200余家,覆蓋超導材料、磁體系統、真空設備等10大產業鏈環節。
“科創+產業”雙輪驅動,加速聚變科研成果跨界賦能。聚變能源由安徽省政府統籌組建,注資145億元,科研院所與市場主體創新協同,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深挖大院大所成果“富礦”,促成科技成果轉化企業落地。中科太赫茲基于EAST實驗研發的安檢設備,已應用于合肥地鐵;中科離子依據EAST研究研發的超導質子治療系統,今年將啟動臨床應用,聚變核心技術將在民生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深空之城”引航星際之旅
未來不用運送建材,在月球上就地取材,就能打磚、鋪路,用月球上的土建月球上的房。在合肥“打印”的全球首個“月壤磚”,體積不足普通磚塊四分之一,卻承載著人類安居月球的夢想。
“‘月壤磚’是通過月壤原位3D打印系統,利用聚光太陽能,將月壤(模擬)高溫熔化制成,可以滿足月面道路建設、房屋構建和設備平臺搭建等需求,為人類在月面實現長期居留奠定基礎。”深空探測實驗室未來技術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楊洪倫介紹。實驗室還研制出水冰原位熱提取系統原理樣機,無需挖土就能在月面直接取水。
2022年,由國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三方共建的深空探測實驗室落戶合肥,聚焦深空技術、深空科學、深空資源和深空安全4大領域12個方向,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基礎科學研究。3年時間,深空探測實驗室已崛起為我國深空探測領域的戰略支柱,全面支撐嫦娥六號月球背面采樣、天問三號火星采樣等重大任務,自主研制的天都一號、二號地月通信導航技術試驗衛星,實現國際首次月球軌道雙星編隊飛行,完成白天強光干擾條件下地月激光測距技術實驗,成功驗證月球通信導航關鍵技術。
“深空探測實驗室突破了傳統科研機構體制機制束縛,我們可以自主決策科研方向、經費用途、人才標準、職稱評聘和薪酬總量,每年省市政府還提供5億元科研經費,支持我們自主部署前沿科研項目。”深空探測實驗室理事會辦公室主任李航介紹。為提供充足要素保障,合肥市投入8億元建設5萬平方米總部大樓,安徽省出資12億元購置2萬平方米北京分部科研樓。實驗室還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建深空探測學院,培養復合型尖端人才。目前實驗室約有500人,聚集了8名兩院院士、50余名核心骨干。
乘勢而上,叩問蒼穹,合肥奮力打造“深空之城”,奠定航天產業鏈關鍵地位。規劃建設總投資34億元的深空科學城(一期),打造深空產業集聚區;吸引商業航天公司及項目落戶,總投資額超百億元。隨著深空探測成為科技競爭制高點,合肥引力日增。7月7日,國際深空探測學會落戶合肥,這是首個由中國牽頭發起的航天領域非政府國際科技組織,也是安徽歷史上首個國際科技組織。
政策傾斜、資金涌流、人才支撐,這片科創沃土源源不斷為星海征途提供能量補給,擘畫更大的深空藍圖。目前深空探測實驗室正超前布局太空新質生產力,謀劃深空能源、太空旅游等十大深空新質產業,開展世界首個火星樣品實驗室、爭取行星環境模擬和資源利用大科學裝置落戶合肥等項目論證,引航星際探測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