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陽似火,生產正酣。江淮汽車車間,千余臺智能機器人精準作業;蕪湖港碼頭,一輛輛嶄新的新能源汽車魚貫駛上航船……
2025年1—5月,安徽汽車、新能源汽車產量及汽車出口量均居全國第一,實現歷史性突破。這片土地上,積淀的產業優勢正化作躍升新賽道的勝勢,浪潮奔涌。
創新破局:從技術攻堅到產線“智變”
走進華霆(合肥)動力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霆動力”)的生產車間,機器的嗡鳴與工具的輕響交織,傳送帶載著電芯平穩流轉,經過點膠、焊接、檢測等工序,完成從單體電芯到電池包的“蛻變”。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動力電池的熱失控問題是行業安全的關鍵難題。
15年來,華霆動力深耕電池領域,自主研發出BEST高比能蜂窩模組方案,其代表產品蜂窩電池坐擁零熱擴散、高效成組、全天候可用三大核心優勢。而歷經十年迭代研發與上萬次電芯爆炸實驗的新一代蜂窩電池技術,更實現了“電芯爆炸后電池包不失火”的關鍵突破,成為國內首個產業化級高比能三元電池零熱失控安全技術。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產學研用合作的深度實踐。華霆動力與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院所共建合作開發平臺,同時加大前沿核心技術攻關,累計申請1523項專利,逐步突破多項關鍵技術。“6月6日,我們剛剛獲得一項名為‘一種電池模組、電池包及新能源汽車’的專利,可以進一步降低周圍電芯發生連鎖熱失控的風險。”公司總裁王揚難掩自豪地說。
創新,讓汽車產業鏈上的產品迭代升級,也推動車間向“智慧大腦”進化——生產線正變得越來越“聰明”。
5月30日,江汽集團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尊界S800一上市就引發廣泛關注。這款以“科技豪華”為標簽的超高端智能電動汽車,一舉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空白。
其誕生地——尊界超級工廠,作為安徽省首個5G全鏈路汽車工廠,處處彰顯著智能活力:火花飛濺中,1800多臺智能機器人靈活作業、默契協作。借助華為自研算法及工業級監控機器人,對650個關鍵過程開展AI視覺檢測,即便0.2毫米的微小瑕疵也能精準識別。“尤其在焊裝與涂裝環節,已達到行業最高的數字孿生水平。”尊界超級工廠負責人魏大衛介紹。
從61年前手工敲出“安徽第一車”,到如今叩開高端領域大門,這一跨越的秘訣何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數智融合、智能制造,為我們帶來了彎道超車的機遇。”江汽集團股份公司總經理助理羅世成坦言。
在安徽,智能工廠幾乎成為汽車智造領域的“標配”:蔚來全球首創的“魔方”車輛存取平臺,宛如巨型智能抓娃娃機,按需“抓取”顏色各異的車身;奇瑞的“黑燈產線”即使在無光環境下也能自動運作,沖壓關鍵部件幾乎零誤差……
“安徽始終把創新作為驅動汽車產業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文峰表示。
集群共生:從雙核聯動到整零協同
在合肥,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區內,蔚來先進制造新橋二工廠的傳送帶系統展現著驚人效率——零部件從園區內的核心供應商出發,30分鐘內就能精準抵達生產線。安道拓、李爾座椅、上聲電子等10家企業在此“比鄰而居”,“零公里物流”的協同優勢清晰可見。
在滁州,完善的產業鏈成了強大的“引力場”。主營汽車雨刮器總成和座椅電機的勝華波汽車電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勝華波”),2013年落戶中新蘇滁高新區,從一期投產起步到今年四期征地開建,以持續的真金白銀投資,為安徽汽車產業鏈強勢“加碼”。集團副總經理張偉興感慨道:“滁州營商環境好、物流成本低、產業鏈又完備。我已經拉了好幾個產業鏈上的外省朋友來這投資建廠,大家都看好這里的發展前景。”
安徽以全省“一盤棋”思路優化產業布局,構建“合肥—蕪湖”雙核聯動、其他市多點支撐的一體化發展格局,堅持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一體化發展。目前已集聚奇瑞集團、蔚來汽車、大眾安徽等7家整車企業,引育規上限上零部件企業3000余家、后市場企業1700余家,形成覆蓋整車制造、“三電”、“三智”、銷售維保等關鍵環節的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條。
當然,企業數量多不等于集群,像齒輪那樣咬得緊,才能構建好產業生態。
針對多數汽車零部件企業存在產品和技術交流不暢、人才短缺、資金壓力大等問題,2023年11月,“安徽省汽車產業供需對接平臺”正式上線運行,通過創新“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模式,促進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深度合作,加快形成以整帶零、以零促整、整零協同的發展格局。
在產業集群協同發力的推動下,安徽汽車產業規模持續躍升——2024年產業鏈營業收入突破1.5萬億元。
開放賦能:從區域合作到全球馳騁
開放合作,正為安徽汽車這一首位產業注入澎湃動能。
近年來,安徽始終堅持立足國內、放眼全球,深化多維合作,持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穩定性。
在國內協同的版圖上,安徽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與滬蘇浙共建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共同勾勒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的藍圖。蔚來,便是這一戰略的亮眼注腳。
“我們不僅百分之八九十的供應鏈、合作伙伴都活躍在長三角地區,而且50%以上的客戶也來自這里。”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介紹,“我們在長三角地區布局非常密集,光是換電站就超過1000座。”
產業的協同不止于區域協作,也要融合發展。百萬左右定價,30天大定突破6500臺——“尊界”已乘勢而起。
“我們與華為的合作體現在方方面面。”羅世成說。在研發、供應鏈、制造、銷售服務等環節,江汽集團與華為深度融合,用智能技術和先進制造共同探索高端智能電動汽車的發展前路。6月17日,雙方在合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讓這份“融合”再上一個新臺階。
當下,華霆動力正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在印度動力電池市場已占據顯著份額,美國工廠也在緊鑼密鼓籌備中。這些承載著先進技術的“動力心臟”,正加速馳騁于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
100多公里外的勝華波出貨區,滿載貨品的紅色貨車正整裝待發。這家企業生產的座椅電機經由佛吉亞、麥格納等國際巨頭,成功躋身通用、福特全球供應鏈,全球銷量第一。
依托堅實的工業基礎與完善的支撐體系,更多安徽企業的“出海”故事正在上演:蕪湖奇瑞碼頭,披上紅花和藍帶的SUV排隊裝船,即將發往歐洲;江淮皮卡在沙特舉行首發儀式并完成批量交車,強勢進軍中東市場……
數百年前,徽商以“走出去”的魄力通江達海,將開放精神深植于此;如今,這份精神在走向世界的浪潮中愈發澎湃。2025年1—5月,安徽汽車出口量居全國第一,足跡遍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國每出口4輛汽車,就有一輛“安徽造”。
安徽汽車的強勢崛起,絕非偶然,而是在實驗室徹夜攻關、生產線精密協作、全球市場破浪前行中練就的“硬功夫”。這份將優勢鍛造成勝勢的智慧與韌性,是其賽道躍升的關鍵,更給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能,讓中國制造攀高逐新的步伐愈發鏗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