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嶺站起來,是一棵挺拔的高樹;一群嶺站起來,便是一片蓊郁的森林。
這嶺,名曰棋盤嶺。雖不高,卻綿密如織,宛若大地棋盤上散落的棋子,以匍匐之姿,簇擁在桐城市范崗鎮棋盤嶺村合安公路兩側。公路隨丘陵微微起伏,越過滬武高速不遠,一片小型廣場靜臥路邊。廣場上,“新四軍桐城抗戰紀念館”肅然靜立,旁有一座四方亭,亭額題刻“紀念亭”。亭后的翠柏如忠誠的哨兵,日夜守護著這片浸潤過熱血的土地和土地上生生不息的萬物。
這里是棋盤嶺抗日伏擊戰遺址。80多年前,聞名的伏擊戰在此打響。紀念館展墻上展陳的珍貴史料,無聲地敘述著那段烽火傳奇。
1938年夏,日寇侵占合肥,打通了合(肥)安(慶)公路,繼續西犯。新四軍獲悉重要情報:9月3日,將有大批日軍車輛經此路通行。新四軍四支隊特務營與第七團第三營編成的四個連和兩個便衣班,星夜疾馳,于3日拂曉前潛入棋盤嶺,依托公路兩旁駝峰似的高崗進行埋伏。3日9時,日軍80余輛滿載物資的汽車由南向北,駛入伏擊圈。先頭的三輛車瞬間被炸翻,后續車輛在長達五公里的公路上動彈不得。伏兵如猛虎下山,在槍林彈雨中沖鋒陷陣,一舉擊潰了敵軍。此役,新四軍以陣亡1人、傷5人的微小代價,斃敵40余人,擊毀汽車30余輛,繳獲步槍21支和大量文件、彈藥及其他軍用品。這是新四軍挺進華中抗日后取得的重大戰果,被列入經典戰例,極大鼓舞了軍民斗志。
同年9月17日,新四軍四支隊七團三營再戰棋盤嶺,擊毀敵軍車1輛、汽車2輛,斃敵40余人,活捉1人,繳獲甚豐。這兩場雷霆般的伏擊,沉重打擊了侵略者氣焰,有力策應了武漢會戰,其輝煌戰果,詳載于新四軍《棋盤嶺戰斗詳報》及當年《新華日報》。
硝煙散盡,英魂永駐。這用鮮血染紅的抗戰精神,化作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在這片熱土上高高飄揚。它是信念的燈塔,是力量的源泉,激勵著一代代棋盤嶺人奮發圖強,建設幸福美好家園。
接過這面旗幟的隊伍里,就有位人稱“小農女”的“80后”戴雙杰。2008年,她毅然放棄在浙江風生水起的事業,回到這片父輩曾浴血守護的熱土,投身鄉村振興主戰場。她不畏艱辛,流轉2000多畝洼地荒山,創辦雙福家庭農場。從農作物種植、家禽養殖,到富鋅大米加工銷售,再到農旅融合,推動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如今,農場已成為安徽省鄉村旅游后備箱工程基地、安徽省巾幗創業示范基地、省級生態家庭農場,吸納和帶動周邊50余戶農民就業創業。
一花獨放不是春。在棋盤嶺,更多懷揣一腔熱忱的有識之士,賡續紅色血脈,投身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的洪流。他們追隨戴雙杰的腳步,流轉土地荒崗,種植糧油果蔬、百合紅薯,發展鄉村經濟。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金山銀山,曾經的“臟亂差”變成如今的“綠凈美”,處處煥發出盎然生機。
盛夏時節,走進棋盤嶺這片曾被戰火硝煙浸染的土地,滿目蔥蘢,生機勃發。雙福家庭農場的千畝稻田綠浪翻涌,數百畝桃園蓊郁成林。天生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紅薯、南瓜藤蔓爬滿了山崗,為昔日的荒坡披上翠綠的新裝。借助無人機的鏡頭凌空俯瞰,數千畝矮崗上,園林果木蒼翠如黛;萬畝洼地中,稻禾流翠,煙靄氤氳;明鏡般的池塘,倒映著白墻紅瓦、綠樹藍天……隨著視野流轉,一幅幅“產業興、環境美、村民樂”的鄉村和美畫卷,在范崗大地上生動鋪展,令人心曠神怡。
返程之際,回望肅穆的棋盤嶺抗日伏擊戰紀念亭,耳畔仿佛又響起80多年前那激越的歷史回響。從彌漫的抗日硝煙到升騰的振興星火,從雷霆般的伏擊到眼前無垠的新綠,棋盤嶺的烽火記憶,已化作層層疊疊的時代錦繡。這錦繡,供人翻閱歷史的厚重,重溫先烈的榮光,汲取奮斗的智慧,更品味今日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繁榮——如錦似繡,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