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曰:“公事不私議。”即公事要按照正確的原則,依照一定的規則和程序在公開場所辦理,不能在私下里處理。
古往今來,“治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門則不言貨利,當公法則不阿親戚,奉公舉賢則不避仇讎”,是大家熟知的官箴,歷來為清官廉吏所恪守。史料記載,吳起為楚悼王“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司馬光任宰相后,于客廳掛“客位榜”告知眾人:“若只是請托私信,呈來也無果。”明代陳道鐵面無私、清謹奉法,曾在門上貼出“只理公事,私謁請回”的字條。同朝代廉吏王翱為謝絕請托、秉公辦事,在任期間“門無私謁,權勢請托不敢行”。
若公事私議,私門洞開,私謁必趨之若鶩,絡繹不絕。長此以往,私謁成風,公權不公,必將危及公平正義。
當今社會生活中,有些人把“公事公辦”誤解為“沒有人情味”“擺架子”“一根筋”等,而本來就應該順理成章的“公事公辦”反而被認為是不合時宜。正因如此,托關系、走后門、送好處在少數地方成為常態。有些為官者,因過不了“人情關”“廉潔關”而被圍獵,把公事公辦變成了公事私議。
防止公事私議,關鍵在于國家公職人員要樹立公權為公的理念,嚴守規矩,規范做事,制度面前一把尺子、一個標準,所有人一律平等,不能把該干的事情看成是“恩賜”,把公家的圖章變成賺錢工具,要么讓人“留下買路錢”,要么通過克扣做交易,搞“權力尋租”。
手握公權之人,要公私分明,門絕私謁,存公道之心,行公正之事,不給私謁請托者以可乘之機。公私分明是損公肥私、假公濟私者的天敵,也是拒私謁于門外的法寶。正如《韓非子》所言:“私義行則亂,公義行則治,故公私有分。”
在共產黨人心中,公與私界限分得很清。新中國成立后,許多親戚、故舊給毛澤東寫信,有的尋求幫助,有的提出要來北京工作。對此,毛澤東定下規矩:“凡是要來北京看我的,一律謝絕;如果不聽,偏要來,路費由他自己出;來了我也不見,公家也不接待。凡是要求我找工作的,我這里是‘四不主義’:不介紹、不推薦、不說話、不寫信。”他還定下“戀親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的家訓。
習近平總書記曾告誡黨員干部:“作風問題都與公私問題有聯系,都與公款、公權有關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黨員干部應當時刻秉持公心,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做到嚴格自律、公私分明,牢記宗旨,用權為民,堅決杜絕公權私用、以權謀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