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安徽的新文化運動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縮影,也是長江文化基因的延續。新文化運動自北京等中心城市開啟,隨后在全國呈蓬勃發展之勢,與新思想、新文化在長江流域的傳播與接受高度相關。安慶與蕪湖等沿江城市因經濟發達、交通便利而成為安徽新文化運動中心,孕育了一批積極推動安徽文化改革的進步人士,安徽成為馬克思主義最早的傳播區域。新文化運動在安徽的發生、發展與壯大,與長江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
近代革命運動中的皖江基因
安徽長江文化融合了多重文化元素,為思想的碰撞與多元化提供了土壤。從全國范圍來看,新文化運動分為兩個階段,呈現出從北京(北方)向上海(南方)的重心轉移,而在南方各省的傳播中,則以各省的沿江城市為中心向周邊地區擴散。安徽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最活躍的省份之一,尤以安慶和蕪湖為勝。地方的新文化運動中心呈現出沿江分布的特點,并非偶然。
安慶位于長江中下游北岸,是長江黃金水道的重要港口城市,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被設為省治以后,成為安徽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安慶自古文風昌盛,近代以后更是成為皖南教育中心,除官學外,亦設有大批書院,匯集大量文人志士。蕪湖位于長江下游南岸,被稱為“皖南門戶”,晚清取代鎮江成為“四大米市”之一,是皖東南的商業重鎮。1876年《煙臺條約》簽訂后,蕪湖被列為四大通商口岸之一,成為帝國主義傾銷商品的重要據點。辛亥革命前后安徽省內的革命力量常在安慶、蕪湖一帶活動,與這兩座城市的政治、經濟以及交通位置有很大關聯。
1903年5月17日,陳獨秀在安慶藏書樓作“安徽愛國會演說”,安徽近代以來的革命活動由此肇始。此后,以陳獨秀為首的安徽知識分子在安慶地區辦學社、辦報紙,將科學與民主思想在安慶地區廣泛傳播,極大地推動了清末革命運動。隨著陳獨秀赴北京大學任文科學長,《新青年》作者群逐漸擴大,來自六安的高一涵、合肥的劉叔雅、壽縣的高語罕、桐城的潘贊化均在作者名錄中,日后與陳獨秀共同舉起文學革命大旗的胡適也是皖南績溪人。新文化運動天然地攜帶了“皖江基因”,長江文化所孕育出的包容、革新、勤勉精神被這些知識分子從皖江帶到北京,再經由《新青年》向全國散播,參與了時代精神的塑造與傳播。
沿江城市的教育革新與知識傳播
安徽的近代教育革新自晚清始。以1898年在安慶創辦的求是學堂為標志,各類新式學校廣泛開設,呈現出從長江沿岸大城市向內地擴散的特征。僅從小學堂來看,安慶一地從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起至辛亥革命(1911年)的十年中,所建官立、公立小學堂就有54所。高等學堂中,求是學堂1901年改建為求是大學堂,1904年改為安慶高等學堂;1906年原安慶府試院改為安徽省立師范學堂,1911年改為安徽省優級師范學堂;1906年,原培訓已仕候補官員的課吏館改辦為官辦法政學堂;1906年安徽將校研究所創辦,次年改為安徽講武堂。蕪湖地區初、中、高等教育較完備,其中1904年樅陽人李光炯在湖南創辦的旅湘公學次年遷至蕪湖,改為安徽公學,成為辛亥時期趨新人士的主要集結地;1903年皖江中學堂創辦,后改名為安徽省立五中,“五四”時期成為地區性的新文化運動中心。
從人員流動來看,這些學校對于新文化運動的積極作用主要有兩點:一是容納了大批具有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二是培養了大批有志向的青年學生,由此形成了新文化的代際傳播局面與在地化實踐可能。以蕪湖為例,新文化運動時期起到中心作用的是“兩個學校,兩張報紙,一個出版發行機構”,兩個學校即安徽省立第二甲種農業學校(以下簡稱“二農”)、安徽省立五中,兩張報紙為《安徽俗話報》《皖江日報》,一個出版發行機構為科學圖書社。
“二農”的前身為安徽公學,五中前身為皖江中學堂,兩校均以新學為主要教學內容,早在民國前即匯集了大批晚清革命志士,劉師培、蘇曼殊、張伯純、陶成章、柏文蔚、陳獨秀都曾在安徽公學任教,“岳王會”也在此校誕生;皖江中學堂在民初一段時間則與安徽公學師資共享,兩校在宣揚革命思想、傳播民主理論方面形成了合力。“五四”前后,劉希平、高語罕、董亦湘、鄭太樸、時紹武、武可權、沈澤民等均在五中任教,為后續新文化的持續發展播下了火種。1919年5月,蕪湖學生聯合會成立,主體即為二農、五中師生,蔣光慈、阿英、李克農等知識青年就是從這里走向上海,開始革命事業的。
科學圖書社創辦于1903年,是蕪湖當時唯一售賣發行新書報的新式書店,并逐漸成為安徽各地新式書店的進貨處,也由此成為新文化在安徽的傳播中樞。它所發行的《安徽俗話報》為安徽早年的民主革命輿論奠定了思想基礎,《皖江日報》則在安徽新文化的推廣與傳播中占據主要地位。這些報刊作為新文化的載體,既是對新文化運動中心的回應,也通過長江水道形成了安慶—蕪湖—上海這樣的信息傳播渠道,使新文化的在地實踐能夠突破地域的限制,形成廣泛的文化共同體。
工人運動與思想覺醒
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創辦機器局(內軍械所),中國近代機械業、造船業自此開啟,也為安徽奠定了最初的工業基礎。1877年,官商合辦的煤礦企業池州煤礦出現,機器軋米面業、紡織業、交通業等也在長江沿線城市次第出現。然而,隨著帝國主義的商品傾銷力度加大,民族工業瀕臨破產。
毛澤東指出,中國無產階級不但是伴隨著民族資產階級的發生和發展而來,而且首先是伴隨著帝國主義在中國直接地經營企業而來。安徽第一代產業工人是從長江沿江地區、礦區和鐵路沿線先后誕生的。新文化運動后期,我黨早期黨員、時為省立五中教師的高語罕曾在《新青年》詳細撰文介紹蕪湖的勞工薪資、工時、伙食等,可見工人階級的力量很早即為新文化知識分子所注意。1919年5月7日,當蕪湖學生響應北大學生號召上街游行時,店員、人力車夫與碼頭工人也加入進來,匯成了一支聲勢浩大的示威隊伍。1919年6月11日,安慶舉行總罷市,兩千多名碼頭工人、搬運工人罷工示威,把安慶港變為死港。1922年,蕪湖爆發人力車夫大罷工,學聯代表及工人代表一百多人赴警察廳請愿,提出取消增收黃包車牌照稅及車行加租等四點要求。在人力車夫罷工的影響下,蕪湖成衣工人、制紙工人、紗廠工人先后取得了罷工的勝利,各行工人罷工持續半年之久,形成了安徽工人運動的高潮。
早期工人運動是與學生運動相配合的,工人的覺悟則與接受教育和階級啟蒙的程度相關。“五四”時期,蕪湖學生運動高漲,極大地調動了工人參與的積極性。學聯及各校進步師生深入社會、深入工廠,以辦學的形式加強與工人的聯系,在蕪湖先后創辦了工人夜校、第一商業學校、義務學校等,生源多為當地工友。高語罕所編寫的講義成為思想啟蒙的有力武器,后以《白話書信》的書名出版,成為“五四”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知名暢銷書。
工人運動在“五四”時期所展現出的積極進取、頑強抗爭精神,既是時代精神在工人群體中的體現,也是長江文化在近現代歷史變革中應時而變的體現。長江流域的近代化與中國社會變遷緊密相連,不僅在新文化運動中起到了龍頭作用,也為日后革命力量的成長與壯大提供了依據。我們要保護好、開發好長江文化,為研究民主革命歷史挖掘新的視角,為理解近代中國變革探索有效路徑,推動長江文化的全方位、跨學科研究,實現思想資源的當代轉化。
(作者單位:合肥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