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銅陵,驕陽似火。
步入白姜主產區,泥土清香隨風而至,萬株近一米高的銅陵白姜翠浪翻涌。棚頂枯黃的芭茅草和黑色的遮陽網為枝葉遮擋烈日的灼烤。姜農穿梭其間,專注培土固根,為地下根莖的膨大創造最佳環境。凝結著千年智慧與水土精華的特色風物,正從銅陵古老的姜閣深處“走出”,帶著辛香與溫熱,在新時代的田野上,繪就一部非遺傳承、產業蓬勃、文旅生輝的傳奇新篇。
2023年,銅陵白姜種植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為全省唯一。全產業鏈產值成功突破10億元,帶動周邊3000余戶村民就業。
千年農耕文明的活態傳承
一片姜、一盞茶,已是銅陵人的早茶和會客的標配。
外地游客慕名品嘗,離鄉游子亦追尋舌尖上的眷戀。銅陵白姜有何獨特之處?
在饕客的世界,口感是首要考慮因素。像筍一樣脆嫩,像水果一樣多汁,銅陵白姜素以“塊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質脆嫩,香味濃郁”而聞名,是銅陵“八寶”之一,享有“中華白姜”的美譽。
銅陵地處安徽省中南部,丘陵低緩、地勢平坦,亞熱帶季風氣候帶來豐沛雨量,共同孕育出獨有的生姜品種。其種植史可追溯至春秋時期,西漢時已形成獨特的白姜文化。北宋《本草圖經》中“池州白姜為良”的記載(銅陵當時隸屬池州府),印證了其千年貢品的歷史榮光。在2000多年的生產實踐中,姜農根據當地獨特的自然條件,經過一代代人的探索總結,創造了“姜閣保種催芽、高畦高壟栽培、芭茅搭棚遮陰”三項生產栽培技藝。
古老的姜閣內,芭茅為燃、文火慢煨,姜種在13攝氏度的恒溫中完成“冬眠”,待到來年春天,嫩芽初綻,姜農們舉行莊重的“下姜閣”儀式,將承載著農耕智慧的姜種播撒田間。每年三月,姜農在姜田挖出深溝,培起寬5米、高60厘米的畦,畦面上以橫向55厘米的行距,開深35厘米的高壟,一條條土壟,促進土壤排出多余水分,為白姜提供營養充足、土質疏松的生長環境。50天后嫩苗初生,姜農開始搭建姜棚,將芭茅草均勻鋪在竹架上,給姜苗提供陰涼的環境。盛夏時分,姜苗逐漸壯實,需要大量陽光才能更好地生長,隨著時間過去,芭茅葉片日漸枯萎滿足了白姜生長的陽光需求。“端午蓋頂,重陽見天”,姜農對大自然微妙變化的洞察與利用,成就了銅陵白姜低纖維的水果口感,含水量高達90%。
“90后”非遺傳承人胡婷婷的故事,是古老技藝煥發新生的生動注腳。這位土生土長的村姑娘,大學畢業后毅然返鄉,在祖輩的姜閣旁建起“山禮鄉村會客廳”。
“銅陵白姜是自然山水的饋贈,也是我創業的緣起,會客廳因此取名為‘山禮’。”胡婷婷說,以往姜農銷售白姜的方式非常傳統,無法讓消費者感知白姜的文化底蘊。在會客廳,銅陵白姜升華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白姜與音樂、美食、土特產混搭,產生了別樣的聽覺、味覺、視覺沖擊,演變為一場白姜文化盛宴。
胡婷婷將傳統制姜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研發出糖醋白姜、姜米酒等20余款深加工產品,更通過開設研學課程,讓城市孩童在拔姜、洗姜、品姜的勞作中,觸摸千年農耕文明的脈搏。
科技創新賦能的產業升級
在恪守古法種植技藝的同時,“新姜農”為銅陵白姜插上了科技之翼。
“按照經驗,今年種植過的土地,明年就要歇一年種,不然容易得姜瘟病,但是我們引進了姜瘟病防治熏蒸消毒技術,今年這塊土地就可以繼續種姜。”銅陵白姜主產區義安區天門鎮五峰村南門姜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介紹。此外,銅陵市6800畝標準化種植基地嚴格推行“有機肥+配方肥”生態種植模式,確保每一塊姜都源自綠色健康的土地。
在銅陵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白姜產業正經歷從“土特產品”到“皖美潮品”的華麗蛻變。安徽銅雀二喬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脫毒組培”尖端技術,培育出新品種“銅白1號”“銅白2號”,畝產突破4500斤,較傳統品種增產125%。
便捷養生的姜茶、清新爽口的姜飲料、天然健康的生姜洗發水等深加工產品琳瑯滿目;36家加工企業形成食品、保健、日化三大產品體系,80多個深加工品種成功面世;2024年產值突破千萬元,地理標志“銅陵白姜”惠農e貸累計服務姜農百余戶……現代化的全自動生產線上,銅陵白姜被賦予無限可能,奏響科技賦能產業的強勁變奏曲。
銅陵白姜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修訂完善《銅陵市現代農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每年安排50萬元資金用于采購有機肥補貼白姜種植農戶、開展特色農業生姜保險試點、培育白姜企業等。2019年至今,銅陵已先后爭取中央財政資金共2452萬元,用于義安區“銅陵白姜產業+金融+科技”發展試點項目、銅陵市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項目、義安區天門鎮白姜產業強鎮等項目。
近年來,銅陵白姜產品登錄淘寶、京東商城銷售,線上線下直播、定點銷售火爆。據不完全統計,銅陵白姜系列產品35%在銅陵本地銷售,65%的產品銷往長三角等外地市場,成為長三角城市圈的餐桌“新寵”。
辛香溫熱浸潤的詩意棲居
最是文化能致遠,當銅陵白姜千年古法傳承逐漸成風化俗,詩和遠方的輪廓愈加清晰。
清明時節,“下姜閣”活動吹響勞作的號角,農人們舞獅祈福、頌福文,一招一式、一字一句都飽含對豐收的深切希冀。鳴鑼開閣、唱開閣歌,更蘊含著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樸素農業觀。踏春賞花季,天門鎮以白姜產業為核心,打造“下姜閣+踏青”路線,串聯雙龍洞、十里長沖、銅陵梅園、夢思康等游玩景點,繪就了一條農文旅融合示范帶,為游客提供沉浸式游玩體驗。
金秋收獲季,在銅陵街頭總能看到百姓刮姜、曬姜、腌姜的場景。同時期舉辦的白姜文化旅游月,是銅陵獻給大地最盛大的慶典。中華白姜文化園內,人潮涌動,歡聲笑語與濃郁的姜香交織彌漫。激動人心的“姜王”評選擂臺,總能引爆全場高潮,重達1054克、形態奇偉的“姜王”,在陣陣喝彩聲中榮耀加冕;非遺技藝展示區內,經驗豐富的老姜農現場揮鋤,演示“深挖起壟、切芽播種”的古法精髓,每一鋤的深淺、每一芽的選取,都凝聚著世代相傳的智慧,吸引游客駐足凝望;熱鬧的農產品市集,是嗅覺與味覺的盛宴,剛熬制的姜糖甜香四溢,熱氣騰騰的姜茶暖霧氤氳,還有各式姜制小食琳瑯滿目;游人的笑語、討價還價的鄉音、孩童的嬉鬧,與獨特的辛香在秋日暖陽下交織,構成最生動的人間煙火圖。2024年活動期間,僅天門鎮就接待游客超5萬人次,餐飲、民宿收入同比增長30%。
游客可以在天門鎮感受古法傳承的歷史厚重,在大院村白姜文化展廳聆聽乾隆皇帝與銅陵白姜的傳奇故事,在新建村姜田體驗拔姜的勞作之樂,于“山禮鄉村會客廳”親手制作姜糖,在萬山姜田,感受靜謐溫馨。千年耕織圖的意境,暈染成一幅流動的、光影交織的現代詩篇。
在銅陵這片沃土,這株穿越千年的白姜,飽蘸人文傳承的恒久之熱與科技創新的智慧之光,在鄉村振興的姜閣星火中揮毫,不僅點亮了田野的希望,更鋪展出一條融合古韻與今聲、連接土地與未來的璀璨通途。
銅陵白姜的故事,遠未寫完,它的畫卷,正通往更遼闊的天地。人們期待著,銅陵白姜在新時代續寫更加溫暖動人的華美樂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