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年輪,總會在特定的年份鐫刻下前行的坐標,為奮進者注入繼往開來的力量。
今年7月1日,是固鎮縣建縣60周年紀念日。從1965年到2025年,是固鎮縣現代化征程上的重要時間節點,串聯起滄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六十載。
文旅融合:從“遺址守護”到“全域開花”
固鎮,古稱谷陽。漢高祖劉邦在此設縣,北魏太和年間改設谷陽鎮,后演變為今天的固鎮。
7500年前的集東遺址、4900年前的南城孜遺址、4600年前的垓下遺址和2000多年前的谷陽城遺址……固鎮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已發現20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垓下遺址”獲評“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填補了江淮地區無史前古城的歷史空白。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目前是淮河流域和安徽省最古老的城址。因此,1965年7月建縣的固鎮,不僅是安徽省“最年輕的縣”,也是安徽省“最古老的城”。
新征程上,固鎮縣深入推進“產業立縣、工業強縣、教育興縣、文旅富縣”四大戰略。文旅產業成為全縣四大主導產業之一,“文化旅游提升行動”列為全縣高質量發展十大提升行動之一。
“固鎮縣正在按照全域旅游規劃,以重點旅游項目建設為抓手,促進垓下景區提質升級,力爭把固鎮打造成為皖北地區的旅游集散地和國內外知名的漢文化旅游目的地。”固鎮縣文旅體局局長張艷梅說。
眼下,固鎮縣以“垓下遺址”為基礎,串聯起縣博物館、津浦鐵路固鎮遺址公園、淮北西大門抗戰烈士陵園、哪吒鬧海等景區,著力打造“漢興之地、勝利之城”文化名片,充分展示固鎮自然生態之美、多彩人文之韻。
截至目前,固鎮已建設4A級旅游景區1家、3A級旅游景區3家、2A級旅游景區1家、省級優秀旅游鄉鎮4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8個。2024年,固鎮縣接待游客突破4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5.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17%。
工業強縣:從“敲農機鐵錘”到世界級產業鏈
1965年,全縣工業生產總值只有278萬元。幾間平房里,工人們用鐵錘敲打出第一輛農機、生產出第一袋面粉。
建縣以來,固鎮不斷壯大“工業樹”,繁茂“產業林”,主要經濟指標連年增長,持續積蓄向上生長的力量。去年,固鎮縣46個億元以上項目竣工投產,35個億元以上項目開工建設。規上工業企業新增21家、總數169家,規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5%。
“一路走來,我是親身參與到固鎮工業蝶變中的那一批人。”從小作坊到大企業,再到如今的行業翹楚。站在新起點,安徽三星樹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家付感受頗深。歷經30年奮斗,三星樹脂以技術創新打破國際壟斷,以產業升級響應國家戰略,其發展軌跡正是固鎮民營企業在細分領域從國際跟跑到領跑的生動縮影。
1993年,剛從學校畢業的周家付投身鄉鎮企業局下屬化工廠,在離子交換樹脂這個“小眾賽道”開啟創業征程。“彼時企業僅是‘小打小鬧’,租廠房、做單一陽離子樹脂,年產能不足千噸。”周家付表示,2004年企業入駐開發區,20畝土地成為首次“扎根”的起點。
2014年,在固鎮縣“筑巢引鳳”的推動下,三星樹脂啟動跨越式擴建。從20畝到230畝的生產場地,從手工生產到智能化車間,企業擁有陽樹脂、陰樹脂、特種樹脂、拋光樹脂、硫酸鎂等6條生產線,所有產品及技術均為自主研發,先后獲得專利20項,產品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環保、冶金、家用全屋凈水等行業,市場覆蓋國內各省市并遠銷歐美、中東、非洲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從蚌埠過淮河向北行駛,可以一覽固鎮經濟開發區內的甬蚌產業合作園區、臺灣工業園、食品產業園、化工產業園。從南至北,場景不同、產業不同,但一路都能感受到這座年輕縣城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后呈現的發展新活力。
“近年來,開發區重點發展精細化工、農副產品加工、裝備制造三大主導產業,其中生物基材料產業基地先后獲批省級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基地)、第九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擁有維生素、聚乳酸兩大世界級產業鏈。”固鎮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朱元慶介紹。截至目前,開發區已入駐企業300余家,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6家、高新技術企業71家,省市級“專精特新”企業30家,外資企業47家。
成立于2002年3月的固鎮經濟開發區是該縣經濟建設的主陣地、主戰場、主引擎。2024年,開發區共落戶億元以上項目40個,協議總投資131.58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3個,總投資58億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9億元,同比增長12%;入庫稅收5.96億元。固鎮縣生物基特色產業集群(基地)完成產值70.17億元,同比增長14.95%。
農業嬗變:從“靠天吃飯”到“藏糧于技”
仲夏時節,放眼固鎮大地,豐收的喜悅在120多萬畝希望的田野間流淌。
建縣以來,固鎮縣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加快從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邁進。全縣農業總產值由1965年的3595萬元增長至143.64億元。
“國家商品糧大縣”“全省油料第一大縣”“全省畜牧十強縣”……一塊塊金字招牌,訴說著固鎮這片土地的富饒。
從人工彎腰到機械馳騁,從背負式收割機到如今的智能農機,固鎮縣天澤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高坡用“天翻地覆”形容家鄉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風吹麥浪遍地金,在他的田里,一臺搭載了北斗衛星系統的智慧化聯合收割機正在進行收割作業,機器可以自動收集多項收割信息,并能實時監控作業質量,確保小麥精準收獲。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農業強國需要農機裝備支撐。1965年剛建縣時,固鎮縣農機總動力僅為5650千瓦,大中型農用拖拉機為42臺,農用汽車2輛,全縣沒有一臺小型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
“我10歲的時候家里買了第一臺收割機,那時候購置收割機的錢,夠在老家蓋座房子嘞!”35歲的高坡是種地的“老把式”,如今他成了固鎮縣石湖鄉的農機服務經紀人。在合作社機庫,60多臺小麥收割機、玉米收割機整齊排列。“現在的新機器每小時可收割12畝到15畝小麥,效率是父輩時代背負式收割機的3倍以上。以前割麥每畝拋撒10多斤,現在不到1斤。”高坡指著電控精量播種機介紹,今年新購的16臺播種機,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實現“下種誤差不超過2厘米”。
高坡的奮斗軌跡,正是固鎮縣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一個縮影。到2024年底,固鎮縣農機總動力達151.08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5315臺,谷物聯合收割機3389臺,玉米聯合收割機1322臺,花生收獲機1797臺。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7.86%。
固鎮縣先后榮獲“安徽省農業機械化十強縣”、農業農村部“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稱號、安徽省2023年度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落實績效考核優秀單位、安徽省2023年度“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推廣工作”優秀單位等稱號。
站在一個甲子輪回的新起點,固鎮正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未來,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乘風破浪。新一代固鎮人,將繼續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在這片承載著古老文明與青春活力的土地上,續寫更多“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奮斗故事,奔向更加璀璨的下一個六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