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盤活利用閑置資產助力文化“三業”快速發展
近年來,淮南市堅持向“新”而行、以“質”致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全力做好閑置資產盤活利用“大文章”,助力淮南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文旅行業加速發展。2024年,全市規上文化企業達78家,同比增長16.4%;累計營業收入24億元,同比增長9.3%。今年上半年,累計接待游客超430.7萬人次、旅游收入達23.0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4%、18.6%。
工業遺存+城市更新:讓“閑置家底”喚醒城市記憶
淮南作為因煤而興的工礦城市,面對傳統工業衰退、工礦廠區閑置、城市空間功能弱化等共性問題,積極探索“保護中活化、活化中融合、融合中新生”特色路徑,努力將工業遺產從“沉默的記憶”轉化為“發展的動能”,打造淮南獨有的城市IP。頂層設計筑根基。淮南市印發《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的行動方案》《關于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等指導性文件,對盤活城鄉閑置公共用房的范圍、方式和運營管理等作出明確要求。制定《淮南市城市更新辦法(試行)》,鼓勵市場主體參與工業遺產城市更新項目。出臺《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解決工業企業歷史遺留問題有關意見》,建立工業企業歷史遺留問題項目處置清單,形成統一領導、分工明確、同向發力的工作格局。重點項目展活力。堅持修舊如舊,圍繞“工礦城市記憶體驗”主題,實施九龍崗歷史文化街區項目,打造煤礦文化、城建文化、鐵路文化、市井生活記憶4大板塊,植入歷史展示、博物研學、休閑服務等新場景新業態。堅持“微提升+輕改造”,對“百年煤礦大井架”克虜伯井架及其周邊老建筑實施美化亮化綠化工程,打造夜景光影秀,建設煤炭主題咖啡屋、標準化停車場等旅游配套設施,形成“賽博城市+溫馨服務”文旅新體驗。同時,整合盤活老城區原淮河老街閑置資產,打造淮河老街1952主題街區,建設渡口茶館,老城煥發新活力。搶抓流量促出圈。緊抓《六姊妹》央視熱播和“春申號”長三角旅游專列開通契機,推出“跟著《六姊妹》游淮南”旅游線路,到九龍崗歷史文化街區的游客呈現“井噴式”增長,累計接待量超過150萬人次,成為近悅遠來的“影視+文旅”熱門打卡地,為同類城市實現由“工業銹帶”向“文旅秀帶”轉型提供樣本。
生態修復+綠色宜居:讓“城市傷疤”變身市民新寵
近年來,淮南市積極實施采煤沉陷區盤活利用工程,著力打造春申湖公園、大通濕地公園等重點項目,昔日“礦區廢地”變身為今朝“城市綠肺”。生態修復優先。將采煤沉陷區治理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按照“宜水則水、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游則游、宜產則產”思路,對沉陷核心區及周邊影響區進行生態修復,盤活建設用地5300余畝、恢復耕地4200余畝,種植喬木4萬余棵、灌木22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60%以上。搭建多層臺地水質凈化系統和湖區水下森林系統,種植沉水組合綠植8000余平方米、水下森林3.5萬平方米,水質達到景觀用水標準。綜合治理與專項整治并重。將沉陷區與周邊生活片區同步改造,集中做好“留改拆建”:將謝一礦等廢棄舊址改建為淮南職業技術學院春申湖校區,留住城市印象;對周邊9個老舊小區實施綜合改造,為5600余戶群眾改出舒心環境;分片拆除城中村4個、危舊房屋1740余間,整治散亂污企業50余家,拆出發展空間;環春申湖建設集文旅、康養、科教、居住為一體的生態宜居區,同步實施路網聯通工程,讓春申湖成為城市多功能綜合體。產業導入賦能區域發展。堅持產教融合、以產促城,實施水面光伏項目2200余畝,布局鐵基新材料產業基地、綠色食品產業園,建設淮南國際物流港,開通鐵海聯運班列,建設“公園十景”,與淮南武王墩遺址博物館遙相呼應。如今,“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綠色生態宜居圈正加速構建,環春申湖“森呼吸”已成為淮南市民休閑娛樂健身的首選體驗。
非遺活化+研學體驗:讓“科技賦能”驚艷文旅地標
淮南地理位置優越,文化底蘊深厚,“屏舜耕而銜兩山,襟淮水而帶三湖”,擁有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72項(國家級4項、省級22項、市級46項),彰顯“楚風漢韻、山水之城”的獨特魅力。近年來,淮南積極探索“閑置資產改造+現代科技展示”文旅發展新模式,將非遺活化與研學旅游有機結合,著力打造地域文旅新地標。節氣文化“火起來”。將原壽縣博物館及周邊附屬建筑改造升級為“二十四節氣館”,引進光影巨幕、CG特效、裸眼3D大屏等現代聲、光、電技術,推出全域劇場、飛行影院等沉浸式體驗項目,直觀呈現安豐塘治水、淝水之戰等著名歷史場景,生動再現立春戴春花、清明蕩秋千、五月五賽龍舟、冬至數九消寒等節氣民俗活動。自今年開館以來,累計接待游客量超13萬人次,接待各類研學游客5000人次,營業收入超300萬元。楚漢文化“熱起來”。將八公山風景區內原九三二二軍工廠閑置廠房改建為淮南子文化館,運用數字技術,展示“劉安與八公山故事線”與“《淮南子》文化線”兩條旅游主線。今年五一期間,日均客流量超過5000人次,同比增長30.54%。依托壽縣“三步兩橋”文旅街區,謀劃打造《遇見春申君》大型實景演藝項目,通過科技手段呈現“燈火闌珊”“楚國編鐘舞”“奇幻天幕”等歷史場景。特色文創“活起來”。將原市政府機關食堂改建為區文創館、城市書房,集中展示壽州窯、燈彩藝術、紫金石線刻、剪紙等400多件非遺作品,聯合淮南師范學院打造非遺文創展示區,舉辦讀書會、書法展示、文化講座、非遺體驗等文化活動,實現城市書房24小時智慧功能全覆蓋,讓城市書香和非遺文化觸手可得。
特色產業+文旅融合:讓“一村一品”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淮南市堅持“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盤活閑置資產大力發展特色民宿、智慧農業、網紅旅游等特色產業,因地制宜打造鄉村振興“淮南樣板”。小山村煥發新活力。搶抓農村閑置宅基地和住宅盤活利用省級試點契機,對八公山區妙山村閑置農房、土地進行摸底造冊,爭取民宿業扶持政策和鄉村產業振興獎補資金,由鎮村合資成立淮南市書茶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建成3500平方米特色民宿,打造全省唯一一家村莊內實現吃住學一站式服務的干部培訓基地,累計接待研學、療養、團建等200余批次、5000余人次,實現營業收入80余萬元。妙山民宿入選全省首批“皖美銀牌民宿”。舊農莊衍生新產能。引進長三角先進技術,由淮南市毛集實驗區城市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與江蘇綠港現代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收購原毛集綠吧生態園,打造智慧農業科技產業園,園區農業生產及團建、生態餐廳、露營、休閑垂釣、萌寵樂園等文旅功能持續激發,實現營業收入超588萬元。老水塘變身新舞臺。盤活利用大通區九龍崗鎮王樓村原礦山廢棄湖泊,打造“和美王樓”文旅項目,建成600平方米親水平臺、環湖棧道和花海景觀,規劃50畝環湖景觀帶,加速推動太空艙、觀湖民宿等核心業態落地,引入村野咖啡、直升機打卡與飛行體驗、墻繪藝術、湖邊沙灘等新興特色項目。“淮南小洱海”主題在2025年抖音POI熱度超16萬,相關話題累計播放量達1500萬次,小紅書瀏覽量突破32萬次,累計接待游客20萬人次,單日最高接待游客2000人次。2024年,王樓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122.5萬元,全村25名旅游從業者人均年收入超3萬元,帶動200余名村民實現“離土不離鄉”就地就業,王樓村已新晉為鄉村旅游網紅打卡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