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安徽時指出,要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發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六安市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依托紅綠資源稟賦,加快推進繁榮興盛的文化強市和高品質旅游強市建設,全域旅游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成功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2個、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3個,數量及覆蓋率均居全省第一。
堅持科學謀劃,優化全域旅游發展布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對的,要堅持走下去。”六安市立足紅色資源、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等獨特優勢,扎實做好“文旅+百業”“百業+文旅”大文章,創新打造文商旅、文交旅、文氣旅等多元融合的消費新場景,全力構建“全域、全季、全業”的旅游發展大格局。在規劃引領上,強化頂層設計。立足空間、產業、資源等比較優勢,確定打造六安版的“三地一區”戰略發展定位,提出發展全域旅游、打造全國知名紅綠交融文旅康養基地、建設文旅強市的發展目標。精心編制文旅強市建設規劃,科學布局全域旅游,實現大別山、江淮分水嶺、主城區、淮河水鄉四大文化旅游片區板塊聯動,四季文旅產品花樣上新,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初步呈現。在路徑探索上,秉持系統思維。出臺交旅、水旅、農旅、體旅等十大融合發展實施意見,具象化全域旅游發展路徑,將六安的山水風光、璀璨文化、動人故事轉化為獨具特色、極具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精品與文旅產品。堅持“一盤棋”思想和“點線面”發展思路,通過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全域統籌等方式,推動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門票經濟向綜合經濟、文旅流量向發展增量轉變,成功以“全域旅游”帶動“全域美麗”,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在主體推動上,激發多元活力。統籌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在全省率先編制“文旅融合產業體系業態供給發展指引”,引導企業轉型升級,持續推動業態融合、產品迭代、場景煥新。大別山國家風景道(霍山段)入選第二批全國交旅融合發展示范案例,萬佛湖精品航線入選全國水路旅游客運精品航線典型案例。打造林水寨、淮畔荷鄉等一批農旅共生型景區,獲評省級研學旅游示范基地9家、避暑休閑旅游目的地2家、休閑旅游精品示范村8個。
立足創新驅動,豐富全域旅游產品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六安市堅持創新思維,通過整合紅色文化資源、自然景觀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打造“紅綠交融”的旅游產品體系。強化紅綠融合與創新表達。以“花開六安、避暑六安、豐收六安、童話六安”為主題,推出四季文旅名片,打破文旅“一季熱”桎梏。推動“紅色鑄魂、綠色康養”雙向賦能模式,2024年旅游人次和收入同比分別增長21%和29%,實現精神傳承與生態價值的雙重變現。開發出茶研學、茶俗體驗等茶旅融合產品,推出皖西黃大茶和全國知名奶茶品牌“霸王茶姬”聯名產品“晴山棲谷”,上市僅兩天全國銷量逾300萬杯。強化傳承根基與創新動能。深入挖掘和運用好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功能和旅游價值,提升“研學大別山,行走的思政課”品牌影響力,培育研學旅游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推進研學旅游全域化、品牌化、市場化發展。舉辦“紅漫大別山——上海、六安紅色文化文物展”,“山河安瀾——淠史杭灌區主題展”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舉辦皋陶祭典、大別山風景道上的非遺之旅等非遺主題活動80余場,讓越來越多的非遺成為可消費的文創產品、可體驗的生活方式、可展演的文化景觀、可共鳴的價值認同。強化科技賦能與創新轉型。運用AR、VR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項目,推動文旅產業數字化轉型,引導文旅企業利用新技術,創新文旅產品與服務模式,激發文旅消費新活力。開發800公里大別山風景道智慧導覽系統,短視頻營銷獲得全網25億點擊量。舉辦“數字木蘭”民宿管家培訓,通過“六安文旅”公共服務平臺精準推送產品,開展文旅消費大數據分析,打造“指尖上的文旅經濟”。
攻堅項目建設,發展全域旅游產業支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旅游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六安市緊緊圍繞“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目標,堅持“產業為先、項目為王”理念,堅定培育大企業,加快建設大項目,做好提升大文章,著力構建支柱產業“四梁八柱”。實施靶向引資。精心編制文旅產業招商項目冊,圍繞冰雪運動、低空飛行、溫泉康養、特色民宿等新業態、新模式,針對性引進文旅行業頭部企業參與文旅項目開發運營,不斷豐富文旅業態,提升運營管理質效,持續推進文旅項目“雙招雙引”與文旅產業“提檔升級”融合并進。2024年,全市納入省“雙招雙引”文旅平臺項目167個,金額達257.39億元,為文旅產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激發市場潛能。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不斷增強文化產品的表現力、傳播力和感染力,提升旅游產品的體驗性、舒適性和便捷性。霍山大峽谷漂流等9個漂流項目夏季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綜合營業收入達1.61億元;大別山滑雪旅游度假區、金寨蓮花山滑雪場冬季接待游客18萬人次,收入達6500萬元,六安文化旅游業正在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支柱產業方向加速邁進。構筑營商高地。強化運營前置論和優化營商生態,以柔性服務激活市場投資活力。會同中國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出“惠如愿·農文旅貸”等信貸產品,搭建政銀企合作平臺,為24家文旅企業融資1.9億元。深化“放管服”改革,拓展“四電”應用、遠程導辦、全程幫辦等應用場景,服務旅行社36家、導游361人。推進使用保險繳納旅游服務質量保證金試點工作,為企業釋放流動資金1075萬元,惠及旅行社84家。
圍繞需求導向,完善全域旅游配套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高水平旅游業,要抓硬件,更要抓軟件,特別要提高服務質量、推進精細化管理,以優質服務贏得旅客的笑臉和稱贊,贏得持久的人氣和效益。”六安市以游客需求為基礎,構建全周期、全場景、全要素的旅游服務體系,推動服務從“標準化供給”向“品質化體驗”躍遷,不斷增強游客滿意度與居民幸福感。提升文旅服務水平。開展“極致服務看六安”旅游安全服務體系化提升行動,推行“首席安全官+首席推薦官+首席志愿者”三崗聯動機制。組建以攝影家、作家、記者、旅游達人和“網紅大咖”為成員的六安文旅推廣大使團,金寨推出“何以六安”“尋找六安的N種打開方式”等文旅推介活動上百場。構建旅游警務“景中有警、警隨景動”模式,將安全服務從“底線保障”升華為“核心競爭力”。升級基礎配套設施。高標準規劃建設分級旅游集散中心,增設公交車、觀光巴士、旅游專線和停車場,構建大、小交通無縫對接的旅游集散體系。實施交通網景融合工程,構建“1+N”大別山國家風景道體系,累計新改建旅游驛站56個、特色觀景臺137處、停車位5.2萬個、旅游廁所625座,41個景區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中國·紅嶺公路、大別山國家風景道入選全國交旅融合典型案例。優化智慧文旅服務。建設數字化導視系統工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對景區進行可視化管理、業務流程優化和智能化運營,實現景區全面高效管理。建立極端天氣智能熔斷機制,持續完善文旅、氣象、應急、通信等部門聯合應對極端災害性天氣和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機制。構建“平安游”韌性安全網絡,圍繞文化、旅游、廣電、文物等領域內12種業態,以“游客思維、主客共享”的視角,編制“一套指南、一本手冊、一份清單”,內容覆蓋安全生產等方面管理制度規范110余項,確保緊急狀態下政企聯動、部門協作和現場處置有力有效。
(作者為六安市文旅局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