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穩定有序。近年來,南陵縣探索推行以“鄰里互助興和諧、發展互助興產業、鄉風互助興文明”為主要內容的“黨建引領、睦鄰互助”鄉村善治模式,有效激活農村治理主體力量,推動實現鄉村鄰里互助、抱團發展、和諧善治。
堅持鄰里互助興和諧,“和合文化”推進“融合共治”。積極發揮農村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創新推行黨員“睦鄰長制”,把“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融入鄉村治理。針對農村熟人社會的特點,按照“就近、就便、就熟”的原則,將每個村居住相鄰的10戶左右村民劃為一“鄰里”,重點從本村老黨員、無職黨員、退役軍人黨員、預備黨員等先進分子中推選產生1名黨員“睦鄰長”,與“鄰里”農戶結對聯系,將工作職責、服務承諾、聯系方式在自家門前“三公開”,建立黨員“睦鄰長”“六必訪、五必記”職責清單,明確“問題發現—報告—分辦—處置—反饋”流程步驟。對黨員“睦鄰長”無法單獨解決的問題,由包片村干部牽頭召集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利益相關方等,召開“板凳議事會”,把問題擺到桌面上民主協商、限時辦結。今年以來,全縣通過黨員“睦鄰長”自辦領辦、“板凳議事會”協商督辦等方式,累計解決群眾訴求、調解鄰里糾紛1.1萬件(起),基本實現“家庭瑣事不出戶、鄰里糾紛不出組、關鍵小事不出村”。
新宅梁中心村村民梁三子和梁德培本為對門鄰居,以往因地基之爭就心存芥蒂。村里道路拓寬時,隨著巷道中間圍墻被拆除,梁三子家的院墻直角正巧沖著梁德培家大門,民俗禁忌又引發了新的矛盾,兩家各不相讓,一度吵得不可開交。黨員“睦鄰長”梁小喜發現矛盾后,在多次上門勸說無果的情況下,及時上報包片村干部。村黨委迅速召集在村里有一定威望的老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在鄉村會客廳召開“板凳議事會”說事評理。老黨員梁地江與梁強發靈光一現提出:“不如轉彎抹角,把墻體直角改圓角,既方便通行又實用美觀!”方案一出,兩戶欣然接受,一場鄰里糾紛就此化解。如今,梁三子家的院墻轉角處已經成了村里的“網紅打卡點”,村民們親切地稱為“睦轉角”。今年3月,一位浙江游客在南陵鄉村踏青時,偶然經過新宅梁村,得知這段故事后,在圓角墻上題詩一首:一堵心墻橫俗忌,檐角如刀暗裂窗。幸有春風度閭巷,能將鐵壁化春江。弧光暗合中和道,月影新添半面龐。從此門前車轍印,長隨曲水繞家邦。
堅持發展互助興產業,“抱團發展”推進“強村富民”。堅持走黨建引領農業合作化的道路,樹牢互助合作、共同富裕的價值取向,運用經濟手段和利益聯結,重建集體與群眾的經濟利益共同體,通過“合”來調動村集體、村民和社會資本經營主體生產積極性與主動性。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前提下,由村黨組織代表村集體領辦合作社,村黨組織書記依法擔任合作社主要負責人,村“兩委”班子成員與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成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按照“村民合作互助、村企聯合經營”思路,以黨員“睦鄰長”為“紐帶”,鼓勵發動黨員、村組干部以及鄉賢人才等帶頭參加合作社,在產業發展、項目實施等工作中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幫著群眾富,示范帶動村民從一家一戶“單打獨斗”轉變為“抱團發展”。
許鎮鎮黨委依托鄰近省級濕地公園奎潭湖的資源稟賦,融合周邊8個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成立全縣首個鎮級聯合社——“奎之韻”生態農業旅游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以“多村入股、聯合開發”的模式,發展經營以游船為主的休閑鄉村旅游業,黨員“睦鄰長”動員組內農戶簽訂合作協議,采取土地置換、股權贈予等方式,鼓勵吸收監測戶和老弱病殘群眾優先入社,抱團成立“奎湖漁家樂”民宿聯盟,吸引周邊游客在節假日游覽、休閑時住宿。合作社收益除提取20%公積金用于自身發展、10%作為管理人員獎金外,剩余全部按股權返還村集體和群眾,實現各方共享收益。以許鎮鎮為縮影,蕪湖市已組建村級合作社143個、鎮級聯合社13個、區級聯合社2個,吸納村民入社2.68萬戶,開發就業崗位1.1萬多個,平均每個合作社為村集體增收5.6萬元,社員戶均增收1500多元。
堅持鄉風互助興文明,“明禮崇德”推進“鄉風文明”。以“公德積分”激勵約束機制為抓手,大力倡樹“禮讓為先、以和為貴”的文明鄉風。村“兩委”結合村規民約實際,圍繞引導村民遵紀守法、家庭和諧、鄰里和睦、致富帶富、誠實守信、熱心公益等內容,制定本村“公德積分”正負面清單,對村民道德行為進行量化賦分。黨員“睦鄰長”通過農戶自評、鄰里互評、村級聯審等流程,對結對聯系的農戶得分情況逐戶進行審議公示。村“兩委”定期將“公德積分”評定情況公開,作為發展黨員、推選村干部、評先評優和惠農政策傾斜的重要依據。經常性召開“公德積分”兌換大會,相應積分可兌換日常生活用品,舉辦“誠信人”“文明戶”“好媳婦”等“最美”系列評選活動,調動村民守道德、講文明、樹新風的積極性。
“和梁巷”是新宅梁288名村民出行的“咽喉要道”,2022年底拓寬巷道的方案剛提出,就遭遇了“攔路虎”——原來的路基太窄,沿途5戶村民需讓出宅基地才能拓寬路面?!白约业亟鐟{啥讓?”“別人沒同意,憑啥我先讓?”盡管村民期待修路,但一談到“讓地界”,卻紛紛打起退堂鼓。面對工作困局,村黨委連夜召開會議,成立“矛盾調處理事會”。理事會成員3人一組,帶著設計效果圖和“公德積分”清單,挨家挨戶算“眼前一寸地”與“長遠百步路”的得失賬,講“一家讓一步,全村暢一路”的情理賬。黨員“睦鄰長”梁強發引用六尺巷典故對村民反復進行勸說,“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在講政策、講鄉情的道德感召下,5戶村民主動“拆屋讓路”,自覺拆除占道雜物間,退讓2米宅基地。村里也給予每戶增加5個“公德積分”的獎勵,其中2戶優先獲得了20萬元小額貼息貸款。如今,“和梁巷”從1米不到的泥巴路改造成3米多寬的柏油路,孩童踩著滑板車玩耍嬉鬧,老人們圍坐在花圃旁閑話家常,成為新宅梁以和為貴的“和美地標”。村黨委書記宋敏指著榮獲的“市級文明村鎮”牌匾說:“黨組織把方向,黨員作表率,群眾共參與,這就是新宅梁的和合之道?!?/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