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供休息的床鋪,有清爽干凈的淋浴間,還有免費的綠豆湯解暑……炎炎夏日,在合肥的多個高速服務區里,出現了一個這樣的舒適區域,被司機們親切稱為“司機之家”。
從“司機之家”看城市溫暖之舉,我們能看到更多為民服務“微創新”的“美好風景”:合肥131個地鐵站點設置便民納涼區;非機動車優先15秒錯時通行;全市公廁實現導航“一鍵可查”;為環衛工人、快遞小哥、外賣騎手量身定制“清涼驛站”;為菜農開辟“扁擔公交”……
“微創新”的可貴之處,在于其摒棄了“大而化之”的思維,敏銳捕捉并聚焦那些群眾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
民生問題,看似瑣碎細微,實則關乎百姓福祉、社會安定。一個時期以來,不少地方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仍存在“小事嫌小不愿干、大事畏難干不了”的思維慣性。前段時間,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以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四大原則破解民生難題,明確了既要在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等制度建設上增強公平性、提高均衡性,也要聚焦上好學、看好病、提供“一老一小”普惠服務和多樣化社會服務等方面,有針對性制定政策舉措。
民生無小事,“小事大辦”方顯治理真章。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宏大篇章,往往需要從承載著群眾最直接、最現實期盼的“微”處起筆,蘊藏在對“關鍵小事”的敏銳洞察與務實求解之中。這就要求服務管理部門不僅具備“見微知著”的洞察力,更要有“抓鐵有痕”的執行力。
小事不小看,小事要實辦——“微創新”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讓“司機之家”承載家的暖意,讓市民出行之路更順暢省時,讓群眾處處感受到清涼之意,讓菜農進城體驗到“人性化”關懷。每一件“小事”背后,都是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小事,說到底都是事關千家萬戶的大事。一座城市的溫度往往就體現在一杯水的及時、一張椅的舒適、一句問候的真誠等點點滴滴的細微處。
為民辦實事,不僅貴在高效,更貴在精準觸達。只有多一些細心、細致、細膩,多一些因地制宜、下沉調研、“量身定制”,面對面、實打實、心貼心,從家長里短中聽訴求、于柴米油鹽里察民情,不斷涵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情懷、“但愿蒼生俱飽暖”的擔當,才能夠將百姓“望眼欲穿”的盼望轉換為“民呼我應”的生動場景。
在乎民心,才能換得民“信”。民生是“國之大者”,一頭連著黨和政府,一頭連著萬千群眾。各級服務管理部門要時刻牢記把群眾“關鍵小事”當作“頭等大事”,多一些沾露珠、帶泥土、冒熱氣的“微創新”,積極回應群眾關心關注關切的“衣食住行”“業教保醫”等熱點問題,努力將群眾“小百分比”的急難愁盼辦到“百分之百”,讓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