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如練,串起錦繡山河;淮河似帶,滋養沃野萬里;巢湖若眸,映照著時代新篇。這片被山水深情相擁的土地,既承載著“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歷史回響,又激蕩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強音。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曾駐足安徽,目光掠過奔騰的長江、浩渺的巢湖,殷殷囑托言猶在耳:“要增強愛護長江、保護長江的意識”,“八百里巢湖要用好,更要保護好、治理好”。聲聲囑托指引著安徽生態保護的新征程。
五年來,安徽懷揣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對使命的擔當之勇,以鐵腕治污的決心、系統修復的智慧,在長江岸線繪就“碧水東流”的新畫卷,在淮河之畔書寫“人退水進”的傳奇,在巢湖之濱奏響“生態重生”的樂章……一場關乎山水、關乎民生、關乎未來的綠色革命,正讓江淮大地煥發新顏。
長江:從濫捕濫撈到碧水東流
長江安徽段曾因過度捕撈、污染排放,一度陷入“魚越捕越少、水越變越渾”的困境。馬鞍山市薛家洼的變遷,正是這場生態轉折的生動縮影——這里曾是長江岸邊“臟亂差”的代表,碼頭林立、污水橫流,200多家非法企業扎堆,江灘上隨處可見垃圾,周邊居民常年門窗緊閉以躲避異味。2020年起,安徽打響薛家洼生態修復戰,拆除全部非法碼頭和企業,清運垃圾15萬立方米,補種綠植1.2萬株,建成1.8公里生態廊道。通過生態修復與景觀提升,薛家洼成為全國首個由工業岸線轉型的國家級濕地公園,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昔日“生態瘡疤”華麗轉身變為“城市生態客廳”。
這樣的轉變并非個例。近年來,安徽省為退捕漁民鋪設了一條從水上漂泊到岸上安居的轉型之路。截至2024年9月底,實現有就業意愿及勞動能力的18852名退捕漁民全部轉產就業。與此同時,沿江1200余家高污染企業被關停或搬遷,89座城鎮污水處理廠建成投用,150公里長江岸線完成生態修復。
轉變源于安徽對長江的系統性生態保護。為進一步消除長江污染隱患,近年來,安徽全面排查整治長江入河排污口,已完成溯源分類,實施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段線”分級管控措施,嚴守污染物入江“三道防線”。同時,安徽對長江干流4558個排污口進行全覆蓋排查、監測和溯源,確定691個排污口,對其中97家工業企業排污口安裝聯網自動監控設備,基本實現長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水質監測監控。
如今的長江安徽段,已交出一份亮眼的“生態答卷”:2024年,安徽長江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3.8%,較2016年提高15.5個百分點,長江干流安徽段出境水質穩定在Ⅱ類優質水平。長江(安徽段)土著魚類物種數已達到78種,比實施禁漁前增長47%,江豚種群數量達279頭,比實施禁漁前增長7.3%。
從“靠江吃江”到“護江養江”,長江不僅恢復了“碧水東流”的本色,更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范本。
淮河:從人水爭地到人退水進
素有“十年九澇”之稱的淮河安徽段曾是防汛的“心腹大患”,在“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的循環中,人水爭地的矛盾尤為尖銳。淮河中游的部分蓄洪區,過去30年累計蓄洪多次,當地百姓常在“筑堤擋水”與“水毀家園”間反復掙扎——洪水一退,便急著把莊稼種到堤壩邊,可下次洪水來襲,幼苗往往全被淹沒,一年的辛勞付諸東流。
轉折始于一場“讓水退一步”的生態革命。安徽以蒙洼蓄洪區為試點,率先實施“退耕還濕”:1.2萬畝農田、魚塘退出蓄洪通道,種上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建成3處濕地保護區。如今的蒙洼,每年吸引白鷺、灰鶴等200余種候鳥前來越冬,昔日的“抗洪前線”成了“鳥類天堂”。
這一理念在全省淮河沿線推廣:近年來,安徽對淮河干流及13個主要支流河湖展開全面排查,為1401個入河排污口建立“一口一檔”;修建防洪堤岸2300公里,配套建設200余處生態緩沖帶;建立“蓄泄兼籌”的防洪體系,讓淮河有了喘息空間。數據顯示,如今王家壩段行洪能力提升10%以上,洪洼地區防洪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除澇能力提高到5年一遇。“人退一步,水進一尺”的智慧,正讓淮河從“水患之源”逐步回歸“生態廊道”的本真。
如今,在淮河之濱,不時能看到岸綠灣美、鷗鳥翔集的景象,曾經“十年九澇”的洼地,已變身“魚米之鄉”。得水而興,淮河之變映襯在一座座枕水而居,因地制宜的水美鄉村內,淮河全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正描畫出一幅幅水暢安瀾、水殷民富、水景至美的畫卷……
巢湖:從“生態創傷”到城市名片
“夏天湖面飄綠藻,風吹滿街腥臭味,誰愿意靠近?”這是合肥市民對幾年前巢湖的記憶。作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曾因城市擴張、污水直排,水質一度跌至劣Ⅴ類,藍藻水華連年暴發,成了合肥的“生態痛點”。
一場“治湖先治河”的攻堅戰打響。近年來,合肥投入390億元,在巢湖周邊筑起“生態屏障”:十八聯圩濕地便是典型——這片曾被農田、養殖場占據的區域,如今建成2.3萬畝濕地,通過水生植物吸附、微生物降解,每天能凈化南淝河入湖污水40萬立方米,每年減少入湖污染物超1000噸。
技術創新讓治藻更精準:7座藍藻處理站全年待命,采用“磁分離”“膜過濾”等技術,2024年,巢湖藍藻水華發生次數同比減少21次,最大發生面積和累計發生面積,同比分別下降18.4%和50.3%,為近十年最低指標。
今年上半年,巢湖水質穩定改善至Ⅲ類,“巢湖夜月”美景重現,更成了合肥對外展示的“生態名片”。這場蛻變再次印證:守護好一湖碧水,就是為城市留住最珍貴的底色。
“兩山”轉化:讓生態優勢變發展動能
守護綠水青山,更要讓其成為“幸福靠山”。安徽探索的“兩山”轉化路徑,正讓生態優勢實實在在變成民生福祉,走出一條“護生態”與“富百姓”雙贏的道路。
在歙縣,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打破了“守著清水受窮”的困局。通過滬皖跨省補償,9.9億元資金投入森林撫育、污水處理,讓新安江水質常年保持Ⅱ類標準。生態好了,有機茶、冷水魚成了“香餑餑”,不少當地漁民轉行吃上了“旅游飯”。如今,歙縣新安江沿線10個鄉鎮,年接待游客716.6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77.68億元。
在潛山,天柱山的“綠”正融入產業之“鏈”。源潭鎮曾因生產毛刷污染環境,如今建成綠色產業園,通過環保技術改造,毛刷產品遠銷歐美,2024年產值達138億元,既保住了天柱山的青山,又讓3萬多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為打破生態價值實現的體制機制障礙,安徽在生態補償、生態產品市場交易、綠色金融等領域先行先試,創新建立一系列制度機制,為“兩山”轉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旌德縣的創新更具突破性——成立“兩山合作社”,將20萬畝林地納入碳匯交易,讓沉睡的山林資產“活”起來,首單交易就為林農帶來200萬元分紅,百姓端起生態“金飯碗”,“種樹護林能掙錢”成了村民的新共識。
合肥則首創“林業碳票+零碳快遞”模式,將林業碳匯與快遞行業綠色發展相結合。消費者通過參與綠色寄遞行為,可獲得相應的碳減排量積分,用于兌換碳票或綠色權益,推動公眾在日常生活中參與生態保護,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活動的良性互動,為城市綠色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從新安江的“清水換金”,到天柱山的“生態+產業”,再到旌德的“碳匯變現”,安徽用實踐再次證明: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有機統一、相輔相成,制度創新激活生態價值,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讓百姓在守護自然中收獲穩穩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