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之畔,千帆競發;鋼城大地,奮楫前行。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馬鞍山后,這座長江之濱的工業城市始終牢記囑托,以“往前趕”的奮進姿態,不斷交出亮眼成績:2021—2024年,全市GDP年均增長6.2%,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0.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終穩居全省首位;2025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長6.3%,增速躍居全省第三位。
數據穩中有進、發展質效提升,這背后,正是馬鞍山全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的生動實踐。
雙輪驅動,新舊動能齊迸發
位于馬鞍山經開區的漢馬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漢馬科技”)發動機生產車間內,通過全自動生產線有序裝配,一臺臺藍色的醇氫系列發動機在這里產出,它們將被裝配到同樣由漢馬科技生產的醇氫電動新能源重卡上。一輛新能源重卡從核心部件到整車的誕生,在此落地成真。
“公司可以完成從發動機生產到整車制造的全鏈條生產。”公司副總經理呂林介紹,漢馬科技的現代化整車綠色工廠和發動機智能工廠,可實現年生產10萬臺整車和5萬臺發動機的目標。
漢馬科技是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七家“鏈主”企業中唯一專注于商用車的企業。近年來,該公司確立了“醇氫+電動”的技術發展路線,不斷迭代的新技術、新產品持續激發新動能,拉動企業在新賽道上不斷跑出“加速度”。今年1—6月,漢馬科技新能源汽車產量、銷量同比增長126.83%、130.46%,市場占有率穩居全國前列;整車出口同比增長149%,延續“井噴式”增長態勢。
緊盯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等產業,馬鞍山經開區全力以赴推進產業培育,目前已集聚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四上”企業95家,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85.91億元。
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步伐不停,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亦馬不停蹄,二者同頻發力,為城市發展注入強勁的雙重動能。
自總書記考察中國寶武馬鋼集團并寄予發展厚望后,寶武馬鋼集團始終將傳統產業升級作為使命擔當:2023年馬鋼獲評全省唯一國家級“數字領航企業”,2024年馬鋼交材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2025年3月,推出寶武集團內首個基于DeepSeek大語言模型開發的“AI+設備診斷系統”,在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制造領域邁出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一步。
以馬鋼為引領,馬鞍山大力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覆蓋率達86%,2024年中小企業數字轉型綜合測評居全省第一,成功入選全國第三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
一江兩岸,碧水青山展新顏
江水悠悠輕拍堤岸,江風徐徐沁人心脾。驕陽似火,和縣浮沙圩濕地公園內,格桑花在江畔肆意綻放,江船鳴著汽笛從遠處緩緩駛過,暑氣也隨著江景的鋪展而悄然褪去。
可幾年前的浮沙圩,卻是一番“濱江不見江、臨水不親水”的糟糕景象。“每當造船噴漆時,江面就會浮起一層紅漆,氣味刺鼻,污染嚴重,群眾深受其害。”回憶往昔,見證浮沙圩變遷的市民常興勝很是感慨。不止如此,綿延23公里的長江西岸和縣段,曾有大大小小20多家非法碼頭盤踞江岸,固體廢棄物到處堆積,附近百姓苦不堪言。
為了守護長江西岸生態,和縣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整治:2017年11月,21家非法無證碼頭被依法拆除;2018年下半年,拆除4家船廠、200多家畜禽養殖場,查封取締22家“散亂污”企業。通過整治砂場、拆除非法碼頭、清理堆場等一系列組合拳,長江西岸和縣段的面貌徹底改觀。
雖然環境變整潔了,但23公里的岸線卻顯得荒涼冷清。2021年3月,和縣針對性出臺《長江西岸(和縣段)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總體規劃》,通過推進長江西岸和縣段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工程,為冷清岸線“增綠添彩”。
按照規劃,和縣先后建成浮沙圩濕地公園、零點公園與和州之心三大濕地公園。“蒹葭蒼蒼,布谷啼鳴。現在的浮沙圩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豐富,建成了彩虹步道,配備了各種游樂設施,成了學生研學、市民放松身心的好去處。”常興勝高興地說。
從“臟亂差”到“美如畫”,如今,長江西岸和縣段的三大濕地公園,正與長江東岸的薛家洼生態園、楊樹林、采石磯景區等生態節點隔江呼應,共同勾勒出八百里皖江上的靚麗生態風景線。
五年來,馬鞍山牢記總書記關于長江生態保護的重要指示,以打造“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示范區為抓手,全面完成長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長江馬鞍山段入選國家第三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實施綠美馬鞍山行動,長江流域國土綠化項目獲評全國十大示范項目;嚴格落實“十年禁漁”,長江禁漁經驗入選全國第六批干部學習培訓教材……交出了一份成色十足的生態答卷。
融“寧”入“長”,區域協同強聯動
工作日,乘高鐵穿梭馬鞍山與南京,半小時通勤即可開啟高效雙城生活;節假日,搭乘省際毗鄰公交,幾元錢就能跨省打卡南京景點。如今,這份便利將再升級——寧馬城際鐵路通車已進入倒計時,預計2026年春節前可正式運營。
遵循總書記關于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指示,馬鞍山正以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前提,深度融入區域協同發展大局:巢馬城際鐵路馬鞍山長江公鐵大橋順利合龍,寧馬高速“四改八”改擴建工程全線竣工,寧和高速安徽段等項目加快建設,鄭蒲港港口綜合能力不斷提升……多維交通網絡的加速密織,為馬鞍山融“寧”入“長”按下“快進鍵”。
當交通基礎設施的“硬聯通”持續提速,馬鞍山同步在省際毗鄰區域的“軟協作”上發力,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從“地理相近”邁向“發展相融”。
夏日炎炎,寧馬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內,寶錦新能源汽車輕量化產業基地項目施工正酣。作為博望區重點招商引資項目,該項目由蘇州李氏控股集團投資建設,計劃總投資約50億元、占地760畝,分兩期建設,全部達產后預計年產值超百億元,將為寧馬產業一體化發展注入新動能。
省際毗鄰區域是一體化合作的先行區,通過與毗鄰地區的牽手合作,馬鞍山積極對接滬蘇浙地區,推動產業協作不斷加深。
數據顯示,2024年,馬鞍山共簽約引進億元以上項目418個,總投資1352.71億元,其中長三角地區項目224個、總投資650.57億元;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簽約長三角及珠三角地區項目173個、總投資425億元。
出臺全面融入南京26項舉措,建設區域共同體,推動125項高頻事項實現長三角“一網通辦”,設立“研發飛地”11個、“雙招雙引”和人才工作站75個……馬鞍山在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生態環保、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不斷探索創新,加快與區域核心城市的協同步伐,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紅利加速釋放。
以實干踐行殷殷囑托,用奮進書寫時代新篇,馬鞍山的實踐深刻印證: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是選答題,而是必須答好的必答題。未來,馬鞍山將繼續錨定“三地一區”戰略定位,落實“三個往前趕”的要求,在江淮大地書寫“生態優、產業強、活力足、城鄉美、百姓富”發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