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之畔的阜南縣矗立著131座莊臺,這些高出地面的“生命島”,在時光沖刷中為蒙洼人民烙下了與水共生的獨特記憶。半個多世紀里,為了守護下游安瀾,蒙洼人顧全大局,16次含淚開閘蓄洪,在擁擠的莊臺上堅守家園,展現著“舍小家為大家”的大無畏精神。
2020年8月1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蒙洼蓄洪區曹集鎮利民村西田坡莊臺考察調研,聽說鄉親們蓄洪期間住的莊臺“電沒斷、水照供、生活用品有人送”,水退以后積極投入搶種補種,總書記高興地說:“我一直牽掛災區的群眾,看到鄉親們生產生活都有著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實。”他指示,要引導和鼓勵鄉親們逐步搬離出去,確保蓄洪區人口不再增多。離開莊臺時,總書記希望鄉親們自力更生,繼續努力,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莊臺蝶變:孤島新生 安居夢圓
阜南縣把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牢牢記在了心里。五年來,全縣投入資金13.42億元,通過縣城購房補貼、貨幣化安置等方式,從莊臺搬出0.9萬戶3.3萬人,為莊臺生活環境的持續改善騰出了空間。
從西田坡莊臺向東約5公里,便是曹集鎮保莊圩內的蒙遷安置小區。這里樓房林立,道路開闊,環境整潔有序。2023年,64歲的岳國昌一家從附近的大莊莊臺搬遷至此。走進他家120平方米的新居,屋內干凈整潔,裝修精致,絲毫不遜于城市水平。岳國昌感慨道,過去住在莊臺上,空間擁擠、垃圾遍地,且離鎮區遠、道路難行;如今搬進新小區,垃圾有專人清運,出行便利,環境優美,住得舒服又開心。更讓他滿意的是,安置小區周邊企業眾多,他和老伴閑暇時可以就近務工,每月還能增收千余元。說起眼下的生活,岳國昌老人笑容滿面。
搬出去的村民生活條件改善了,留在莊臺的村民同樣沒有被遺忘。曾經的莊臺因為人稠地狹,居住環境異常擁擠,不僅房挨房,門口的巷道也只有一米多寬,出行非常不便。加之垃圾堆積、污水橫流,衛生狀況堪憂。這五年來,阜南縣按照“綠化、亮化、凈化、硬化、美化”標準,在各莊臺人員搬遷后的空地上建設小廣場,配套公廁、污水處理設施,打造“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使莊臺生態環境煥然一新。依托改造后的獨特景觀興起的生態旅游,還讓村民吃上了“旅游飯”。
利民村村民王今桂便是莊臺變遷的見證者。他清楚記得五年前的那個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西田坡莊臺,走進他的家,打開冰箱看到有新鮮的蔬果,又揭開鍋蓋看到有菜有肉,連說了幾個“好”字。如今,當初的餐廳已被改造成小超市,陳列著芡實等當地特色農產品。遇上有游客來訪,王今桂會向他們介紹莊臺的變遷,講述蒙洼蓄洪區人民“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故事和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王今桂和老伴居住在剛翻新的二層小樓上,窗外碧水映田,屋后小菜園里蔬菜、果樹青翠,生活分外愜意。
莊臺治理成效顯著,昔日“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的窘境,已蝶變為“深水魚、淺水藕,灘涂洼地種杞柳,鴨鵝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生態畫卷。談及變化,王今桂笑容滿面,即興吟誦起自編的順口溜:“美麗的莊臺是我家,農村不比城市差,城市一片新氣象,如今農村也大變樣。”
水生金鑰:產業興旺 民富路寬
日子要越過越紅火,改善生活環境僅是起點,關鍵在鼓起村民腰包。提升農業氣候韌性、適應氣候變化,既是保障糧食安全與農產品供給的基石,又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進民生福祉的必由之路。
作為蓄洪區,蒙洼常年備戰開閘蓄洪。閘門一啟,農田盡淹,百姓的辛勞常付之東流。如何化水患為水利?蒙洼人在世代探索中找到了答案。
耐淹的杞柳,便是阜南的“寶藏作物”。明正德《潁州志》中早有記載:“淮蒙盛產荊(杞柳),采伐加工,潔白如玉,堅韌如藤。”數百年間,柳編技藝在此薪火相傳。如今,阜南柳編更在傳承中創新,產品早已從鄉土走向都市,從國內遠銷海外,成為全縣出口創匯的支柱產業之一,為百姓鋪就一條堅韌的致富路。
在黃崗鎮紫億工藝品有限公司的廠房里,數十位村民正埋頭編織:編底、制筐、纏把,各司其職。只見柳條在十指間飛轉,逐漸成型。負責人孫明豐介紹,工人們趕制的這批柳筐將銷往美國。公司接到國際訂單后,會就近聘請鄉鎮的柳編能手。訂單高峰期,僅這一家公司,便可帶動就業100余人,人均每月增收2000余元。“政府的政策好,會給我們企業很大的支持。農展會時展位費政府會給一半的補貼,每年還有出口退稅,這不僅是對農產品的扶持,也是給我們企業讓利。”孫明豐說。
目前,阜南縣有14個鄉鎮12萬人從事柳木加工行業,農民增收約6.8億元,種植杞柳所獲收入達3億元,柳編帶動1.5萬人致富,柳編產業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
蒙洼蓄洪區雨水多,地勢低洼,如何利用這種特殊的地理條件“變廢為寶”?阜南縣調整沿淮地區農業種植結構,走出了一條適應性農業發展的特色之路。
步入阜南縣萬氏家庭農場,滿目皆是接天蓮葉,碧色無垠。負責人萬小兵原本在北京從事蓮藕種植,正是看中阜南毗鄰淮河、水源充沛、地勢低洼、保水性強的獨特優勢,2016年后便扎根于此。“這里水打地里半月不滲,別處早漏光了。”他介紹道。如今,農場蓮藕種植面積超過2700畝,旺季時需要雇傭大量工人挖藕,有力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
談及2020年蓄洪情景,萬小兵記憶猶新:“水一放,這里便成汪洋,地里的藕全軍覆沒。”面對被淹沒的農場,他一度憂心忡忡。但國家政策和政府保障迅速解除了他的后顧之憂:“鎮上騰出學校作為安置點供我們存放物資,國家按高于成本價的標準補償,讓我辦企業更安心。”展望未來,他信心滿懷:“計劃加大投入,豐富產品線,將精品藕銷往日韓。”
阜南縣在壯大柳編、蓮藕產業的同時,還拓展升級了芡實種植、魚蝦養殖等特色產業,蒙洼人正鍛造更多富民“金鑰匙”。
文旅融合:花海盛宴 淮味飄香
多年與水共生,蒙洼村民摸索出油菜花的“避汛密碼”:9月播種,來年3、4月盛放,汛期前即可采收,經濟效益媲美傳統作物。阜南縣依托蒙洼濕地資源,連片種植萬畝油菜,并深度融合當地美食文化,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通過精心培育“中崗油菜花文化旅游季”與“曹集蜆子美食文化盛宴”兩大品牌活動,阜南縣探索出一條“以花興業、以會富民”的鄉村旅游發展新路徑。
今年3月,中崗鎮萬畝油菜花田金浪翻涌,吸引數十萬游客踏春而至。游客沉醉于自然美景的同時,更能品嘗芡實蓮子羹、紅曲牛肉、橄欖蟶蚌(當地稱“蜆子”)等特色美食。
橄欖蟶蚌享有“淮河鮑魚”美譽,是淮河流域特色水產。阜陽地處淮河中游,平緩地勢與寬闊河床為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淮河阜陽段因此獲批全國唯一的橄欖蟶蚌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區設立后,野生捕撈被禁止。為留住這份“淮河鮮”,2018年,科研團隊率先突破人工繁育關鍵技術,2020年實現全人工繁育。
在阜陽市橄欖蟶蚌繁育基地,記者看到育有不同生長期苗種的網箱有序排列。這里運用靜水、靜水+流水、流水三步法進行稚蚌培育,成功構建了橄欖蟶蚌的苗種繁育配套設施和繁養技術體系,“想要有大的產業發展,就必須做好保種繁育。”阜南縣京淮特種水產有限公司負責人李艷萍介紹說。目前,該公司創新采用魚蚌混養、蝦蚌混養等生態增效養殖模式,建立了400余畝的示范養殖基地,年繁育苗種數量達2000萬只,年產成品蚌70多噸。
去年,為進一步保護橄欖蟶蚌種質資源,保障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阜南縣依托京淮特種水產有限公司,成功申報農業農村部橄欖蟶蚌、黃顙魚良種育繁推項目。項目建成后,阜南縣的橄欖蟶蚌良種育繁推能力將再上新臺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橄欖蟶蚌的增殖放流,也可以不斷提高淮河水生生物種群規模,保護和修復淮河水域生態環境。
未來,李艷萍計劃推行“共享苗種+保底回收”模式,帶動周邊農戶參與養殖,延伸產業鏈條。在穩步擴大生態養殖規模的同時,著力發展精深加工,打造休閑農莊,深化漁旅融合,做大休閑農業,在淮河之畔書寫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篇章。
從昔日洪水圍困的莊臺“孤島”,到如今生態宜居、產業興旺的淮畔明珠;從為保大局而犧牲小我的悲壯堅守,到變水患為水利、化資源為財富的主動求索,阜南縣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沿淮振興之路。柳條翻飛編織出國際訂單,蓮藕和芡實鋪展成致富畫卷,油菜花海與“淮河鮑魚”共繪文旅盛景。這背后,是適應性農業的智慧選擇,是特色產業的蓬勃興起,更是對習近平總書記“讓日子越過越紅火”殷殷囑托的生動實踐。淮水湯湯,見證著蒙洼人民不屈的奮斗;產業興旺,承載著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阜南的故事證明,與水共生,亦可共榮;曾經的蓄洪之地,如今正用一把把產業“金鑰匙”,開啟著越來越紅火的幸福生活之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