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這一天悄悄地來臨,卻伴隨著沉重的腳步,天空中回響著凄厲的哀鳴。在遼寧省沈陽市,有一座造型獨特的建筑——殘歷碑,巨大的碑身宛如翻開的臺歷,斑駁的彈孔將時間永遠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也永遠定格了中國人民曾經的傷痛和苦難。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九一八事變成為國人心中沉重的歷史,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堆資料、幾塊碑刻、數處遺址,還應該有常思的憂患、不屈的精神和磅礴的力量。
硝煙散盡,滄海桑田。日本軍國主義的罪惡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悲壯,醒目地鐫刻在歷史的廊柱上。翻開九一八事變以來的歷史頁碼,我們已無從得知究竟有多少人背井離鄉,流離失所;有多少妻離子散,天各一方;又有多少孤魂暗自嗟嘆……重拾一幕幕浸透傷痛、屈辱的過往,我們可以清晰窺見斑駁的國殤軌跡。愛國人士黃炎培曾悲憤地寫下《重光歌》:“吾和你抬頭試望,東北何方?遼沈何鄉?白山黑水,是誰的封疆?三千萬同胞,強者何法抵抗?弱者更何忍而投降?”從此,9月18日被視為國恥日,也是中華民族覺醒日。
國破家亡的歷史記載著屈辱,氣壯山河的抗爭見證著偉大。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同時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東北各地起了義勇軍,鏟除賣國賊,打倒日本兵。”一首抗戰時期廣為傳唱的《九一八小調》,記錄下東北抗聯英雄的英勇斗爭,也激勵中華兒女抗戰到底。從楊靖宇、左權、彭雪楓等民族英雄,到狼牙山五壯士、劉老莊連等英雄群體,從為人民服務的典范張思德,到眾多無名的抗戰英雄,他們以血肉之軀寫下“一寸山河一寸血,四萬萬同胞千萬兵”的不屈壯歌;以自己的犧牲,換取了民族的未來。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紀念“九一八”,不是為了咀嚼痛苦,銘記歷史也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叩問冷漠者的良知、敲打陰謀家的靈魂,明辨正義和邪惡、光明和黑暗、進步和反動的是非界限,避免重蹈覆轍,切實引以為戒,在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中共同珍愛和平、維護和平。
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克勞塞維茨曾告誡人們:“當一個國家容許他的敵國無限制擴張侵略的野心而不加以阻止的時候,這個國家就注定要開始衰敗了。”今天,戰爭的硝煙雖已散去,但居安思危、枕戈待旦的憂患意識絕不能淡化,捍衛和平、維護正義的使命責任絕不能懈怠。要在全社會營造關心國防、熱愛國防、建設國防、保衛國防的濃厚氛圍,以全時待戰、隨時能戰的打仗標準提高警惕、防患未然,防止歷史的悲劇重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人民深知,對待侵略者,就得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同他們對話,這就是以戰止戰、以武止戈,用勝利贏得和平、贏得尊重。”
銘記歷史是為了走向未來。紀念“九一八”,就要勿忘國恥,砥礪使命,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在銘記歷史、弘揚傳統中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堅決捍衛先烈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歷史,把偉大的抗戰精神融入奮斗實踐,以更加奮發有為的姿態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不斷打贏改革發展路上一個個“平型關戰役”“臺兒莊戰役”,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