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這首唐代詩人杜荀鶴的《涇溪》,說的是一正一反兩種情況:在河道險要處,大家都高度警惕、小心翼翼,故而年復一年沒有人翻船;而在河道平坦處,卻因為麻痹大意,常常出現翻船事故。短短四句詩,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意在告誡后人,不管面對“險灘”還是“平流”,都應心懷“兢慎”、勿懈勿怠,否則極易船傾人覆。
歷覽前賢,舉凡成事者,都十分重視“兢慎”的力量。《貞觀政要》中,記載了一段唐太宗關于治國理政的論述。太宗謂侍臣曰:“天下稍安,尤須兢慎,若便驕逸,必至喪敗。”意思是,天下剛剛安定的時候,尤其需要兢兢業業、小心謹慎;如果就此驕奢放縱,必然導致衰亂覆亡。現實生活中,唯有心懷“兢慎”,才能在身處順境之時,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明辨是非對錯,避免出現“陰溝里翻船”的悲劇。從一定意義上說,“兢慎”是人生重要的財富,是實現自我凈化提高的有力武器。
對黨員干部來講,“兢慎”有著更為深刻的內涵,是練達自身、克己奉公的重要方法。現實環境中,“大風大浪”都過來了,卻在“順風順水”時偏航的黨員干部并不鮮見。縱觀落馬黨員干部軌跡,大多“少年得志”,但隨著職務升遷、權力變大,“心中賊”便悄無聲息地跑了出來,滋生享樂思想,對風險和挑戰不再警覺,最終一步步滑向違紀違法、腐化墮落的深淵。今天,我們講“兢慎”,其意義在于促進自我認知、自我完善,常想為政得失,常思小事小節,始終做到惕厲自省、慎終如始。
順境不驕躁,得意不忘形,考驗的是黨員干部的信仰信念和責任擔當,關乎著個人成長進步和前途命運。對黨員干部來講,越是在功成名就、順風順水時,越應守住初心、看清形勢、認清自己,切不可得意忘形,放松對自己的要求。要牢記“堤潰蟻孔,氣泄針芒”的古訓,秉持“君子檢身,常若有過”的自省,堅持從小事小節上加強修養,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己,嚴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漸,做到“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時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愿將兢慎意,從此赴通津。”不管是順風順水還是迎風逆流,時刻保持清醒、保持警惕、保持“兢慎”,做到不忘形、不變形,不迷失、不膨脹,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清醒和自覺。黨員干部要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摒棄“哀之而不鑒之”的看客心態,從一個個“案中人”“片中人”的悲劇故事中警醒起來,在“兢慎”中知敬畏、受警醒、明方向,如此方能行穩致遠,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更多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