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印發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指出,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90%,智能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技術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當前,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人類生產生活方式,讓我們攜手“人工智能+”,加速邁向未來。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就決定著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必須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擺在重點行動之首位。要加速“從0到1”重大科學發現進程,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驅動的新型科研范式。著力打造開放共享的高質量科學數據集,推動科學大模型加快建設應用。推動人工智能驅動技術研發、工程實現、產品落地一體化協同發展,實現“從1到N”技術落地和迭代突破。要以新的應用需求牽引科技創新突破,加強人工智能與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第六代移動通信(6G)等領域技術協同創新。創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建立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組織形式。完善智能向善理論體系,讓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類。
我國具有數據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完備、應用場景廣闊等優勢。推動“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要充分發揮我國產業體系完備的優勢,深化“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要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業態,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進產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不斷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推動工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提升全員人工智能素養與技能,深化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加快農業數智化轉型升級,大力發展農業無人機、農業機器人、智能農機等智能裝備,加強農機農具平臺化、智能化管理,幫助農民提升生產經營能力。創新服務業發展新模式,探索無人服務與人工服務相結合的新模式。
增進民生福祉,讓人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是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根本目的。要讓工作方式更智能,助力人工智能在創造新崗位和賦能傳統崗位方面施展更大作為,深入推動人工智能在勞動力緊缺、環境高危等崗位的應用,釋放人工智能創新創業和再就業活力。讓學習方式更富成效,創新智能學伴、智能教師等人機協同教育教學新模式,提高教育質效,促進教育公平。打造智能化情景交互學習模式,讓自主學習資源更豐富、成效更顯著。鼓勵全民學習人工智能新知識、新技術。讓生活品質更高,推動人工智能在輔助診療、醫保服務、健康管理等場景的應用,讓人工智能在織密人際關系、養老托育助殘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