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上縣就業幫扶車間調研采訪紀實
初秋的潁上縣,稻田青翠,路邊晾曬的玉米金黃燦爛,給淮北平原上的這顆“綠珠”增添一抹豐收的亮色。
清晨7點多,關屯鄉凌圩村52歲的武俠章騎著電瓶車,來到徽豪制衣有限公司車間。“以前三個孩子上學,負擔重,多虧政府幫扶,介紹我來這上班,已經干了6年,比打零工強多了。”她笑著說。
讓武俠章實現“家門口”穩定就業的,是潁上縣正大力推行的就業幫扶車間。這些車間遍布全縣30個鄉鎮,帶動就業人數居全省前列,帶動率達44%,成為吸納就業的生力軍和“蓄水池”。
今年7月,潁上縣“小車間大作為”經驗做法,獲國家通報表揚,入選全國62個典型經驗案例,全省僅兩例入選;8月,潁上縣受邀參加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促進穩崗就業”板塊展演。豐收時節,記者來到這座“千年古縣”,探訪鄉村里的“小車間”,尋找其間蘊藏的“致富密碼”。
扶貧助困
“小車間”托穩“幸福碗”
清晨,家住黃橋鎮河抱灣社區兩灣新村移民搬遷小區的汪佩叮囑老伴按時吃藥后,出門下樓,步行1分鐘,就來到了潁上縣杰陽服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杰陽服飾”)車間。
“我腿腳不太好,老伴常年吃藥需要照顧,車間開在家門口,對我太方便了,每月還能掙一千多塊。”汪佩熟練地檢查著成衣笑著說。該小區是黃橋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住著230多戶居民,大多是脫貧戶。為解決集中安置脫貧人口就業問題,2018年鎮里投資200萬元在小區里建設了就業幫扶車間。
“里面是自動化吊掛流水線,工作時間固定,外面是包裝、質檢等工序,操作簡單,時間靈活,吸引了不少六七十歲的老人和殘疾人。”杰陽服飾負責人王明俠介紹,車間現有89名工人,其中脫貧人口37人,基本是小區住戶。雙腿殘疾的蔣少艷,在這里也找到了工作。“帶動家鄉人就業,是我們辦廠的初心。”王明俠說,這源于她20多年前的一個心愿。
被譽為“皖北水鄉”“皖北糧倉”的潁上縣,是人口大縣,也是勞動力輸出大縣,現戶籍人口逾178萬人,外出人口有60多萬人。“那時候家鄉工作機會少,我就夢想有一天能在家門口上班該有多好。”王明俠說。2015年,她返鄉創業,從兩間民房的小作坊起步,幫助20多名留守婦女實現就業,讓更多農村女性避免了背井離鄉,多了奮斗的新選擇。
誠意幫扶、愛心辦企的杰陽服飾,在黃橋鎮政府的支持下,搬進了兩灣新村就業幫扶車間。工人多了,設備新了,生產效率顯著提高,2024年產值突破千萬元。2021年,王明俠被評為“全國優秀農民工”,還獲評2024年第三季度“阜陽好人”。在潁上,像王明俠一樣在家鄉譜寫愛心篇章的企業家有不少,還涌現出脫貧戶創業帶動典范。“這些企業家以滿滿的鄉土情懷,默默無聞扎根鄉土,用‘小車間’為群眾就業開辟了一片新天地。”潁上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何超宇感慨道。
小區里的車間打通就業“最后一米”,實現“樓下就業、樓上生活”,而潁上縣創新打造的“車間+居家”模式,讓村民實現“零距離”就業。“早上八點多去取貨,按50個一包,一天可以裝4萬只,下午4點多就能做完送到廠里,既能照顧腦癱的兒子,一個月還能掙1000多塊錢。”在迪溝鎮中心村,一名在家包裝首飾袋的脫貧戶說。這些利用農村閑置房屋建設的“微工廠”,通過分解工序,讓村民在家就可以完成組裝等操作。
“脫貧攻堅期間,潁上縣十分重視扶貧車間建設,第一年投資3000多萬元,利用閑置土地、校舍、廢棄溝塘和集體建設用地,打造成就業幫扶車間。”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吳軍介紹。近年來,潁上縣持續投入資金,建設標準化廠房,引進多家企業,不斷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為激發企業帶動就業積極性,潁上縣發揮政策優勢,實行雙向獎補,分別對在幫扶車間務工的脫貧戶和監測戶、帶動脫貧戶或監測戶就業的企業發放補貼,2024年以來,累計發放“雙向補貼”1450.3萬元,企業平均用工穩定性從4個月延長至7個月。此外,還為返鄉創業人員投入創業資金、統籌資金支持企業擴大規模。真金白銀的支持,讓本土發展起來的“小車間”茁壯成長,為群眾端穩“幸福碗”鋪磚搭瓦。
聚力招引
“小車間”架起“致富橋”
國外商場里,一款珊瑚絨睡衣正被“瘋搶”,這段客戶發來的視頻,被潁上縣徽豪制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徽豪制衣”)人事負責人張炳菊保存在手機里。誰能想到這款海外熱銷、供不應求的睡衣,竟產自一個偏遠鄉村的就業幫扶車間。
清晨7點多,關屯鄉凌圩村的徽豪制衣車間里,縫紉機的嗒嗒聲此起彼伏。“這款睡衣客戶又加單了10萬件,后面的訂單已經排到了12月底。”張炳菊笑著說。與PRIMARK、DISNEY等世界知名品牌保持長期合作的徽豪制衣,從2017年入駐至今,生產線從未停過,如今年產量達180萬件,2025年預計產值1500萬元。
穩定的訂單帶來穩定的就業。凌圩村的顧靜在這工作已有5年,“當初是想來這賺點零花錢,沒想到現在一個月能掙萬把塊錢。”不到十點,她工位上方的計件器顯示已完成309件,平均每20多秒,就完成一道壓門襟工序。目前,該車間已帶動就業125人,月均收入達四千元。
關屯鄉是沿淮偏遠鄉鎮,洪澇頻發,人口外流嚴重,留守群體就業和養老問題突出。“2017年,省臺辦駐村工作隊牽線搭橋,從江蘇引進了徽豪制衣,鄉里動員4個村,將閑置校舍改造成生產車間。”關屯鄉黨委書記周新海介紹,“車間不僅解決了留守人員就業的難題,讓農民增收、安居樂業,在鄉村治理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扶持打造好‘小車間’,就是把工作做到了群眾心坎上。”
脫貧攻堅期間,多家中央及省直駐村單位利用平臺優勢,引進實力企業,一個個就業幫扶車間在潁上的田野鄉間落地生根。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過渡期,潁上縣持續將打造就業幫扶車間作為核心舉措,發揮鄉鎮主體作用,利用勞動力富余優勢,盤活閑置資源、優化營商環境,頻吹政策“暖風”,讓企業近悅遠來。
“這里的營商環境非常好,從看廠房、對接改造、宣傳招工等方面,政府對我們的需求有求必應。”六十鋪鎮工業園的楓兒食品公司負責人李士剛說。2023年,六十鋪鎮招商團隊輾轉江蘇、馬鞍山等地,成功從無錫引進網紅脫骨雞爪加工企業,帶動就業180余人。
托起群眾生計的“小車間”,讓閑置資產也“活”了起來,帶給村集體穩定的租金收入。部分村集體還以資金或資源入股,按股分紅,實現“造血式”增收,就業幫扶車間累計帶動90個村集體增收458萬元。
近年來,一批上海、江蘇、浙江等沿海地區的企業落戶潁上,成為脫貧致富新引擎。“我們優先選擇發展前景好、規模效益強、帶動就業多的企業入駐車間,引進的紡織服裝類企業占比達48%,此外還有柳編、木雕、電子組裝等手工加工業。”吳軍介紹。潁上縣還利用鄉村車間場地租金低、面積大、勞務成本低等優勢,引導城區的勞動密集型小微企業將生產環節轉向鄉村,實現城鄉資源融合發展。
目前,該縣經認定的就業幫扶車間共有90個,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年產值達6億元,帶動就業3231人,其中脫貧人口1460人。經測算,潁上縣脫貧戶工資性收入占比已超過59%,成為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持續發揮“小車間”就業帶動作用,實現幫扶和效益之間的平衡,這是潁上縣一直在探索的課題。
“勞動密集型企業最常面臨的還是用工難題,我們以人社局牽頭,多部門協同,依托安徽公共招聘網、‘阜陽慧就業’微信小程序開展線上招聘,線下舉辦專場招聘會,部署‘就業服務直通車’開展流動宣傳,多管齊下破解用工瓶頸。”潁上縣人社局副局長楊亮介紹。2024年以來,潁上縣共舉辦10場次專題招聘會,發布崗位信息1200余條,吸引4200多名求職者參與,吸納務工187人,有效解決了就業幫扶車間的用工問題。
興業賦能
“小車間”鋪就“振興路”
從關屯鄉沿著淮河向南行駛,途中可見分布在農田中的蔬菜大棚。陽光正盛的秋日午后,走進南照鎮十里村的潁上縣十里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十里農場”)的紅薯大棚,涼爽宜人,2400平方米的車間里,風機、水簾、電動天窗等設備一應俱全。
“我們的紅薯苗莖稈粗壯,根節間隔短,一棵苗子可以剪出幾十甚至上百棵苗,這是經農科院改良的品種,市場稀有。基地產的南京紅蜜紅薯主要供應給胖東來超市,供不應求。”十里農場創始人李亭手持一株紅薯苗介紹。十里農場占地630余畝,每年出產蔬菜超3000噸,暢銷長三角。該農場先后獲“安徽省農民工優秀創業項目”“省級生態農場”“安徽省創新型中小企業”等榮譽。
“剛回來時,縣里蔬菜種植水平低、規模小,經過多年發展帶動,全縣蔬菜種植水平和規模逐年提升。”李亭介紹,農場通過示范推廣,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蔬菜超兩萬畝。鑒于皖北地區紅薯需求量大,潁上也有種植紅薯的傳統,農場因地制宜向紅薯產業轉型,帶動農戶種植紅薯近萬畝。基地每年還定期免費組織技能培訓,累計培訓2000多人次。企業探路、農戶跟隨,十里農場成了當地農業產業發展的風向標。
來到十里農場的辦公區,迎頭可見一面“專利墻”,各種專利證書、獎狀密集排列,對面的監控大屏上顯示著各生產區域的實時動態。這里除了現代化育苗工廠、可視化物聯網系統,還擁有1項國際授權專利和6項國家發明專利,以及承接國家重點課題的辣椒科技小院……十里農場開啟了當地科技興農的新篇章。
“帶動就業需要好的龍頭企業,鎮里通過直接投資和擔保貸款等方式支持農場建設,2019年以來,為企業申請發展資金650萬元。農場建成以來,吸引了12名有知識、有技術的年輕人返鄉就業,有效緩解了‘空心村’問題,還給全鎮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氣象。”南照鎮黨委副書記汪慧說。農場累計為村集體經濟增收97.57萬元,帶動靈活就業百余人。如今,十里農場不僅成為村民增收的“綠色銀行”,更成為推動三產融合、實現共同富裕的強大引擎。
一域可觀全局。穩就業、興產業,潁上縣用融合發展思路打造“有崗有產”的就業幫扶車間,六十鋪鎮由此形成了明晰的產業藍圖。
總部在上海的安徽繼豪塑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繼豪塑業”),2017年響應“萬企幫萬村”行動號召,返鄉建設生產基地,落地六十鋪鎮農民創業園,主要生產中高檔吸塑產品。“去年我們首推了環保型植絨材料,通過了歐盟SGS認證,需要使用專業的植絨設備,操作這臺設備的黃兆紅就是從村里招聘的脫貧戶。”繼豪塑業總經理李永剛說。如今,已有11名脫貧群眾在繼豪塑業成長為技術骨干。“鎮里依托繼豪塑業,持續招引上下游企業,完善產業鏈條,逐漸形成了以加工制造業為主的多元產業格局。”六十鋪鎮鎮長李紅說。
集群發展,產業“身板”才能更壯。潁上縣整合資源、握指成拳,通過打造就業幫扶車間特色品牌,構建了以紡織服裝、箱包、襪業、柳編、電子產品組裝為主的“一鎮一品”產業格局,“小車間”成為鄉村特色產業集聚發展的“催化劑”。
行走在潁上縣,綠蔭如蓋,鄉村錯落分布的小車間,給這座皖北古縣帶來蓬勃生機,書寫著有溫度的發展之路。“小車間”撐起就業“大民生”、撬動鄉村“大振興”,成為富民興村的“螞蟻雄兵”。展望未來,潁上步伐堅定。“我們將持續整合資源,做好資金、生產經營和就業保障,圍繞升級一批、穩定一批、幫扶一批的工作要求,持續發揮‘小車間’的大作用。”楊亮表示。
(調研采訪組成員:胡軍、何丹、湯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