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是具有千年歷史穩定性和很強現實性的文化,保有大量的文化遺存,成為我省極為重要的文化資源,也是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應該得到進一步的保護與開發。
徽州文化資源的種類
徽州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其文化遺存可分為三類:
一是有大量物質文化遺存。黟縣的西遞村和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績溪縣、歙縣和黟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29個村鎮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有371個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黃山市擁有310個,地市級排名全國第二,歙縣擁有167個,縣級排名全國第一;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橋、古塔等地面文物6000多處,許多被列為重點保護單位,其中,國家級59處、省級170處、市級162處,區縣級653處。它們絕大多數歸類“古建筑”,多存在于村落里,直接體現出古代徽州鄉村老百姓的一種生產、生活狀態。
二是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存。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有6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有32項,省級非遺有111項,市級非遺有212項,區縣級非遺有408項,各級非遺總數達到763項;共有各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134人,其中國家級48人、省級201人、市級845人、區縣級1040人;擁有3項農業農村部公布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24年9月,“徽州堨壩——婺源石堨”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它們絕大部分根植于鄉村民間,最大特點是切近人們的日常生產與生活。
三是有大量歷史文獻遺存。典籍文獻存世數量在8000部以上;存世的徽州譜牒數量超過6000部;已發現徽州文書的數量達到80萬份,另有20萬份左右目前還散落在民間;已發現1949年之前刻立的徽州碑刻1500多通。2024年5月,“徽州文書——徽州千年宗姓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
徽州文化資源開發的現狀
文化是一種資源。徽州傳統文化遺存大都融入現代社會,獲得了現代社會與文化發展背景下的價值確認,得到了開發利用,從而滋生和培育了一批新的經濟與文化發展增長點。
一是徽州物質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直接催生了徽州人文旅游事業的發展。這項工作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黃山市,最初是要通過開發人文旅游以促進文物保護。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一批承載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徽州古村落被人們關注,旅游業很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2012年以后,徽州進入全域人文旅游時代。以黃山市為例,徽州人文休閑旅游的門票銷售量,1990年不到黃山風景區的十分之一,但2015年已達到1200多萬人次,4倍于黃山風景區;2024年全市游客接待量達到9222.9萬人次、旅游總花費841.77億元。徽州人文和鄉村旅游已成為黃山市、績溪縣重要產業。
二是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直接促成了徽州傳統技藝的產業化發展。僅黃山市的非遺和農業文化遺產項目,得到產業化開發的至少有132項,其中國家級21項、省級52項、市級59項。這又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徽州傳統技藝的延續開發,涉及項目63項;第二類是傳統技藝與文化的當代再生開發,涉及項目55項;第三類是再生輔助性開發,涉及項目至少14項。它們都產生了極大的經濟效益。以黃山市為例,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不包括傳統醫藥類,產值超過500萬元的項目就有18個種類,總產值達到264.95億元,占當年黃山市生產總值的32.4%;2023年的產值再創新高,僅“徽州臭鱖魚制作技藝”的開發產值就達60億元,“徽州燒餅制作技藝”的開發產值達30億元等。
三是徽州歷史文獻的遺存直接成就了徽學事業的發展。徽學是關于徽州歷史與文化研究的學問,是國學的內在補充和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百年的歷史,興起于20世紀初,發展于30年代,活躍于50年代,80年代后廣為傳播,20世紀90年代后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成為一門國際性的顯學。巨量徽州典籍文獻、譜牒和文書的遺存是徽學這門學科的重要支撐,特別是徽州文書具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是我們開展宋代以后中國鄉村社會、經濟、文化、習俗等多方實態研究的第一手資料。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有關徽州文書的整理和影印出版物已達到24部,共計290冊。
徽州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徽州文化資源搶救與保護任務繁重,徽州地面文物因火災和洪水而遭受破壞的現象時有發生,人為破壞和拆賣現象也屢禁不絕;國家級和省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的數量整體偏少,且存在老年化狀態。徽州傳統村落的保護、開發與發展雖然呈現出“滿天星”的良好局面,但所涉及的村落僅占總數十分之一左右,保護與開發任務艱巨。徽州傳統技藝產業化開發有待加強,黃山市擁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63項,但得到開發的只有132項,不足五分之一。徽州文化的數字化工作目前還沒有真正起步,沒有建設徽州文化數據庫和數字化成果展示平臺。
進一步加強徽州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
一要完善徽州文化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我省針對徽州文化資源保護的省級地方性法規,目前主要是1997年頒布的《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從近30年來的實踐情況看,條例還存在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深入貫徹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以下簡稱“兩辦”)《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需要制定專門的《徽州文化資源保護條例》,設立徽州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專項資金,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改善執法條件,嚴厲打擊破壞徽州文化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
二要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開發。傳統村落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徽州傳統村落更是徽州文化資源亮麗的名片,各級政府要拿出具體措施,務實加強保護開發。全面制定村級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發展規劃。落實“兩辦”《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精神,“一村一案”制定保護發展規劃。對國家級傳統村落,要評估和審定既有的保護傳承發展規劃,該補充的補充,該完善的完善;對省級及省級以下的傳統村落,要依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出權威、操作性強的保護傳承發展規劃,明晰保護重點,尋求利用路徑。設立安徽省省級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專項資金。目前,貴州省、四川省等都有省級傳統村落保護專項資金和省級城鄉建設發展專項資金,安徽省級財政應拿出一定的專項資金,每年安排一批保護開發項目,直接用于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發揮村級在傳統村落保護利用中的主體作用。成立村級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協會,廣泛凝聚集體力量,配合與協助鄉村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和規劃的落地生根。合理借助外力。開展徽州傳統村落之間的結對工作,以實現協同保護、共同發展;加強徽州傳統村落與滬蘇浙地區傳統村落結對交流,文化上強化認同,經濟上尋求互補。開展大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對傳統村落的幫扶“認領”,精準助力鄉村振興。
三要加大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開發力度。加大對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開發的支持力度。各級政府要出臺優惠政策,扶持徽州鄉村傳統經濟與文化的再生發展,扶持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開發。提升非遺項目的等級以助力開發。各級非遺管理部門要啟動非遺項目的再評估和審定工作,在進一步挖掘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重新考量標準,對達到條件的非遺項目,積極予以逐級提升保護等級。加強徽州水利灌溉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徽州傳統農田水利自古至今都是“堨塘式”灌溉模式,尤以“堨”最具徽州地方特色。目前,“徽州堨壩——婺源石堨”已經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應加大保護力度,實時實地做好“修舊如舊”的維修,繼續發揮好灌溉功能,實現活態功能性傳承。充分挖掘“非遺+”地理標志性產品項目。徽州許多非遺項目都出自鄉村,更有許多具有原產地特色的產品,是非遺項目開發產品。充分挖掘與申報原產地為鄉村的“非遺+”地理標志性產品,培育地方和區域品牌,助力鄉村振興。
四要全面促進徽州文化資源向人文旅游資源的轉化。牢固樹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的理念,強化文旅融合,以開發徽州人文旅游促進徽州文化資源的保護,以徽州文化的內在融入促進旅游發展。實施徽州傳統村落片區主題旅游開發。住建部和財政部2020年開始制定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政策,黃山市是公布的第一批示范市,績溪縣為2022年的示范縣。徽州傳統村落要根據空間分布的關聯性和文化相生的共同性,連片成區,各片區確定和把握一個主題,進行差異化文旅融合開發。將徽州水利灌溉文化遺產和各種農業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涉及的項目包括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徽州堨壩——婺源石堨”,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安徽休寧山泉流水養魚系統”“安徽黃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統”“歙縣梯地茶園系統”。對與之關聯的區域,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環境整治和旅游配套設施建設,開發富有徽州山區特色的農業生產生活觀光游、體驗游。加快發展傳統經濟與文化以助力鄉村旅游。大力發展傳統綠色農產品種植,開發綠色健康食品,提升鄉村旅游飲食文化。大力發展徽州土特產尤其是具有徽州區域品牌的產品,讓它們進入旅游市場,促進旅游消費。大力弘揚徽州茶文化,傳承千百年來徽州人的生活習俗。
五要全面實施徽州文化數字化工程建設。落實“兩辦”發布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從戰略高度實施徽州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制定統一規范標準,進行基礎數據的采集和處理,內容涵蓋徽州文化體系的各個方面,前期重點是文化標識、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州歷史文獻等。建立徽州文化數據庫,提供數據化服務。搭建開放式數字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對接中華文化數據庫,充分利用AI技術和網絡功能等,提升數字資源利用率。同時,加強徽州歷史文獻的搶救和整理出版。
(作者劉伯山為安徽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卓群為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