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作出部署:“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堅定文化自信,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分學段有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與精神標識,蘊藏著貫通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的文化密鑰。將中醫藥文化的豐富思想內涵和實踐智慧融入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在推進這一融合過程中,需要找準著力點,精準施策,實現中醫藥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協同育人。
以價值引領為著力點,挖掘中醫藥文化的思政元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將中醫藥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之中,能有效地將其深厚的哲學智慧和實踐精華轉化為培養新時代青年道德修養與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一是深入挖掘中醫哲學思想。重點講授中醫藥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調和致中”“三因制宜、辨證論治”“大醫精誠、懸壺濟世”等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借助中醫哲學思維,引導受教育者對問題進行多維度、多層面、全局性的思考,促使其增進對社會現象和醫療實踐的理解,樹立整體性和動態性的思維方式。二是強化道德倫理教育。中國古代醫界強調醫者的內在修養——即“大醫精誠”與“仁心仁術”,要求醫者在治療過程中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業性、公正性以及高尚的情操,避免因個人私欲而損害患者的權益。中醫藥文化中的醫德醫風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反映了古代醫者對于職業道德的高標準要求。將中醫藥文化中的這些優秀道德品質融入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講述歷史上著名醫家的事跡以及當代醫療實踐中展現出來的良好醫德醫風案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理念。三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其發展歷程與中華民族的興衰息息相關。從古代醫學家為救治百姓疾苦而不懈探索,到近代中醫藥人在民族危亡時刻堅守傳承,再到現代中醫藥事業在國家支持下蓬勃發展,中醫藥文化始終蘊含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講述中醫藥發展史上的愛國故事,如李時珍遍嘗百草著《本草綱目》、屠呦呦團隊潛心研究發現青蒿素等,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引導他們主動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發展相結合,為國家和民族的事業貢獻力量。
以課程構建為著力點,分學段融入中醫藥文化知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接續的過程,要針對青少年成長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中醫藥文化的融入需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合理構建中醫藥文化課程體系,以契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特性。一方面,強化思政課教學設計。小學階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道德與法治”,應以道德啟蒙為重點,注重感官,貼近生活,可以從身邊有關中醫藥的人、事、物切入,在關愛生命等安全成長教學中將中醫的診療方式“望聞問切”、常見中醫藥的功效等融入教學,培養小學生對生命的關注,促進其良好思想品德的養成。中學階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應深入了解中醫藥文化的思想體系,理解中醫哲學思想的起源發展與深刻內涵,增強對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以及對人類的貢獻的認識,增強文化自信,促進其科學精神的養成。大學階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應探索如何讓中醫藥文化更深入更有效地融入課程教學,比如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中醫名家的醫德醫風故事,深度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可以聚焦黨領導下的中醫藥事業發展歷程,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形勢與政策課程注重時政導向,可以從中醫藥文化推動全民健康素養提升、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等方面,幫助學生理解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擔負起弘揚和傳播中醫藥文化的時代使命。另一方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探索中醫藥文化與大中小學課程有機結合,構建一個全新的課堂教育體系。在小學和中學階段采用“中醫藥文化元素+”形式,將中醫藥知識巧妙融入文史哲、理化生等基礎課程中,促進學科間深度融合。如在“中藥化學”課程學習中,通過中藥材的化學成分提取、分離與結構鑒定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大學階段專業課程豐富,可以通過搭建一體化平臺,推動教師在專業課程中有效融入中醫藥文化的重要資源,助力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如安徽中醫藥大學成立課程思政建設示范中心,出版課程思政成果《安徽中醫藥大學課程思政教學案例選編》,設計以中藥“七葉一枝花”為典型的系列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扎根大地,努力成為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的新時代人才。
以實踐融合為著力點,開展中醫藥文化研學活動
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視野,不能局限于“校園小課堂”,還要放眼“社會大課堂”,引導學生讀懂“無字之書”。實踐研學作為課堂的延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中醫藥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還需要深度整合育人資源,開展一體化的中醫藥文化研學活動。創新校內實踐活動形式。大中小學可以打造以中醫藥文化為主題的校園環境和活動平臺,建設富含中醫藥文化元素的校園文化墻、設立勞動教育基地等,作為學生參與中醫藥文化實踐的重要場所。為了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和參與度,部分中小學可每周開設“本草少年”及“武術指導”等實踐活動,將中醫傳統健身方法“五禽戲”融入中小學課間操和藝術表演之中,通過提升趣味性和互動性,讓學生在學習中醫藥知識的過程中強健體魄、陶冶情操。還可以特別策劃專題講座和工作坊,邀請專家講解中醫藥的基礎理論和應用實例,讓學生們不僅能夠動手實踐,還能深入了解中醫藥文化的深厚底蘊。拓展校外研學途徑。組織“大手牽小手,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志愿服務、年度中醫藥文化節等,鼓勵大學生走進中小學傳播中醫藥文化。一些中醫藥院校還設計了多條特色參觀路線,由專業同學擔任導游,帶領中小學生深入了解中藥材鑒別、中藥花茶品嘗、方劑組配應用等內容。我省部分大中小學還開展了“行走的思政課”實踐研學活動。學生們不僅學習到了識藥、采藥、辨藥的專業技能,還將科學研究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結合,在中藥資源科學考察實踐中堅定了理想信念,提升了身體素質,錘煉了堅強意志,增強了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
中醫藥文化與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既是賡續中華文脈的使命擔當,更是新時代鑄魂育人的創新實踐。通過課程體系的貫通性延展、價值引領的文化基因解碼、實踐平臺的協同性建構,中醫藥文化蘊藏的辯證思維與人文精神,正轉化為滋養學生成長的“文化方劑”。只有持續推動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筑牢文化自信的精神命脈,讓中華文明的思想精華在代際傳承中永葆生機,為民族復興偉業培育更多深諳“中國之道”、善用“中國之治”、心懷“中國之志”的棟梁之材。
(作者單位:安徽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