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穩則經濟穩,企業強則產業強。近年來,全省上下把企業培育作為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堅持抓大、培優、扶小、育新相結合,完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推動全省經濟運行持續穩定發展。調查結果顯示,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呈現“數量穩步增加、結構持續改善、質量顯著提升”特征,但在企業存續能力、效益水平和協同發展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項,需進一步提高企業培育質量,以更好助力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企業數翻了近一番,集群化特征明顯
2012年以來,全省規上工業企業隊伍穩定壯大,呈現“總數超兩萬戶、凈增超一萬戶”的良好增長趨勢,企業加速向新興產業集聚,高耗能、傳統低端企業退規較多,截至2024年末規上工業企業數達24009戶,是2012年的1.9倍,凈增11035戶。
一是向“制造”集結。堅持頂層設計、高位推動,把制造業作為打造“三地一區”的主陣地、主抓手,先后出臺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4116”行動計劃、新型工業化實施方案等,頂格構建了各類資源要素向制造業聚焦的蓬勃生態。2012年以來新增制造業企業數占全部新增企業比重保持在95%左右,是新增企業的絕對主體。“十四五”以來累計新增制造業企業11179戶,比“十三五”多1507戶。企業加速向汽車、家電、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集聚。
二是向“頭部”集中。緊盯投資這個關系經濟工作全鏈條的關鍵性措施,以優質項目為載體,通過高質量投資推動企業落地,推動一流企業“頂天立地”,新增頭部企業成為引領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從不同產業看,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產業鏈控制力的生態主導型企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引入蔚來、大眾、埃科泰克等企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擁有晶合集成、京東方、維信諾等企業,長鑫建成了全國產能第一的DRAM生產制造基地。
三是向“新興”集合。聚焦十大新興產業以及“新三樣”等產業發展的需要,敏銳把握產業風口,精準切入發展賽道,實施優質企業成長計劃,讓“好苗子”成長為“參天大樹”,催生出一批新興企業。全省87.7%的高技術產業企業、83.8%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81.4%的高新技術產業企業、73%的“專精特新”中小工業企業是2012年以來的新增企業,這些具有較高附加值的企業占全省規上工業數比重為63.6%,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四是向“中心”集聚。各地依托政策優勢和產業基礎,強化產業鏈協同,形成“雙核多點”發展格局,企業培育具有明顯的集聚優勢,合肥“芯屏汽合”成為產業地標,蕪湖汽車產業、機器人產業、低空經濟、數字經濟加速崛起,全球光伏20強企業有9家落戶滁州。2012年以來,滁州、合肥、宣城、阜陽、蕪湖、安慶等6市新增企業數居全省前列,合計占全省新增企業比重為47.9%。
五個維度看工業高質量發展
量上看位次,工業經濟進位趕超。2012—2024年,全省新增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0.9%,對全部規上工業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35%。新增企業數量的快速增長和規模的迅速擴大有力帶動了工業經濟增長,全省規上工業企業數居全國位次由2012年的第8位、2020年的第7位前移至2024年的第6位,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4918.5億元,總量占全國比重由2012年的3%、2020年的3.6%提高至4%,居全國位次由第12位、第12位前移至第6位。
質上看結構,轉型升級步伐加快。2012年以來,全省新增裝備制造業企業10817戶,占全部新增企業比重為36.9%,尤其是“十四五”以來連續四年新增企業數超千戶,帶動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7%,比“十三五”高3個百分點。新產品“從無到有、從有到多”,新能源汽車產量由2015年的2.5萬輛增加至168.4萬輛,集成電路產量由2014年的0.6億塊增加至95.6億塊,工業機器人由2016年的2813套增加至3萬套。六大高耗能企業退規3585戶,占全部退規企業比重為19.7%。
點上看項目,優勢企業不斷崛起。通過精準招商和項目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在各自領域嶄露頭角,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合肥比亞迪短短兩年時間產值突破千億元,吸引中創新航、佛吉亞、延鋒國際等核心零部件企業相繼落地,成功構建了從電池、電機到整車的完整產業鏈。長鑫存儲吸引沛頓科技、開悅半導體、精智達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新橋集成電路科技園已落地鑫豐科技、萬維克林、謳帕斯等半導體企業。新增企業中2024年產值超百億元企業29戶、超50億元企業60戶、超10億元企業420戶。
面上看發展,產業辨識度越來越高。堅持鏈群協同,推進融合化集群化發展,打造形成汽車、光伏、人工智能等一批特色產業地標,合肥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產業集群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十四五”以來,汽車、家電、電子信息等行業合計對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56.6%、比“十三五”高20個百分點。
勢上看突破,創新活力持續激發。大力實施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截至2024年末,成功創建3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居全國第3位。省制造業創新中心59家,2012—2023年,規上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由2012年的0.77%、2020年的1.84%提高至2.01%。2012—2024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9.7%、比全省規上工業高10.9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7.9%、高9.1個百分點。
2012年以來,我省工業企業實現了長足的發展,但深入剖析,一些短板弱項亟待補齊。企業規模偏小。從數量上看,2012年以來全省新增大型企業132戶、占全部新增企業比重僅為0.7%,中型企業707戶、占3.6%,小微型企業18791戶、占95.7%。存續能力偏弱。2012—2024年,全省累計退出規上工業企業18224戶,占新增規上企業比重為62.2%。運營效率欠佳。從綜合效益看,新增企業“十四五”年均營業收入利潤率為1.3%,比“十三五”低3.7個百分點。協同發展不足。調研顯示,合肥市多數產業鏈均為工業制造環節一家獨大,配套的商貿、服務業沒有充分發展,產業鏈價值鏈高端化的生產性服務業與工業融合發展不足。
以企為本,推動“小樹變大樹、大樹變森林”
規上企業數量多少、質量好壞決定了全省經濟發展的潛力、質量和效益,規上企業培育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增強工業發展后勁的有力保障。要聚焦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擴增量、提質量,以培育引導、服務賦能為重點,全力推動新投產企業達規和小微企業升規,為持續鞏固拓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
1.聚力在優化企業梯隊上求突破。扎實開展優質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著力打造頭部強、腰部壯、尾部活的企業梯隊。強化企業“小升規”政策支持,加強入規納統全過程全鏈條服務,確保應納盡納、應統盡統。主動適應招商引資新形勢新變化,精準謀劃一批招商政策舉措,招引一批國內外優勢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和人才團隊。完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分層分業建立優質企業培育庫,聚力鍛造形成具有新質生產力特征和安徽特色的制造業優質企業方陣。
2.聚力在構建企業服務體系上求突破。當下企業需求與服務供給不對稱的矛盾依舊突出,跨層級、跨部門涉企問題解決障礙多、難度大,企業服務體系的系統性、精準性還不高。為此,要深化開展“益企賦能”十大活動,完善“線上+線下”常態化為企服務機制,建立企業日常反映問題直通車機制,動態完善規上企業后備信息庫,對納入庫中的擬投產企業和工業小微企業做好跟蹤服務,確保企業能及時進入規上企業序列。
3.聚力在精準分類施策上求突破。近年來,市場競爭加劇,企業“增收不增利”現象突出。為此,企業層面應結合自身經營狀況,合理確定應收賬款規模,減少因過度追求銷售額、市場占有率等導致應收賬款規模過大,影響企業資金周轉。加強客戶信用評價,減少壞賬損失,加快資金回籠,提高周轉效率,建立客戶信用評估體系,對客戶的信用狀況進行全面評估,提前發現潛在的付款風險。
4.聚力在深化鏈群融合上求突破。串珠成鏈、聚鏈成群、集群成勢是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需持續優化產業布局,加快構建“錯位協同、優勢互補”的產業分工體系。突出集群引領、鏈式升級,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探索突破行政邊界,推動產業集群的跨區域協同合作,以區域間大協同提升先進制造業集群生產率、市場占有率和集群競爭力。
(作者單位:省統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