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泗縣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深入貫徹中央社會工作會議和新興領域黨建工作座談會精神,聚焦快遞員、外賣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實際需求,以建強暖“新”網點、優化服務供給、搭建共治平臺為著力點,創新構建“陣地聯建、需求聯應、治理聯動”工作體系,將組織優勢轉化為服務效能和治理動能,有效提升了新就業群體的歸屬感、獲得感和參與感,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新業態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堅持“聯”是基礎 凝聚合力織密“暖心網”
“真是太貼心了!”在泗縣綠城中心黨群驛站內等單休息的外賣配送員譚章夢感慨道,“之前我們想要休息時,只能躺在電動車上,比較危險且不舒服。現在我們縣里的機關單位、酒店賓館、商家店鋪等很多地方都對我們開放了暖‘新’服務,使用‘泗縣社會工作’公眾號就能查到路線,也可以針對是否需要微波爐、冰箱等設備進行篩選,還有許多24小時‘不打烊’的友好酒店供我們夜間臨時休憩,實實在在地考慮到我們的切身需求。”
泗縣將陣地聯建作為關鍵環節,由縣委社會工作部牽頭,整合相關部門、群團、街道社區及社會資源,變“單打獨斗”為“協同作戰”,針對新就業群體普遍反映的“休息難、補給難、就餐難”等系列問題,打破資源壁壘,創新服務陣地建設模式,不斷織密服務網絡、實現全域覆蓋。
空間融合,擴容服務載體。在原有35個標準化“暖蜂歸宿”黨群服務驛站基礎上,整合盤活工會驛站、小區活動室、銀行網點、賓館大堂等公共和社會空間資源,構建多元開放的服務矩陣。
串珠成鏈,實現便捷可達。新增工會與小區共建“友好驛站”28個、24小時“友好酒店”9家、“友好銀行”25家。通過對服務點的科學布局與串聯,打造城區“15分鐘暖‘新’服務圈”,確保新就業群體在工作區域內便捷觸達。
數字賦能,提升服務效能。依托縣級“職工之家”APP及政務微信平臺,集成發布所有暖“新”服務網點信息及電子地圖,實現場所信息“一鍵查詢”、位置導航“一鍵直達”,顯著提升服務可及性和利用率。服務網點統一提供飲水歇腳、避暑取暖、應急充電、無線網絡、物品寄存、熱飯就餐等基礎保障,精準回應新就業群體各類需求,有效破解新就業群體難題。
堅持“準”是核心 精準滴灌打通“供需鏈”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泗縣運河街道高尤社區黨員活動室內,貨運車司機高立維堅定地宣誓。“小時候看革命電影,先烈們舍命守護群眾的鏡頭,我記了一輩子。后來開貨車跑遍大半個中國,見過不少黨員司機見義勇為,那時候就想,我啥時候也能成為黨員?”高立維激動地說道,“有一天縣里相關部門正在給我們建立電子檔案,聯系到我時,我便向工作人員表達了入黨愿望。現在我也是一名光榮的黨員了,路上見誰有難處,我更得停下來搭把手!”
泗縣在供需精準度上重點發力,聚焦新就業群體在工作、生活、發展中的多元化、差異化需求,通過深入調研,找準不同群體、不同時段的真實需求,統籌提供“四季常暖”靶向性定制服務,將溫暖真正送達心坎。
技能培訓賦能職業成長。縣委組織部、縣委社會工作部、團縣委聯合打造“青年人才夜校”項目,在縣電子商務產業園“青年之家”開設道路安全法規、勞動權益保障、創業貸款政策等實用課程,年度內已累計培訓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青年從業者30余人,助力其職業能力提升和長遠發展。
托管服務化解后顧之憂。針對寒暑假新就業群體子女缺乏看護難題,創新推出“五彩假日托管”服務。由社區牽頭組織,招募大學生志愿者,為近50個新就業家庭子女提供作業輔導、興趣培養、集體游戲、心理疏導等托幼服務,切實解決“急難愁盼”,用“幼有所托”筑起“安心從業”堅強后盾。
四季關懷傳遞城市溫度。縣委社會工作部聯動縣婦聯、中醫院等部門,結合重要時間節點(如春節、三八節、五一、端午、中秋等),常態化開展“冬送溫暖·夏送清涼”主題活動,提供健康義診、安全培訓、普法咨詢、節日慰問等綜合服務,年度累計覆蓋服務群眾3000余人次。
堅持“融”是目標 優勢轉化激活“新動能”
“在大街小巷中來回穿梭,這是我的工作日常,以前在路上發現有人因瑣事而爭吵,更多的選擇是繞過。現在不一樣了,我是泗縣‘民情哨兵’志愿服務隊中的一員,在配送物品時發現糾紛苗頭、社會治安等問題,在微信群里反饋后,街道社區的人能第一時間處理解決,還能給我積分呢。累積到一定量后,可以向社區領取護膝、充電寶、擋風被等小獎品,真是既貼心又實用。”泗縣外賣配送員吳宇自豪地說道。
泗縣將促進雙向賦能作為固本之策,通過創設“民情哨兵”“積分制”等有效載體,充分發揮新就業群體“走街串巷、貼近居民、熟悉社情”的獨特優勢,發掘并轉化新就業群體作為城市“流動探頭”“移動網格員”的獨特治理價值,將其職業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引導其成為基層治理的“活躍因子”,實現服務供給與治理參與的雙向奔赴、良性互動。
建立“民情哨兵”聯絡機制。縣委組織部、縣委社會工作部共同引導,在城區范圍內優選20余名責任感強、積極性高的快遞員、外賣員擔任基層治理“民情哨兵”,組建騎手志愿服務隊,納入社區網格體系。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小區鄰里驛站為聯絡陣地,融入“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公司—移動哨兵”四級聯動信息網絡。
拓展問題發現上報渠道。建立“隨手拍、一鍵傳”快速響應機制,鼓勵“民情哨兵”在配送途中,隨時發現并上報鄰里糾紛苗頭、樓棟安全隱患、社會治安問題、居民困難不便等線索,信息直達相關部門,推動問題“及時發現、快速響應、精準處置”。依托城區“圍樓夜話”黨群協商議事點,定期邀請包括“民情哨兵”在內的新就業群體代表參與議事,既暢通了其表達訴求的渠道,又為社區治理匯聚了寶貴的“一線智慧”。
推行積分激勵長效模式。制定《“泗”事有我·“騎”心共治》行動指南與積分兌換“明白紙”,將新就業群體參與問題上報、協助處置、議事協商、志愿服務等事項量化為積分。建立“社區黨組織派單、騎手小哥接單、服務成效計分、積分兌換實物”的閉環激勵鏈條,持續激發其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內生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