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中明確指出,需規范創建示范和達標活動,注重創建示范實效。示范創建作為“以點帶面促提升”的重要抓手,其“實”與“虛”直接關系群眾獲得感、政策落地成效。示范的“范”,是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是讓群眾摸得著的實惠。示范創建要在尊重規律的前提下大膽探索,在注重實效的基礎上勇于創新。
現實中,少數地方往往將“好經”念歪,將示范創建、評星達標視為“刷政績上分”的捷徑、“短平快出彩”的“敲門磚”。由此催生出各類形式主義的“虛范”:“一夜綠化”“突擊整改”的背后是“一次性驗收、缺乏回頭看”的考核偏差;不顧本地實際盲目攀比,舉債搞創建、突擊砸投入,甚至肆意向企業攤派費用、向群眾轉嫁成本的背后是將“形式完備”等同于“工作到位”,把“上級認可”凌駕于“群眾需求”之上,企圖用“局部亮點”掩蓋“整體短板”的政績觀扭曲問題。這些問題看似是執行層面的方法偏差,實則是政績觀錯位,不僅浪費公共資源,引發社會矛盾,還助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歪風,損害政府公信力。
如何亮出“實范”?要在思想層面上進行“靶向糾偏”。一方面“明方向”,用“實范”案例樹標桿,拆解“實范”在改善民生與賦能發展上都是怎么做的,明確政績是讓群眾“辦事更順、收入更高、生活更舒心”中獲得真實幸福感與滿足感,是從“產業有后勁、治理有方法、民生有保障”的可持續成果中,樹牢“以人民為中心、以實效為導向”的正確政績意識。另一方面,要“劃紅線”,對“虛范”案例敲警鐘,深挖“虛范”造成的資源浪費、基層負擔,用“成本賬”“民心賬”讓干部認清“唯上不唯實”的危害,從認知根源扭轉“重形式、輕實效”傾向。
在實踐路徑上緊扣群眾需求。創建前要做足“需求調研”,通過夜間茶話會、一線走訪調研等方式摸清痛點難點;推進中要堅持因地制宜,山區側重“鄉村振興示范”、城區聚焦“民生服務示范”,避免“一刀切”;后期還要引入“群眾評價”,建立“線上+線下”雙反饋渠道,讓群眾通過政務APP評價創建成效,并將結果與創建成效考評掛鉤,樹立“群眾認可優先”的導向,讓干部真正把精力放在“群眾滿意”上。
在考核機制上精準“填補漏洞”。指標設置上緊扣群眾滿意度、實際成效,大幅減少“橫幅數量、宣傳稿篇數”等無效指標,增加“群眾增收幅度”“項目運營年限”“基層負擔情況”等核心指標占比,并將“推廣適用性”納入考核,防止“盆景式創建”。同時,用好“回頭看”機制,改變“示范創建與資金直接掛鉤”的單一模式,化“成效”為“長效”,避免為爭資金盲目創建、創建后缺乏長效運營。
需要明確的是,強調“實范”并非否定探索創新。我們反對的是“勞民傷財的花架子”,不是“惠及群眾的新法子”;拒絕的是“為政績的假示范”,提倡的是“為民生的真創新”。創建示范這場“實效考試”,考卷上沒有花里胡哨的加分項,閱卷人始終是老百姓。“實范”不是短期亮相的“盆景”,而是長期受益的“風景”;不是向上級邀功的“工具”,而是服務群眾的載體。唯有把正確政績觀刻在心里,把群眾滿意度握在手里,擠掉形式主義“泡沫”,留住為民服務的“干貨”,才能讓示范創建真正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加油站”、連接干群關系的“連心橋”,最終實現“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初衷,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注入強勁動能。





